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制梁场施工组织设计0323改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管道及钢筋安装绑扎应符合下表规定: 预留管道及钢筋安装绑扎要求 序号 项 目 要 求 1 橡胶管在任何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 距跨中 4m 范围≤ 4mm,其余≤ 5mm 2 桥面主筋与设计位置偏差 (拼装后检查 ) ≤ 15mm 3 底板钢筋间距与设计位置偏差 ≤ 8mm 4 箍筋间距偏差 ≤ 15mm 17 5 腹板箍筋的垂直度 (偏离垂直位置 ) ≤ 15mm 6 混凝土保护层与设计值偏差 +5mm,0 2 其他钢筋偏差 ≤ 20mm 6. 预应 力筋束制作 a 钢绞线经检验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合格后方可使用,绞钢线按先进先用的原则发放和领用,且每片梁尽量使用同一批号的钢绞线。 b 钢绞线在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需采取防电流、防污染和妨锈蚀措施。 c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由工艺人员计算、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后交施工作业班组配料。 d 预应力筋下料采用砂轮锯切割,不得采用电弧焊,也不得使预应力筋经受高温、焊接电火花或接地电流的影响,钢绞线下料后不得散头。 e 钢绞线下料后应疏理整齐,每隔 1— 捆扎成束。 搬运时,不得在地上拖拉。 f 钢绞线力学 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1 7 结构钢绞线力学性能 钢绞线结 构 钢绞线公称直径 DN/mm 抗拉强度 RM /MPa 不小于 整根钢绞线的最大力Fm / KN不小于 规定非比例延伸率( /KN)不小于 最大力总伸长率( Lo≥ 500mm)Agt /﹪ 不小于 应力松驰性能 初始负荷相当于最大力的百分数/﹪ 1000h 后应力松弛率 r/﹪不大于 1 7 15. 2 1860 260 234 80 6. 模板工程 6. 模板加工 验收要求 模型加工验收要求 序号 项 目 标 准 1 单节模型全长 177。 2mm 2 单节模型全高 177。 2mm 3 单节模型方正(对角线差) ≤ 3mm 4 单节模型板面局部不平度(每米内) ≤ 2mm 5 单节模型板挠曲 177。 3mm 6 组装后相邻模板高差 ≤ 3mm 7 组装后模型下部全长 177。 5mm 18 8 组装后模型上部全长 177。 5mm 9 组装后模型桥面宽 +5mm, 10mm 10 组装后桥面断面偏离中心线 177。 3mm 11 钢架偏离设计位置 177。 5mm 12 钢架不平 < 5mm 13 端模所有钢绞线束预留孔分别距端模底 177。 4mm 14 联结部分 良好 15 接缝胶条 良好 16 零配件 齐全良好 12 模型钢架焊缝按设计图纸要求 合格 18 附着式高频振动器机架与模板满焊 合格 6. 底模安装 根据设计要求,对跨度大于 16M 的梁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在底模加工时预留混凝土压缩量,并在拼装底模时设置反拱。 其反拱按二次抛物线设置,跨中最大,支座处为零。 所设置的反拱必须保证梁体线形圆顺,不得出现折角现象。 各种规格的梁其反拱设置暂按下表执行。 各种规格梁的 反拱值 规 格 32m 简支 T 梁(直曲线) 24m 简支 T 梁(直曲线) 16m简支 T梁(直曲线) 反拱值 45mm 26mm 11mm 底模安装各相关尺寸应符合下表规定: 底 模 安 装 验 收 标 准 序号 项 目 标 准 1 底模全长 177。 10mm 2 底模横向接缝高差 ≤ 2mm 3 底模横向接缝口宽 177。 2mm 4 底模旁弯 ≤ 4mm 5 底模预留反拱 符合设计 +4mm, 2mm 6 底模跨度 177。 4mm 2 底模两端每个支座板边缘高差 ≤ 1mm 8 四个支座板相对高差不得超过 2mm 9 支座板 与支座板密贴平整符合设计要求 6. 模型安装 6. . 1 端模安装 19 端模板进场后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 ,保证其预留孔偏离设计位置不大于 3mm。 端模安装前应先将锚垫板安装在端模上,并核对其规格和位置后紧固。 安装端模时先将制孔管穿过相对的端模孔慢慢就位,因管道较多,安装模型时应特别注意不要将制孔管挤弯,否则会造成端部有死弯。 