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时,雨天有部分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直接排入水体。 实践证明,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城市 ,随着城市发展,河流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截流式合流制的这缺点,应将雨天时溢出的混合污水予以贮存,待无雨天时再将贮存的混合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或者改为分流制排水系统等。 贮存池可设在溢流出水中附近,或者设在污水厂附近,但会增加基建和管理费用,场地的选择有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但初降雨水径流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这是它的缺点。 近年来,国外对雨水径流的水质调查发现,雨水径流特别是初降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相当严重。 分流制虽然有这一缺点,但它比较灵活,比较容易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一般以能符合城市卫生的要求,所以在国内外广泛采用,而且也是城市排水系统体制发展的方向。 排水系统的选择是一项很复杂很重要的工作。 应根据城镇及工业企业的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等条件,从全局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确定。 由于截流式合流制对水体还一定程度的污染,所以,新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对于老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有条件时,也应将其改造为分流制。 二、 排水体制的利弊 城市排水体制是整个水污染治理中的重要 环节。 合流制旱季污水得到完全处理,雨季时超过管道输送能力的部分合流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中。 优点在于旱季时所有污水可以充分收集,对人们的陋习、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改善要求不高;雨季时初期污染雨水在一定范围内可收集,只有在合流管的输送能力不够,雨、污水不能全部收集时。 缺点在于雨季降雨强度大或历时过长时,雨水和污水混合后溢进被保护水体,在某种情况下会造成河流环境灾害。 可以说,建成了合流系统,就解决了旱季污染入河问题,也减少了雨季污染入河次数;但解决不了溢流部分合流水的污染问题。 分流制无论旱季、雨季污水都能经污水管 网收集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至水体中。 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直接或者通过雨水泵站提升排入水体中。 优点在于旱季、雨季进入污水厂的都是纯污水,污水厂运行稳定、高效。 缺点在于在已建成区改建分流制污水管网建设难度大;对管理和人们的习惯要求高;雨季时无法收集初期雨水,初期雨水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调查发现,初降雨水对水体的污染相当严重;相对合流制,一般投 资较高。 以上分析,无论采用哪种排水体制均各有利弊。 孰优孰劣目前国内似尚无定论。 三、 目前国内排水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排水系制存在的问题是老城区 一般均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新区、开发区等规划设计为分流制,但雨、污水管网系统混接现象严重,实际上也成为合流制。 造成雨、污水混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局部地区建设之初的系统设计规模偏小、标准偏低,因此污水量增加后原污水系统难于满足需要,客观上造成了污水与雨水的混接条件。 有时甚至排水管理部门为了解决污水的出路也不得不将雨,污水系统局部连通。 ② 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区域改变了原规划,如将多层建筑区改建为高层建筑物,致使污水管道难以承受增加的污水量而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系统中。 ③ 一些单位在原建设之初内部排 水管网即为合流制,虽外部市政管网为分流制,但合流污水只能接入雨水管。 ④ 由于部分片区属于城乡结合部,在土地开发的同时没有严格而有效地进行监管,造成了周边市政排水系统虽已完善,但小区内部依旧雨 ,污混接的现象。 ⑤ 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而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的管理 又不能及时跟上,致使对许多预留管井缺乏相关资料,加之部分用户环保意识不强,而将污水出户管、小区污水管就近接入市政雨水系统或将雨水管接入市政污水系统。 ⑥ 由于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周期较长,在下游污水管道未建成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已建污水管道的排水出路问题, 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 由于排水体制存在上述问题,造成水体污染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四、 @@@县排水体制分析 @@@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目前城市下水管网基本形成,但没有采取雨污分流方式。 