污水处理厂调试指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是无利可图的。 原因是, 12/ww 所表示的工资比率是区域 1 的厂商在产业 1和产业 2之间选择时的参考比率,即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多投入 1单位要素 2时应减少多少单位的要素 1 的投入的问题,因此 12/ww 反映的是厂商的转换意愿。 12/ 所表示的是市场决定的要素转换比率,即要素市场价格决定增加一单位 2 的投入会减少多少单位的 1 的投入。 因此,当 1212 // ww 时,由产业 1 转向产业 2 无利可图,所以厂商不愿转产;相反,如果 1212 // ww ,则说明转产对厂商有利,这 样就发生产业转移,直到 1212 // vvww 为止。 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 从上面的产业 1 聚集于区域 1 的维持条件 1212 // ww 中看出,在多产业多要素情况下,某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的情形更难形成、更难维持。 这种聚集状况的维持与市场开放度、12/ 的大小密切相关,市场开放度越小,则聚集维持的时间越长,反过来, 12/ 比值越大,则产业聚集维持的时间越长。 但市场开放度取中间 值时最容易发生产业的聚集现象,原因是当市场开放度很低时,厂商按接近最终消费者的原则进行布局,以节约最终运输成本,此时从最终产品销售中节省的成本大于从购入中间投入品中节省的成本;当市场开放度很高时,若某个产业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则此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高于非聚集地产业的相应要素价格,这一要素价格的差异促使厂商转向其它产业。 但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要素的价格差异在市场开放度很高时,即贸易完全自由化时不可能维持,此时就实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此时聚集现象也不存在。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在多要素的情况下,某个产业聚集 于某一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比单要素情况下更难以维持。 多种要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促使产业分散的分散力,可以抵消因前后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力。 这些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某一个区域很难具备制造业厂商需要的所有生产要素,因此,除非前后向联系足够大,否则某一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的情形很难维持。 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 对称均衡而言,多要素情况下, 1 的增加使得产业 1 所支付的工资 1w 的增量大于 1 的 成本增量 1 时产业的对称分布变得不稳定,此时劳动力不会选择在产业 1 继续就业,而会专向产业 2,厂商也因在产业 1 无利可图而转向产业 2,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作用会使这个转移过程持续下去,从而对称均衡被打破。 一般来讲,在多要素情况下,某种产业的完全聚集现象难以维持,大多数情况是产业的分散分布。 但随着贸易成本的持续下降,聚集力最终大于分散力,聚集总会发生。 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 前面讨论的产业聚集与分散都遵循两个产业的假设,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多个产业的情形才是常 态,本部分将介绍多产业情形下的产业聚集与分散问题。 本部分的研究框架与上面的222 框架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产业是多个 (用 i 表示 )而不是两个,其余假定都相同。 多产业聚集框架还有一些附加假定:所有产业数量为 H ;所有产业都是对称的;来自于其它产业的中间投入品占总成本的份额为 ,来自于同一产业的投入品占总成本的份额为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为 ,假设 0 (这意味着不存在产业间联系), 1。 多产业情况下的聚集指的是每个产业完全集中在一个区域,聚集的维持分析要假定 H 个产业在两个区域之间的分布情况,然后再讨论这种分布是否可以维持的问题。 可以假设,所有产业分别属于两个集合 I 和 II;集合 I 中的产业区位在区域 1,此时的产业数量用 h 来表示;集合 II 中的产业区位在区域 2,此时的产业数量用 h 来表示,则 Hhh ;各个区域的劳动力数量是相等的。 因此,如果区域 1 的产业数量多,则区域 1的每个产业中的就业量要小于区域 2的就业量。 同时,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区域所聚集的两种产业的工资之比应等于各区域拥有的产业数量之比的结论,这说明一区域较高的工资水平与较多的产业数量相对应,较低的工资水平与较少的产业数量相对应。 根据上述假定和推论,产业集聚的维持条件,与前面的情况类似,就区域 1而言,聚集状态(产业 I全部在区域 1,产业 II 全部在区域 2)得以维持的条件是区域 1 的产业 II 的工资率小于产业 I 的工资率,此时,区域 1的产业集合 I 中的工人不会转移到本区域产业 II 就业。 由于产业 I 聚集于区域 1,为追求产业前向后向联系,厂商愿意对产业 I 的劳动力支付高于产业集合 II 中某个产业的工资,再加上区域 1 的劳动力的自由选择,即选择进入支付更高工资的产业集合,最终的结果是产业集合 I的产业专业化生产于区域 1,而产业集合 II中的产业无法在区域 1 生存下 去。 根据前面的产业 I 聚集在区域 产业 II聚集在区域 2的假设,我们把第一种聚集可以维持的条件称为第一维持条件,把后一种聚集可以维持的条件称为第二维持条件。 但第一种聚集状态还要涉及到区域 2,根据假设,区域 2只存在产业集合 II 中的产业,不存在产业集合 I,那么这种聚集在区域 2可以维持的条件无非是区域 2 的产业集合 I 的工资率低于产业集合 II的工资率,这就是第二种聚集可以维持的条件。 只有两个维持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多产业情形下聚集的维持情况。 