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技术指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尽可能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 5℃。 水泥、矿物掺和料、外加剂等可在 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但不得直接加热。 当需要对水进行加热处理时,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 80℃。 搅拌时应先投入骨料和已加热的水,拌匀后再加入水泥;当加热水尚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骨料均匀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 60℃;当拌制的混凝土出现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应重新调整拌和料的加热温度;混凝土搅拌时间宜较常温施工延长 50%左右。 骨料中不得混有冰雪、冻块及易被冻裂的矿物质。 搅拌设备宜安装在气温不低于 10℃的厂房或暖棚内。 搅拌混凝土前及停止搅拌后,应用热水冲洗搅拌机 鼓筒。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宜采取措施控制水泥的入 搅拌机 温度不大于 40℃。 应 采取在骨料堆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理学温度,或尽可能在傍晚和晚上搅拌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大于 30℃的规定。 五、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宜采用内壁平整光滑,不吸水,不渗漏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 当长距离运输 16 混凝土时,宜采用搅拌车运输;近距离运输混凝土时,宜采用混凝土泵、混凝土料斗或皮带运输。 在装运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运输设备内是否存留有积水,或内壁粘附的混凝土是否清除干净。 每天 工作后或浇筑中断 30min 及以上时间再行搅拌混凝土时,必须再次清洗搅拌筒。 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严重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的混凝土应保持均匀和规定的坍落度。 当运至现场的混凝土发生离现象时,应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但不得再次加水。 采用机动车运输混凝土时,运输道路、车道板或行车轨道等设备应平顺、牢固。 用吊斗(罐)运输混凝土时,吊斗(罐)出口到承接面间的高 度不得大于 2m。 吊斗(罐)底部的卸料活门应开启方便,并不得漏浆。 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已搅拌好的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 宜以 2~ 4r/min 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筑现场时,应高速旋转 20~ 30s 后再将混凝土拌和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运输车每天使用完后应清洗干净。 采用混凝土泵运送混凝土时,除应按 JGJ/T10 的规定进行施工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泵送施工应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加强组织和调度安排,确保连续均匀供料。 混凝土泵的运输能力应与搅拌机械的供应能 力相适应。 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工程情况、最大泵送距离、最大输出量等选定。 优先选用泵送能力强的大型泵送设备,以便尽量减小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 混凝土泵的位置应靠近浇筑地点。 泵送下料口应能移动。 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 3m。 不得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拖混凝土或将下料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 17 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 输送管应平顺,内壁光滑,接口不得漏浆。 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 15m。 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 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 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线的的夹角不宜小于 12176。 混凝土宜在搅拌后 60min 内泵送完毕,且在 1/2 初凝时间内入泵,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在交通拥堵和天气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水泥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粗骨料减少 50%的混凝土通过管道。 当用活塞泵泵送混凝土时,泵的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并不得吸入空气。 应保持连续泵送混凝土,必要时可降低泵送速度以维持泵送的连续性。 如停泵时间超过 15min,应每隔 4~ 5min 开泵一次,正转和反转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 如停泵超过 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宜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 混凝土在倒装、分配或倾注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或漏斗等金属类器具辅助进行。 当采用木制辅助器具时,应内衬铁皮。 运输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混凝土从加水拌和到入模的最长时间,应由试验室根据水泥初凝时间及施工 气温确定,并宜符合表 的规定。 表 混凝土拌和物运输时间限值( min) 气温(℃) 无搅拌运输 有搅拌运输 ≤ 30,> 20 30 60 18 ≤ 20,> 10 45 75 ≤ 10,≥ 5 60 90 为了避免日晒、雨淋和寒冷气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防止局部混凝土温度升高(夏季)或受冻(冬季),需要时应将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加中遮盖物或保温隔热材料。 六、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 180~ 220mm,在可能与水接触的最初浇筑阶段,坍落度可适当减小。 水下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和良好的和易性,且在浇筑过程中不应发生离析或泌水过多等现象。 承重、水较深、浇筑面积较大的结构或混凝土强度、密度、匀质性要求较高的水下混凝土,应采用竖向导管法浇筑。 当水下混凝土浇筑面积较大时,应使用数根导管同时浇筑。 导管的数量、安放位置及浇筑速度,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条件确定。 每根导管的作用半径应视导管管径而定。 当管径为 250mm 时,作用半径 可为 3~。 当围堰内有桩或柱时,导管的半径宜减小。 水下混凝土每小时的浇筑数量,应使每根导管均有适当的进入深度,且不宜小于。 浇筑水下混凝土的导管不应漏水,内壁光滑。 装配好的导管在使用前,应通过充水、加压的方式进行检查。 准备工作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始浇筑。 水下混凝土的浇筑应在不受水流影响的环境中进行。 开始浇筑时,导管底端与浇筑基面的距离,应能使混凝土顶着球塞或其它隔水物沿着导管流入水中,同时将导管内的水、空气和球塞或其它隔水物排出管外,混凝土应在导管底端形成锥体。 混凝土的初存量应满足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长度不得小于 并不宜大于 ,当桩身较长时,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可适当 19 加大;但 钻孔桩以外的水下混凝土(如封底混凝土等)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为。 