城区所有生活污水汇集到城区北部三个排污口排入抚河,平时自流排放,雨季盱江河水上涨时,由电排站提升排放。 从建设可持续性、生态型的城市发展目标来看,必须充分前瞻性地、因地制宜地选择排水体制。 混合制是一种必须考虑的方案,即合流制、分流制两套系统并存,即优先建设中下游合流制管道系统,再逐步完善上游分流制管道系统。 根据 @@@县的现状 ,目前的排水体制应该是分流与截流式合流制并存的排水方式。 在既有排水渠末端设置截流井截流旱流污水及初期雨水;在规划道路上设置雨污水分流管道,随着城市的建设推进,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分流制。 根据 @@@县发展规划,本项目主要负责污水管网中的干管部分。 仅负责将现有的三个排水渠(六支渠、跳石渠和喻方渠)的污水及初期雨水截留后,分别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另外,沿市区至污水处理厂的规划道路,新建污水干管输送建材市场附近城区的污水至污水处理厂。 污水输送干管设计 一、污水干管管道设计 @@@县城区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城区污水的三个主要排污口处的标高为 米左右,污水处理厂厂址处标高 米左右。 三条污水干渠长均约 3km左右,可以利用这个自然地势坡降自流入污水处理厂。 建材市场附近城区排水口标高为 39米,铺设长 水干管将此区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污水干渠断面及管道的管径按远期设计流量进行计算。 污水干管、干渠统计表 表 51 序号 名称 管径 \断面 管长 (米 ) 1 六支渠 1000 1500 1800mm 3000 2 跳石渠 1000 1500 1800mm 2900 3 喻坊渠 1000 1500 1800mm 2670 4 规划污水干管 DN800 2140 合计 10710 二、管线实施措施 既有排水渠靠近沿江路设置截流井,截流污水分别经六支渠、跳石渠和喻坊渠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规划污水干管埋设深度一般为 米,坡度为 %%. 三、管材选用 规划污水干管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接口为橡胶圈接口。 管道基础视土质情况采用素土基础或砂基础。 检查井采用圆形砖砌检查井,间距为 3550m。 污水干渠采用砖砌渠道,下底宽 1000mm,上底宽 1500mm,高 1800mm。 第六章 污水、污泥处理方案论证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及方案比较 一、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不但耗资巨大,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处理工艺方案的优化选择对确保处理厂的运行性能和降低费用最为关键,因此有必要根据确定的标准和原则,从整体优化的观念出发,结合设计规模、污水水质特性以及当地的实际条件和要求,选择切实可行且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 城市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有三类,第一类为悬浮物 SS,第二类为有机污染物 CODcr 及 BOD5,第三类 为无机营养盐 N 和 P。 在常规的二级活性污泥法中,不同的污染物是以不同的方式去除的。 去除机理及办法主要为: SS的去除 污水中 SS 粒径一般大于 1μ m,在生活中的 SS 来自人类生活活动中的排泄物和洗涤渣,工业废水中的 SS 来自生产过程中 随污水带出的颗粒。 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不仅影响出水的 SS 能否达标,而且涉及 BOD、 COD 等,这是因为组成出水悬浮物主要是活性污泥絮体,所以控制污水处理厂出水的 SS 指标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污水中的 SS 主要靠沉淀作用,小直径的有机颗粒靠生物降解作用去除。 为了尽量去除水中的悬 浮物,在工程中,常用的措施有:选用适当的污泥负荷,以保持活性污泥的凝聚及沉降性能,采用较小的二次沉淀表面负荷、采用较低的出水堰负荷,充分利用活性污泥悬浮层的吸附作用等。 BOD5的去除 污水中 BOD5 的去除主要是靠微生物的吸附与代谢作用,然后对吸附代谢物进行分离来完成。 在活性污泥与污水接触初期,会出现很高的 BOD5的去除率,这是由于污水中有机颗粒和胶体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从而被去除所至。 但是这种吸附作用仅对污水中悬浮物和胶体起作用。 对溶解性有机物需靠微生物的代谢来完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 污水中一部分有机物合成新的细胞,将另一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最终产物是 CO2和 H2O 等稳定物质,这也是污水中 BOD5的降解过程。 由于微生物好氧代谢作用对污水中溶解性和非溶解性有机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谢产物是无害的稳定物质。 因此,处理后污水的残余 BOD5浓度很低。 COD的去除 污水中 COD去除原理与 BOD5的基本相同,但 COD去除率取决于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它与城市污水的组成有关。 N 的去除 氮是蛋白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广泛存在于城市污水中,氮主要以 NH3N 及有机氮 形态存在,硝酸盐氮 NOxN(包括NO3N 和 NO2N)几乎为零。 生物脱氮是利用自然界氮的循环原理,采用人工方法予以控制。 