第一维持条件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区域 1,产业集合 II 中的某些产业所能承受的 工资成本都低于产业集合 I在区域 1所能承受的工资成本,因此产业集合II 中的任意一个产业无法在区域 1生存,这种情况下产业集合 Ⅰ 聚集在区域 1的聚集模式可以维持,此时区域 1 拥有 h 个产业,区域 2拥有 h 个产业。 但此时如果产业集合 Ⅰ 的工资水平低于产业集合 II 中的任意一个产业的工资水平,则前面的区域 1 拥有 h 个产业,区域2 拥有 h 个产业的聚集模式不能维持。 第二维持条件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区域 2 的产业集合 I 的工资率低于产业集合 II 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区域 2不能支撑产业 I 的生存,区域 1 的产业 I 中的厂商转移到区域 2 也无利可图,因此,区域 2 拥有 h 个产业、区域 1 拥有 h 个产业的聚集模式是稳定的。 反过来,在区域 2的产业 I的工资率高于产业 II 的工资率,则区域 2 的厂商对产业 I 支付的工资已经足以吸引区域 2 的产业 II 中的工人,此时有可能区域 1的产业 I 的部分厂商转移到区域 2,总之,区域 1 拥有 h 个产业、区域 2 拥有 h 个产业的聚集模式很不稳定。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的一些结论: ( 1)在多产业框架下的产业聚集与分散,其实质是产业在区域间的重新布局,而这种重新布局所反映的是区际实际工资水平的差异,产业份额较大的区域可以支付较高水平的工资,产业份额较小的区域支付较低水平的工资。 这与现实是完全符合的。 ( 2)能否维持现有区际产业分布格局(能否维持现有区际工资差距),与市场开放度和产业内关联度有关。 市场开放度较低 时,产业均衡分布可持续的范围大,现有产业分布格局容易维持;产业内关联度大,则产业均衡分布可持续的范围较大,现有产业分布格局容易维持,现有区际间工资差异维持较长时间。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 在第一、第二节,我们重点讨论了产业的聚集与分散,而产业的聚集与分散的实质是产业在区际间的重新配置。 产业的重新配置不外乎是通过原有一些产业的移出或淘汰,新的产业的出现或区外产业的移入等,其结果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或演进。 从发展角度来考虑也是如 此,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因此,本节将重点讨论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各产业之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的总和。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就是为了优化各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合理转换和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尽可能加速区域经济的增长,达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的。 一、 产业结构的划分 划分产业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产业结构。 划分产业类型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首先需要将区域产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研究不同 类型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由于产业结构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多样性,产业分类法也有许多种。 霍夫曼划分法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构主义经济学家之一,他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指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存在某种普遍规律,即“一般模式”或“统一模式”。 霍夫曼为了构建这种一般模式,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 5。 假设 1:工业分为两个部门(或产业) 6,即消费品生产部门和资本品生产部门。 然而,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既有消费品又有资本品,这使两部门分类法在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解决此 问题,于是,霍夫曼提出了假设 2。 假设 2:如果某个行业的 75%以上的产品是消费品,这个行业就归属于消费品生产部门;如果某个行业 75%以上的产品是资本品,这个行业就归属于资本品生产部门。 假设 3:消费品生产部门包括 4个主要行业:食品业、纺织业、皮革业和家具业;资本品部 5 参见霍夫曼:《工业经济增长》,曼彻斯特大学 1958 年版,第 26 页。 6 这里的工业实际上是指制造业。 霍夫曼考察的对象仅限于一些实行自由经济并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门也包括 4 个主要的行业,金属材料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一般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产品制造业。 当时这 8 个行业的净产值占了总净产值的 2/3。 限于当时有关资料的缺乏,霍夫曼所说的净产值实质上是指净生产值(附加价值)加折旧。 在前述三个重要假设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历 史的观察和霍夫曼系数 7的比较,得出了霍夫曼定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消费品产业与资本品产业的净产值之比逐步下降。 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基于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夏的研究成果,把整个产业划分为三类。 