继续浇筑的混凝土不应再与水接触。 当浇筑的基面不在同一水平面而呈阶梯形或斜面时,应从低洼处开始浇筑,待大致浇平后,再全断面浇筑。 水下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中途不得停歇。 并应尽量缩短拆除导管的间断时间,每根导管的间歇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宜大于 30min,每根桩的浇筑时间不应太长,宜在 8h 内浇筑完成。 混凝土浇筑完毕,位于地面以下及桩顶以下的孔口护筒应在混凝土初凝前拔出。 浇筑混凝土时的流动距离、流动坡度、导 管埋入深度、浇筑速度和 基坑内混凝土面升高等情况,应随时检查,及时调整。 导管应沿竖向徐徐提升,每次提升高度应与混凝土浇筑速度相适应,且导管内应经常具有足够高度的混凝土。 套管钻机钻孔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经常转动和逐渐提升套管,套管韧脚埋入混凝土不宜小于 ,也不宜大于 5m,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将套管立即拔出。 浇筑过程中基坑内的水位应保持不变。 水下混凝土顶面的流动坡度宜在 1:5 以下。 当流动坡度较大时,应增加导管底端在混凝土内的埋入深度,同时应加快浇筑速度,或改用流动度较大的混 凝土。 浇筑完毕的水下混凝土 顶面,可略高于设计高程;顶面松软弱层凿除后,仍应达到设计高程。 在浇筑过程中,应测量孔内混凝土顶面位置,保持导管埋深在 1~ 3m 范围。 当混凝土浇筑面接近设计高程时,应用取样盒等容器直接取样确定混凝土的顶面,保证混凝土顶面浇筑到桩顶设计高程以上 左右。 当围堰封底抽水时,水下混凝土的强度应视其厚度及所受水压大小确定,但不应小于 10Mpa。 20 在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填写检查钻孔桩桩孔和钢筋笼情况的“工程检查证”,在浇筑水下混凝土工程中,应填写“水下混凝土 浇筑记录”。 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导管漏水或拔出混凝土面、机械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断桩事故,应予重钻或与有关单位 研究补救措施。 七、混凝土的质量检验 一般规定 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分施工前检验、施工过程检验、施工后检验。 施工前检验项目应全部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过程检验项目出现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待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施工后检验项目应和施工前、施工过程检验项目共同作为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依据。 施工前检验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用水泥、骨料、矿物掺和料 、外加剂、水等主要原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质量检验报告进行进场核查。 其中,主要原材料品质的出厂检验结果应满足本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用水泥、骨料、矿物掺和料、外加剂 、水等主要原材料进行复检。 复检结果应满足本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 应按设计及施工要求复检施工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核查配合比试拌过程以及相关混凝土力学性能、抗裂性能以及耐久性能试验结果。 其中,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由经国家、铁道部认可或业主指定的权威部门检验。 检验结果应满足本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 施工过程检验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用水泥、骨料、矿物掺和料、外加剂、水等主要原材料的品质进行日常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本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 21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进行日常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施工以及经批准的施工配合比要求。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日常检验,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应按表 的要求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抽检,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或本技术条件的要求。 在混凝土施 工过程中,如更换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和料等主要原材料的品种及规格,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选定试验,并对试验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分别满足相关要求。 对用于施工过程控制或质量检验的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抽检试件,应从同一盘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出。 施工后检验 所有钻孔桩桩身混凝土质量均应进行低应变动测法检测; 地质条件较差、桩长超过 50m 的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超声波检测; 对质量有问题的桩,应钻取桩身混凝土鉴定检验 ,对柱桩应钻到桩底以下 ; 对大桥和特大桥或结构需要控制的柱桩桩底沉渣厚度,按柱桩总数的 3%~ 5%钻孔取样检验。 当对混凝土耐久性有疑问时,可依据 TB104262020 对钻芯取样的具体要求,在现浇混凝土实体结构上随机钻芯抽取混凝土芯样。 测定实体混凝土的电通量。 测定结果应满足设计或本作业指导书的规定。 当设计对混凝土提出抗冻性要求时,如对实体混凝土结构的耐冻性有疑问应依据TB104262020 对 钻芯取样的具体要求,在现浇混凝土实体结构上随机钻芯抽取混凝土芯样。 依据 DL/T50512020 测定实体混凝土的气泡间距系数。 测定结果应满足设计的规 22 定。 表 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检验要求 检验项目 进场检查 复检 日常检验 项目 频次 项目 频次 项目 频次 水泥 烧失量 √ 每厂家、每品种、每批号进货时检查供应商提供的报告。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全部检查。 √ 下列任一情况为一批,每批检验一次: ①任何新选货源; ②使用同厂家、同品种的水泥 3 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 个月。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监理见证或平行检验 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的散装 水泥每 500t、袋装水泥每 200t 检验一次。 当不足上述数量时也需检验一次。 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平行或见证 10%,但至少一次。 氧化镁含量 √ √ 三氧化硫含量 √ √ 细度 √ √ √ 凝结时间 √ √ √ 安定性 √ √ √ 强度 √ √ √ 碱含量 √ √ 比表面积 √ √ 游离氧化钙 √ 助磨剂名称及掺量 √ 石膏名称及掺量 √ 混合材名称及掺量 √ 氯离子含量 √ 熟料 C3A 含量 √ 细骨料 筛分 √ 下列任一情况为一批,每批检验一次: ①任何新选料源; ②使用同选料、同品种、同规格的产品达一年。 施工单位试验检验;监理见证或平行检验 √ 连续供应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 400m3(或600t)检验一次,不足 400m3(或 600t)时也检验一次。 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平行或见证 10%,但至少一次。 吸水率 √ 细度模数 √ √ 含泥量 √ √ 泥块含量 √ √ 坚固性 √ 云母含量 √ √ 轻物质含量 √ √ 石粉含量 √ √ 有机物含量 √ 压碎指标 √ √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 氯离子含量 √ 碱含量 √ 检验项目 进场检查 复检 日常检验 项目 频次 项目 频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