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植物检疫程序(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种方法,其中保湿培养检验法是国内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吸水纸法 无菌吸水纸( 3层) 灭菌培养皿 ○ ○ ○ ○ ○ 吸水 1- 培养、观察 12h光照黑暗交替 恒温 所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 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 小麦矮腥黑穗病 Wheat dwarf bunt 分布: 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害,它于 1847年及 1860年先后发现于捷克和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蔓延,目前已在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亚洲、非洲等 40多个国家发生。 寄主: 禾本科 5个族, 18个属, 65个种。 主要栽培植物有冬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草寄主。 危害性: 1962年美国减产 %, 1972年西部 7州,平均减产 17%,损失 1. 2亿 Kg。 菌瘿可存活 10年以上。 症状 : 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 1/3~ 1/2),分孽特多( 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 Tilletia controversa . K252。 hn, in Rabenhorst, Hedwigia 13: 188 (1874)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 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形态特征: 冬孢子 , 冬孢子萌发。 生物学特征: 冬孢子萌发 2~ 15( 3~8) ℃ ,弱光 400~600lx,土壤含水量 35~ 88%,萌发周期长 3个月。 冬孢子内含有内源孢子萌发抑制剂。 生理分化: 美国 15小种,德国 8个小种。 初侵染来源: 土壤带菌,冬孢子可存活 1年,菌瘿可存活 3~10年。 传播: 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 发病规律 : 侵染期长, 12月~ 4月, 1~ 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 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长时间 3~ 8 ℃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 0~ 10 ℃ 达 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TCK的循环 : 流行因素 : 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 0~ 10 ℃ 的日数 》 40d、稳定积雪 70d以上,积雪厚度 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 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① 直接检查:放大镜 菌瘿 ② 洗涤检查: 50g+ 100ml无菌水,振荡 5min, 10~15ml离心 3min,定容,制片观察。 ③ 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④ 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 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 TCT孢子则无。 ⑤ 冬孢子萌发试验: 5 ℃ 、 17 ℃ 下,光照。 矮腥孢子 5 ℃ 下 21d开始萌发, 17 ℃ 不萌发。 ⑥ PCR技术:引物 5`TGACAACGGATCTCTTGGTT3`、 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② 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 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 或 120 ℃1h。 ③ 病区用 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 %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 或单用 1%的药量拌种 ④ 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 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⑤ 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Wheat karnal bunt 分布: 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原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 寄主 : 小麦、硬粒小麦、六倍体小麦 危害及重要性 : 产量影响不大,对品质影响较大, 3%面粉具臭味(三甲胺)。 症状 : 局部侵染性, 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原菌 : Tilletia indica Mitra 异名: Neovossia indica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 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冬孢子 : 棕褐色,球形,近球形, 22~ 49μ m ,外壁棘状突起, ~ 5μ m ;未成熟黄色,透明胶质鞘,成熟消失,外壁有尖形尾丝。 不孕细胞球形,近球形,泪珠状,半透明,淡黄褐色,附着菌丝体残体, 13~ 33μ m。 冬孢子萌发 : 4月以上休眠期,萌发产生 10~ 190μ m 先菌丝,上产生 65~ 185个担孢子,长镰刀形,可不配对结合,而直接产生芽管,作侵染菌丝用。 A partially mature teliospore showing ornamentation in median view A partially mature teliospore showing ornamentation in surface view 初侵染来源: 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秸秆和粪肥等带菌。 冬孢子可存活 5年。 传播: 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 也可气传。 