另一方面要注意锚垫板在对位时避免顶撞钢筋骨架,以免引起支座板移位。 6. . 模型安装 模型安装前,应对模型涂脱模剂(机、柴油混合)。 认真清除底模两侧及两端的灰碴。 保证底梁体全部外露。 底梁钢板不得有挠曲或明显凹凸不平现象,支座两端必须用水准仪抄平,支座安装必须有明显的标定线位。 安装工艺:先立大面(外侧)与小面(内侧)同时交错进行,并由一端向另一端顺序吊装,安一节扭紧一节上、下拉杆和上紧调节螺杆。 后装的一节,必须紧贴前一节,方可上紧桥上、下拉杆、调节螺杆;并装好联结螺栓。 安装好一节,以桥面中心线来控制大、小面桥面宽度,校正完成后,自检各部位后,扭紧螺杆。 桥面吊牌(挡碴墙模板)及梳形板安装时应顺直,并按设计 图安装泄水管预留胎模。 全部模型安装完毕后应以端头模型中心线为基准,检查梁全长和调整桥面内外侧宽度。 联结角必须用两个螺栓拧紧, U 形应全部带帽带垫拧紧。 模型安装后,班组长或质检员必须认真进行全面检查,确认达到标准后,认真填写控制传票,移交专检人员复检,并向监理报验,符合要求,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模型安装各部尺寸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模型安装各部尺寸要求 序 号 项 目 要 求 1 模型总长 ≤ 10mm 2 底模板宽 +5mm,0 3 底模板中心线与理论位置偏差 ≤ 2mm 4 桥面板与底模板中心线偏离设计位置 ≤ 10mm 5 腹板中心线在平面位置上与设计位置偏差 ≤ 10mm 6 横隔板与底模板中心位置偏差 ≤ 5mm 2 模板斜度偏差 ≤ 3% 20 8 底模不平整度 ≤ 2mm/m 9 高度差 177。 5mm 10 桥面宽 177。 10mm 11 腹板厚度 +10mm、 0 12 底板厚度 +10mm、 0 13 顶板厚度 +10mm、 0 14 横隔板厚度 +10mm、 5mm 6. . 拆 模 1 、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55%以上,表层与环境温差均不大于 15℃即可拆模。 拆模应保证梁体棱角完整。 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 松开桥面、地脚拉杆螺帽、拉杆和调节螺杆支撑。 边侧模拆模时,松开螺栓,边模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同底模分开并回落到支撑铁上,然后通过外力将边模移开。 当模型吊具挂稳模型后,拆去调节拉杆支撑,用千斤顶顶开模型,使模型下落,然后吊车吊开。 拆模时就应随时观察梁体的砼情况,不得使用大锤猛击模型。 如有异常情况应停止 拆模并及时报告技术人员进行处理,以免造成梁体砼上翼缘处裂纹。 拆模下来的模型应缓慢放倒,以免损伤模型。 模型上所用的各种配件,在模型拆下来后应安放好,以便下次再用。 6. 混凝土工程 6. 2. 3. 1 混凝土施工用原材料 A 水泥: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为 42. 5 级的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指标及技术指标分别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其他技术指标应符合 GB175— 1999 及 TZ2102020 的规定。 水泥强度指标 品种 强度等级 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3 天 28 天 3 天 28 天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主要技术指标 序号 项 目 技 术 要 求 1 比表面积 ≤ 350 ㎡/㎏ (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 21 2 80μ m 方孔筛筛余 ≤ ﹪(普通硅酸盐水泥) 3 游离氯化钙含量 ≤ ﹪ 4 碱含量 ≤ ﹪ 5 熟料中 C3A 含量 ≤ 8%,在强腐蚀 环境下≤ 5%(客专梁暂行技术条件要求 ) 6 CI含量 ≤ ﹪(预应力混凝土) B 细骨料: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砂,细度模数为 — ,含泥量不大于 %,其余技术要求符合 TB1021 及 GB/ T14684 的规定。 砂主要技术指标 C 粗骨料:采用坚硬耐久级配良好的碎石,压碎指标不大于 10%,母岩抗压强度与梁体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大于 ,粒径宜为 5— 20mm 最大粒径不超过 25mm,并分为两级( 5— 10mm 和 10— 25mm) ,分别储存、运输、计量。 