在其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 1940)》中,克拉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开拓了应用经济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三次产业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涉及的产业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通常,第一次产业的子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 业等等;第二次产业的子产业有制造业和建筑业等 8;第三产业的子产业有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以及其它公益事业 9和其它各项事业。 概括地说,第一次产业特征就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从理论经济学上来看,三次产业分类法并不很严谨,但从应用经济学角度来看,它对研究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趋势十分有用。 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 库茨涅茨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时,基于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把产业结构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三部分,这是与克拉克划分相 对应的。 农业部门,就是第一次产业,它是劳动力比重和实现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产业部门。 工业部门,就是第二次产业,它是劳动力比重和实现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产业部门。 服务部门,就是第三次产业,它是劳动力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比重都在上升的产业部门。 其它分类方法 其它的产业分类方法很多,有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赫希曼分类法以及日本产业厅的产业分类法等等。 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这是把社会总产品按照实物形态最终 使用方向划分的。 同时相应地把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分为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 此分类法曾是研究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 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十个大项,其中每个大项下面又细分为若干小项。 十个大项是,( 1)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污水处理厂调试指导(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组均按要求做好顶进记录,交接班时互相检测成品质量,合格 方可继续顶进。 当发现管道偏差为 +2cm、 4cm、左右 5cm时或偏差有增大的趋势时,施工队组必须上报施工员和相关人员,并且立即采取纠偏校正措施。 边纠偏边校正时缓缓进行,使管子在计算范围内渐渐恢复到设计轴线上。 依靠顶管机头纠偏、调偏 依靠顶管机头可进行机械调平、调中,保证在直线顶进施工中顶进管体平顺,无错口。 ⑴ 在纠偏调节过程中
、水温、 SS)。 B、进料运行:按选择好的最佳运行周期及运行模式运行。 控制曝气及停滞时间,曝 气过程中要及时监测 DO和 SV%;停曝后,重新曝气前要监测 DO,并作纪录。 一般指标为: DO=1—2mg/l PH=69 SV=1030% 水温: 1035℃。 C、按以上 A、 B 步骤重复操作 34天。 注意观察污泥性状,有条件时用显微镜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生长状况
对本次 QC活动在物资、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大部分小组成员 连续 参 5次 加过 小组 QC攻关活动, 有较强的业务 能力和 质量管理意识; 小组成员 每天接触在线监测系统 , 对该系统的运行情况较为了解,能有效的找准关键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五、原因分析 针对“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误报次数多”这个问题,小组成员顺着出水排放路线、在线监测系统流程,从各个环节调查分析,并得到了 7个末端因素。
若降低污泥浓度、压缩污泥龄、控制硝化,以去除磷、 BOD5 和 COD 为主,则可用 A/O 工艺。 有的城市污水处理的出水不排入湖泊,利用大水体深水排放或灌溉农田,可将脱氮除 磷放在下一步改扩建时考虑,以节省近期投资。 普通曝气法及其变法 本工艺出现最早,至今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普曝法处理效果好,经验多,可适应大的污水量,对于大厂可集中建污泥消化池,所产生沼气可 作能源利用。
均蒸发量 ( 80mm 口径蒸发皿的蒸发量)。 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17~122 千卡/ cm2,年平均日照时数 2163h,雨热同期。 常年主导风向东南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季风较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⑸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叶集试验区南依大别山,北连江淮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林茂粮丰,大别山植物园、孙岗 国外松基地郁郁葱葱,水稻、油菜、蔬菜、山羊、白鹅、麻黄鸡
不得超过 10%。 因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的混合材料较少,故其组成特性和使用范围,基本上与硅酸盐水泥相同。 但标号范围较宽,有 27 32 42 52 625五种。 ② 矿渣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粒化高炉矿渣,加入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囊材料,称矿渣硅酸盐水泥(简称矿渣 水泥)。 水泥中掺的粒化高炉矿渣为活性混合材料,与水化合后能有较弱的水硬性,其掺量为 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