生理分化: 异宗配合,印度 7个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 15~ 22 ℃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 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 ① 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② 洗涤检验 ③ 发病轻的麦粒可用 % NaOH浸 24h( 18~ 25 ℃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 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④ 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 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 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 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① 严格检疫 ② 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 采用高温灭菌法,85℃ ,相对湿度 80%,处理 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 5min可以杀死菌瘿。 ③ 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④ 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 烟草霜霉病 Tobacoo blue mold 分布与危害: 1891年澳大利亚首先报道,后传入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现广泛分布,中国尚未发现。 苗床和田间均发病,蔓延速度极快,引起大量植株枯死,是烟草的毁灭性病害。 1960年欧洲流行,法国和比利时烟草损失 80~ 90%, 1961年损失干烟叶 100,000吨。 寄主范围: 专性侵染,寄主范围窄,主要侵染烟草,自然条件下,还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和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人工接种可侵染矮牵牛、酸浆和灯笼草等。 症状 : ① 发病时期:主要在苗期,大田期也发生。 ② 发病部位:主要为害叶片。 ③ 症状特点:因病原菌的生理型不同,受害部门也有差异,如美国流行的是美国生理型。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感染较少,不易感染茎部;欧洲流行提澳洲生理型,其危害特点是除危害烟草幼苗外,还能危害烟茎和成株。 病叶表面和边缘表现淡黄色、黄绿色、暗绿色的病斑,病斑为圆形、近圆形、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 病害发展迅速时,病斑可相互连接起来,布满整个叶片,或没有明显的界限。 病叶背面密生灰蓝色或灰褐色的霜霉层,干烟叶一般表现为灰白色或灰褐色,苗床上的病苗表现为灰蓝色。 条件适宜时,叶表面也产生霜霉层,随着病斑的发展,逐渐变褐色,甚至深褐色,最后成为枯褐色。 干烟叶上病斑表面有突起,老病斑边缘有一圈青褐色环,与马铃薯晚疫病症状相似。 烤后的烟叶症状尚隐约可见;空气湿度大时,病斑更为明显。 ④ 烟草霜霉病与其他病害的症状区别:烟草。植物检疫学植物检疫程序(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台湾、香港、澳门、江苏、安徽、广东、山东、浙江、湖北、上海等地。 • 寄主 : 主要危害松属植物,也侵染冷杉属、云杉属、雪松属和落叶松属等。 最感病的树种是日本赤松、日本黑松、硫球松、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等。 中国自然高感树种是日本黑松,也有一定数量的马尾松自然发病。 • 危害和重要性: 又称松树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 是国际国内重要的检疫对象,属于危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病害。
皮部筛管往往出现在该区域。 根尖的结构-成熟区 又称根毛区。 细胞已停止伸长,并分化成熟。 根的初生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初生生长 (primary growth):顶端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所引起的生长过程。 初生组织 (primary tissue):初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 初生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了 5次的针灸,拔罐,按摩。 椎体灸疗粉的神奇之处 奇 : 1,在调膜后敷在身体上会自动发热,有针刺、火辣、灼热的感觉,而且还会越敷越热,更神之处是卸膜后所敷粉地方还能热 20分钟到 60分钟。 2,不同的人敷有不同的感受,一个人不同的部位敷也有不同的感觉,有人热得受不了 (敏感性体质,内火旺 )有人越敷越舒服 (寒湿体质 ),有人敷着直敞水 (痰湿体质 ),有人敷着没感觉
—— 计算机模型及专家系统 二、 PRA的作用 PRA是检疫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 随着新的世界贸易体制的运作,进行PRA可保持检疫的正当技术壁垒作用,充分发挥检疫的保护功能。 PRA能强化植物检疫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增加本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机会。 开展PRA工作是遵守SPS协议及其透明度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标准 《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 》 ISPMs2 《
1g 甘油 30ml 制霉菌素 200mg/ml 牛胆酸钠 3g 氯化钠 15g 1%水溶性黑色素 20ml 琼脂 17g 蒸馏水 1000ml 30℃ 下培养 7d,对光观察,菌落中心呈黑色,边缘透明,菌落圆形,表面光滑,呈粘状。 将分离的细菌接种在玉米苗上,验证是否发病。 :用专化性噬菌体,如 ZP ZP82等检验。 5 .血清学检验:用酶联免疫法等检验。 检疫和防治 : ( 1)微波炉
合子 :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检疫措施 : 一、处理方法:划分疫区、封锁疫区、严格检疫 二、防治方法: 1. 建立无病种薯繁育基地,推广经过茎尖脱毒、组织繁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或家庭网箱生产的脱毒微型种薯和常规抗病品种。 2. 种植抗病品种。 是最经济有效且为世界各发病国家普遍采用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3. 合理轮作。 可采取与燕麦、玉米、亚麻、向日葵、油菜及豆灯等作物长期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