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学平衡 CO(g)+ 2H2(g) CH3OH(g)正向移动 , 重新达到平衡时 , CO的转化率增大。 500 ℃ 时 , t2时刻向容器中再充入 1 mol CO和 2 mol H2,重新达到平衡时 , CO的转化率 ————(“增大 ” 、 “ 减小 ” 或 “ 不变 ” )。 ② 在容积均为 1 L的 a、 b、 c三个相同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 1 mol CO和 2 mol H2, 三个容器的反应温度分别为 TT T3,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 实验测得反应均进行到5 min时甲醇的体积分数如图 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b、 c三容器 5 min时的 正反应速率大小为: b> a> c B. 达到平衡时 , a、 b、 c中 CO转化率为: a> b> c C. 5 min时 , a、 b、 c三容器中的反应均可能达到平衡状态 解析: ② 温度升高 , 反应速率增大 , 故 a、 b、 c三容器 5 min时的正反应速率大小为: c> b> a,A错;温度升高 , 平衡逆向移动 , CO转化率减小 , B对;图 2说明 5 min时 , a容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 , C错; c等效于 b平衡逆向移动的结果 , 升温或减压均使平衡逆向移动 , D正确 , 选 BD。 D. 将容器 b中的平衡状态转变到容器 c中的平衡状态, 可采取的措施有升温或减压 【 重点考点 3】 化学平衡图像的分析 【 典型例题 3】 (2020南通一调 )T ℃ 时在 2 L密闭容器中使 X(g)与 Y(g)发生反应生成 Z(g)。 反应过程中 X、Y、 Z的浓度变化如图 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温度分别为 T1和 T2时 , Y的体积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2所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 3X(g)+Y(g) 2Z(g) B. 反应进行的前 3 min内 , 用 X表示的反应速率 v (X)= mol/(Lmin)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 升高温度 , 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K减小 D. 若改变反应条件 , 使反应进程如图 3所示 , 则改变的条件是增大压强 解析: 在同一条件下 , v(X)∶ v(Y)∶ v(Z)=Dn(X)∶ Dn(Y)∶ Dn(Z)=∶ ∶ =3∶ 1∶ 2, 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3X(g)+Y(g) 2Z(g), A正确 ;前 3 min内 , X物质的量变化了 mol, 则 Dc(X)= mol/2 L= mol/L,所以 v(X)=Dc(X)/Dt= mol/(Lmin), B错。 从图 2可以看出 T2T1, 又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 , Y的百分含量降低 , 意味着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 所以升高温度 , 平衡常数 K增大 , C错。 对比图 1和图 3, 图 3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缩短了 , 所以条件是使用正催化剂。 答案: A 化学平衡图像的问题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认清坐标系 , 搞清纵 、 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 ,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 (2)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 , 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3)看清起点 、 拐点 、 终点 , 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4)先拐先平。 例如 , 在转化率 时间图上 , 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 , 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 、 浓度大 、 压强高。 (5)定一议二。 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 变式 3】 (2020苏州期末 )某密闭容器中加入 mol A、 mol C和一定量的 B三种气体。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 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 [t0~ t1阶段 c(B)未画出 ]。 图乙为 t2后改变互不相同的某一条件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 , t3~ t4阶段使用了催化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 t1=15s, 生成物 C在 t0~ t1时间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s1 B. t4~ 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减小压强 , t5~ t6改变的条件是升高化学反应的温度 C. 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 mol D. 该化学反应的表达式为: 3A B+2C 解析: 由图甲知 , 浓度 C的变化为 = mol/L, v (C)=L1s1, A项正确。 图乙中变化的各个条件均不相同 , t3~ t t4~ t5速率不变 , 只能是催化剂和等体积的压强的变化引起的 , 而t3~ t4阶段使用了催化剂 , 故 t4~ t5应为减小压强 , t2时速率是从原速率的基础上变化的 , 故应为浓度变化的 , 所以 t5应为温度变化 , 且为加热 , B项正确。 既然是等体积变化 , C增大为 , A减小为 , 所以 B应增大 mol/L, 即 B的起始浓度为 mol/L。 mol A对应的浓度为 mol/L, 故容器的体积为 2L, 所以 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 mol, C项错。 由浓度变化可得出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变化比 , D项正确。 答案: C 43 44 重要考点 命题规律 、 电解质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江苏卷中的“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 已成为选择题中的经典题;水的电离 、 pH计算也为命题常客;在近几年的 Ⅱ卷中连续考查 , 也要引起重视。 电离平衡。 常数。 pH的定义 , 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45 【 重点考点 1】 电离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 离子化速率等于分子化速率 时 , 即达到电离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 , 平衡将 发生移动。 如 , , 促进 电离过程; , 促进 电离过程; , 抑制 电离过程; , 促进电离过程。 46 【 典型例题 1】 (2020山东卷 )室温下向 10 mLpH= 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 溶液中不变 C. 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 , c(H+ )亦增大 D. 再加入 10 mL pH= 11的 NaOH溶液 , 混合液 pH= 7 B 47 解析: 选项 A、 C均不正确。 醋酸属于弱酸 , 加水稀释有利于醋酸的电离 , 所以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 , 同时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会增多 , 由于溶液体积变化更大 , 所以溶液的酸性会降低 , 即 c(H+ )、 c(CH3COO - )、c(CH3COOH)均会降低; 由水的离子积常数 Kw= c(H+ )c(OH- )知 c(H+ )= 所以 Ka= = B正确。 其中 Ka表示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 由于水的离子积常数和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均只与温度有关; 33()( ) ( )c C H C O O K wc C H C O O H c O H33( ) ( )()c C H C O O c O Hc C H C O O H()Kwc O H 48 D不正确。 pH= 3的醋酸说明醋酸的浓度大于 mol/L, pH= 11的 NaOH溶液说明氢氧化钠的浓度等于 mol/L, 因为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 , 因此加入等体积的 pH= 11的 NaOH溶液时 , 醋酸会过量 , 因此溶液显酸性。 答案: B 49 电离平衡属于化学平衡 , 其原理也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解题中要应用平衡移动原理 , 分析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方向的影响。 50 【 变式 1】 (2020福建卷 )常温下 molL- 1醋酸溶液的 pH= a, 下列能使溶液 pH= (a+ 1)的措施是 ( ) A. 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 10倍 B. 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 加入等体积 molL- 1盐酸 D. 提高溶液的温度 B 51 解析: A项错误。 醋酸是弱酸 , 电离方程式是: CH3COOH H+ + CH3COO- , 故稀释 10倍 , pH增加不到一个单位; B项正确。 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 抑制醋酸的电离 ,使其 pH增大 , 可以使其 pH由 a变成 (a+ 1) ; C项错误。 加入等体积 L- 1盐酸 , 虽然抑制醋酸的电离 , 但增大了 c(H+ ), 溶液的 pH减小; D项错误。 提高溶液的温度 , 促进了醋酸的电离 , c(H+ )增大 , 溶液的 pH减小。 此题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 切入点都是比较常规的设问 , 但学生易错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