首先,污水中有机氮在好氧的条件下转成氨氮,而后在硝化菌作用下变成硝酸盐氮,随后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反硝化菌的作用,并有外加碳源提供能量,使硝酸盐氮变成氮气逸出,整个生物脱氮过程就是氮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工艺流程的组成 根据 @@@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和要求达到的出水指标,选择二级生物处理工艺是最佳的处理工艺。 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的要求, 临川区 @@@县污水 处理厂采用二级生物处 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段、一级处理段、二级生物处理段和污泥处理段。 预处理段通常包括粗、细隔栅,提升泵房和沉砂池,这是污水处理厂的必备工段。 通常,同样的预处理构筑物和设备选择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生物处理工艺的预处理要求,在本工程方案选择中,选用同样的预处理段单元构筑物及设备,不再进行论证。 一级处理段通常指初次沉淀池,也是机械处理方法,虽然初沉池可有效的去 SS、 BOD5,降低二级生物处理的工程费和运行费。 但考虑本工程的实际水质情况,在工艺方案的选择中考虑不设置初沉池。 由于工艺流程中不设置初沉 池,将生物处理阶段的污泥龄适当延长,一方面完全满足生物脱氮除磷的要求,另一方面使污泥得到好氧处理,起到污泥部分稳定的作用。 本工程方案的选择论证重点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上。 三、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方案比较 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通常可选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化学法及物理化学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效果好、运行稳定、运行经验丰富及投资省等优点,因此本项目二级处理工艺选择活性污泥法。 所有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都包含厌氧、缺氧、好氧三个阶段交替循环。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 新兴工艺虽然层出不穷,但就当前国际上污水处理科技发展现状看,真正革命性的发明尚未出现,并不存在所谓的最先进技术。 因此在方案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1)保证处理效果,工艺先进可靠,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 ( 2)基建投资少,能耗和运行费用低。 ( 3)占地面积少。 ( 4)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力求安全可靠。 ( 5)污泥量少。 ( 6)所选工艺应适应当地的水质和环境条件。 根据本工程的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要求,污水二级处理工艺拟按以下三个方案进行比选,方案一:氧化沟工艺;方案二:CASS工艺;方案三 :带厌氧段鼓风曝气工艺。 方案一: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之一,其曝气池呈封闭沟渠型,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断循环流动,因而氧化沟又名“连续循环曝气池”。 氧化沟构造简单,运行管理方便且处理效果稳定。 随着对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氧化沟的脱氮功能得到增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获得较好的生物除磷效果。 氧化沟的型式很多,有一体式氧化沟,卡鲁塞尔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等等。 方案一工艺流程为 回流 城市 污水 粗格栅 提升泵房 细格栅 沉砂池 氧化沟 栅渣外运处理 二沉池 加氯 接触池 尾水 排放 砂渣外运处理 加氯设施 剩余污泥 回流污泥泵房 方案二: CASS 工艺 CASS 工艺是近来年国际公认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 水处理的先进工艺。 其主要原理是:把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的反应池沿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前部为生物选择区也称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后部安装了可升降的撇水装置,曝气、沉淀等在同一池子内周期循环运行,省去了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系统。 CODcr去除率 90%, BOD5去除率 95%,并达到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目前,该方法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有 270 家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200 家,工业废水处理厂 70 家。 我国上海、昆明、北京等地也相继应用该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 CASS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