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化学元素化合物及其应用考点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种。 工业上生产 Ca(IO3)2的方法通常有两类: 方法一:氧化剂氧化法。 如:用 KClO3在盐酸存在条件下 , 将碘单质氧化为 HIO3(KClO3被还原为 Cl2),然后加 Ca(OH)2中和制得 Ca(IO3)2。 方法二:电化学氧化法。 用适宜浓度的 KOH溶液溶解工业精碘作为阳极液 (3I2+6KOH 5KI+KIO3+ 3H2O, 用稀 KOH溶液为阴极液 , 电解氧化制备 KIO3,再与 CaCl2反应得到 Ca(IO3)2。 27 ① 用 KClO3氧化碘单质是一剧烈的放热反应 , 所以要控制加料速度 , 与电解氧化法相比缺点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电化学氧化法电解时的阳极反应式是 _______。 ③ 某工厂用电化学氧化法制取 Ca(IO3)2, 每 1kg碘单质理论上可生产纯度为 %Ca(IO3)2的质量为 ______kg(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28 解析: (1)从上至下将方程式标为 ① 、 ② 、 ③。 依据盖斯定律 , 按 “① ② 4+③ 3”, 得 ∆H= 144 kJmol1。 (2)① 方法一中 KClO3将 HCl氧化 , 生成的 Cl2会污染环境;题中说明了反应的速率快 , 故还要控制反应速率。 ② 阳极为氧化反应 , 故应为 I失去电子而生成 IO。 ③ 由碘守恒得 , I2 ~ Ca(IO3)2 , 设生成Ca(IO3)2的质量为 x kg, 则列式为: = , 得 x= kg。 121271 %3 9 0x29 答案: (2) ① 反应剧烈,需要控制速率;反应过程中产生氯气,对生产操作环境有较大污染 ② I+6OH6e IO3+3H2O ③ 30 【 变式 6】 (2020南通三模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或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 , 能将双氧水氧化为氧气 B. 浓硫酸具有较强酸性 , 常用作淀粉水解的催化剂 C. 炭具有强还原性 , 高温下能将二氧化硅还原为硅 D.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 与氯水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31 解析: A错误。 双氧水分解成 O2是自身的氧化还原反 应 , MnO2是催化剂而已; B错误。 淀粉水解时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 纤维素水解时用浓硫酸; D错误。 SO2与氯水反应如下: SO2+ Cl2+ 2H2O 2HCl+ H2SO4, 故混合使用就没有漂白效果了。 答案: B 32 【 重要考点 3】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原理结合 【 典型例题 3】 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化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是 ( ) A. 氯化铵和碘都可以用加热法进行提纯 B. 氯水和二氧化硫气体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 硫酸亚铁溶液和水玻璃在空气中久置后均会质 D. 铁片和铝片置于冷的浓硫酸中均无明显现象 33 解析: A项 , 氯化铵受热易分解 , 碘受热易升华; B项 , 氯水是氧化型漂白 , 而 SO2是化合型漂白; C项 , 硫酸亚铁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而变质 , 而水玻璃在空气中 , 易和 CO2发生复分解反应而变质(Na2SiO3+ H2O+ CO2 H2SiO3↓+ Na2CO3); D项 , 都是发生钝化反应。 答案: D 重要考点 命题规律 模型 、 图形和图表等的观察 , 运用分析 、比较 、 概括 、 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应用。 , 解决生产 、 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 图表 、 模型 、 图形等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成果 , 并做出正确解释。 江苏省从 2020年开始 , 逐步用工业生产流程图取代了无机框图的题型。 此类题情景新 , 综合性强 , 思维量大 ,难以押题 , 区分度大。 预计 2020年仍是命题的热点。 36 【 重要考点 1】 实验流程图 1. 工业流程常见的操作 (1)原料的预处理 ① 溶解:通常用酸溶。 如用硫酸 、 盐酸 、 浓硫酸等 ② 灼烧:如从海带中提取碘 ③ 煅烧:改变结构 , 使一些物质能分解 , 并使一些杂质高温下氧化 、 分解。 如煅烧高岭土。 37 (2)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 ① pH的控制: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其中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 蒸发 、 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③ 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④ 降温反应的目的: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 ⑤ 趁热过滤: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 ⑥ 冰水洗涤: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 , 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⑦ 有机物 (乙醇 、 乙醚等 )洗涤:洗去表面的杂质离子 , 降低晶体的溶解度 38 2. 工业流程常见名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