含泥量不应大于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 5%,其余技术 要求应符合 TB10210 的规定。 碎石主要技术指标 含泥量按重量计( %) ≤ 含泥块量按重量计( %) ≤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 SO3),按重量计( %) ≤ 云母含量,按重量计( %) ≤ 轻物质 ≤ 含泥量按重量计( %) ≤ 含泥块量按重量计( %) ≤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折算成 SO3),按重量计( %) ≤ 云母含量,按重量计( %) ≤ 轻物质 ≤ CI含量( ﹪ ) ≤ 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中经 5 次循环浸渍后,重量损失小于( %) 8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颜色不深于标准色 22 CI含量( ﹪ ) ≤ 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中经 5 次循环浸渍后,重量损失小于( %) 8 有机物 含量(比色法) 颜色不深于标准色 D 外加剂:采用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明显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且质量稳定的产品。 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外加剂主要性能指标 序号 项 目 指标 1 水泥净浆流调度, mm ≥ 240 2 硫酸钠含量,﹪ ≤ 3 氯离子含量,﹪ ≤ 4 碱含量( Na2O+)﹪ ≤ 5 减水率,﹪ ≥ 25 6 含气 量,﹪ ≥ 2 坍落度保留值, mm 30min ≥ 180 60min ≥ 150 8 常压泌水率比,﹪ ≤ 20 9 压力泌水率比,﹪ ≤ 90 10 抗压强度比,﹪ 3d ≥ 130 2d ≥ 125 28d ≥ 120 11 对钢筋锈蚀作用 无锈蚀 12 收缩率比,﹪ ≤ 135 13 相对耐久性指标,﹪, 200 次 ≥ 80 E 粉煤灰: 混凝土中粉煤灰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粉煤灰的主要技术指标 细度(﹪) 烧 失 量(﹪) 需水 量比(﹪) CI含量( ﹪ ) SO3含量 ( ﹪ ) ≤ 12 ≤ 3 ≤ 100 不宜大于 ≤ 3 G 水: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 JGJ632020《混凝土用水标准》 的要求,凡符合饮用标准的水即可使用。 23 水的主要技术指标 PH 值 不溶物 mg/L 可溶物 mg/L 氯化物以 CL 计 mg/L 硫酸盐以 SO42 计mg/L 硫化物以 S2 计 mg/L > < 2020 < 2020 < 500 < 600 < 1500 H 混 凝土用原材料的选定必须经过严格、认真的检验和筛选,并试验各原材料配合使用的适应性。 I 各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和使用必须建立各自的台帐。 原材料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应有防止污染和失效的措施。 J 凡未经检验或未出示检验报告的原材料不得使用。 6.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的品质、设计强度等级、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和试验确定,使混凝土各方面性能应满足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施工性能的要求。 其配合比的选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 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大于 500kg/ m3。 b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 其掺量不易大于水泥总量的 30﹪。 c 在进行混凝土试配前应对各种材料进行试验,以掌握各原材料的特性和技术参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