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连市区 Z0=。 摩擦速度 =。 4、逆温特征分析 由低空垂直温度场探测资料整理结果表明,城市区域的辐射逆温约在 1820℃时生成,且一直维持到次日 8时左右,日出后 地面由于增温,贴地逆温开始消散或抬离地面,一般在10时即可全部消失,出现逆温高度、厚度、强度及频率统计结果见表 315。 表 315 逆温参数统计表 时 间 贴地逆温 低层逆温 频率 ( %) 厚度 ( m) 强度 (℃/100m) 频率 ( %) 厚度 ( m) 强度 (℃/100m) 底高 (m) 冬季 1 251 80 25 399 夏季 18 117 60 33 530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 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评价因子的确定 根据该区域的环境特征,选择四项常规大气污染物 SO NOx、 TSP、 CO 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评价因子。 并委托开发区环境监测站负责监测。 调查方法 (1)、监测点位的布设 结合该区域的环境功能分布特点,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冬季为北风,夏季为南风各设一个大气采样点对大气环境现状质量进行监测,拟建厂区的南侧设为 1,北侧设为 2。 具体监测点位布局见图 21 所示。 (2)、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为 7 月 16 日至 7 月 18 日,共监测 3 天,每天监测 5 次,间隔时间分别 为 7:00、10:00、 13:00、 16:00、 19:00。 (3)、监测方法 依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上述评价因子的标准方法进行监测,详见表 41。 表 4- 1 评价因子的监测方法 序号 污染物名称 监测方法 方法来源 检出限 1 二氧化氮( NO2)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GB/T15435- 1995 2 二氧化硫( SO2) 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 GB8970- 88 18 3 总悬浮颗粒( TSP) 重量法 GB/T15432- 1995 4 一氧化碳( CO) 非分散红外法 GB9801- 88 3、评价标准 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特征,该区域属于二类区,故按国家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 1996) 中的二级标准进行评价,同时 TSP 一小时平均标准值参照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82),各项调查因子的评价标准限值见表 42。 表 42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污染物名称 日均浓度( mg/m3) 一小时平均浓度( mg/m3) SO2 NO2 TSP CO 4、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1)、监测期间的同步气象观测 监测期间其气象要素同步观测结果见表 43 所示。 表 43 监测期间同步气象观测资料 日期 时间 (时) 温度 (℃ ) 气压 (hPa) 风向 风速 (m/s) 相对湿度 (%) 天气情况 7 月 16 日 7:00 SE 晴 10:00 SE 晴 13:00 SE 晴 16:00 NE 晴 19:00 SE 晴 7 月 17 日 7:00 NW 晴 10:00 NE 晴 13:00 NE 晴 16:00 NE 晴 19:00 NE 晴 7 月 18 日 7:00 NE 晴 10:00 NE 晴 13:00 NE 晴 16:00 NE 晴 19:00 NW 晴 (2)、现状监测结果的统计方法 19 对各测点监测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内容包括:任何一小时平均浓度值的检出 值的检出率、超标率、任何一小时平均浓度的最大值及超标倍数,最大日均值及超标倍数。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检出率=总检出个数 检出个数100% 超标率=总个数超标个数100% 超标倍数=某污染项标准某污染项统计值- 1 ( 3)、现状监测结果及分析 对评价区域大气环境中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列于表 44。 按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分别统计整理出监测期间各项污染物的一小时最大浓度值及最大日均浓度值等数据。 表 44 各项污染物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项目 点位 污染物名称 检出率 ( %) 检出范围 ( mg/m3) 一次值超标率 ( %) 一次最大浓度 ( mg/m3) 一次最大值超标倍数 最大日均值mg/m3 最大日均值超标倍数 三日浓度平均值mg/m3 1 SO2 0 0 0 0 NO2 ~1 0 0 0 CO 40 ~ 0 0 0 TSP 100 ~6 0 0 0 2 SO2 0 0 0 0 NOX ~0 0 0 0 CO ~ 0 0 0 TSP 100 ~7 0 0 0 区 域 SO2 0 0 0 0 NOX 80 ~0 0 0 0 CO ~ 0 0 0 TSP 100 ~7 0 0 0 20 未检出样品按检出限的一半计算 由表 44 可以看出,评价区域内 SO2未检出, NO CO 及 TSP 的一小时平均浓度值及日均浓度值很小 ,检出范围分别为 ~。 ~。 ~,最大值分别占标准的%; %; %,各浓度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这表明该区域的大气环境状况良好。 各测点及区域的各项污染物的三日平均浓度值与标准比较结果见图 41。 01 2 区域 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一氧化碳 (为方便比较图例中 CO 标注值均为实际值的1/10) 图 41 各 污染物三日均值与标准比较图 5、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对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评价模式如下: Pi= SiCi Fi= PPi 100% 其中 P= ∑ Pi 式中: Fi-某污染物的污染负荷系数 Pi-某污染物的单项污染指数 Ci-某污染物的几何平均浓度 Si-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按上述模式计算出的各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及负荷系数见表 45。 表 45 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污染因子 TSP NO2 CO SO2 Pi Fi(%) 顺位 2 1 3 4 21 由上表可见,本评价区域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 NO2,其四项污染因子的污染负荷顺序为 NO2 TSP CO SO2。 二、 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监测点位、时间及频次 根据《环评大纲》的要求 ,在建设项目四周设置 4 个环境噪声监测点位 ,具体布局见图 21所示。 监测 时间为 7月 23日 6:00 时- 7月 24 日 5:00 时,共监测 1天, 24 小时连续监测。 表 46 环境噪声监测点位 序号 点位 1 拟建厂区南界 (1) 2 拟建厂区东界 (2) 3 拟建厂区北界 (3) 4 拟建厂区西界 (4)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为 Leq、 L L50、 L90,监测仪器选用 AWA6218B 型及 HE5624 型噪声统计分析仪,监测时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T1462393)执行。 结果统计及分析 由于环境噪声是 随时间起伏不定的无规律噪声,因此测量结果一般用统计值或等效声级表示。 a、统计每次测定值的 L L50、 L90 L10表示 10%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表示 50%时间超过的噪声级, 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 90%时间超过的噪声级, 相当于噪声的本底值。 b、 计算等效声级 等效连续声级是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Leq=10lg[ niN 1101 Li/10] 式中: Leq 为等效声级, (dBA) Li 为瞬时声级, (dBA) N 为读取瞬时 A 声级的个数。 C、监测统计结果 22 按上述公式对各测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列出各测点昼间、夜间的等效声级值见表 47。 表 47 等效噪声监测统计结果 项目 测点 最大值 db(A) 平均值 db(A) 评价标准 db(A) 昼 夜 昼 夜 昼 夜 1 65 55 2 3 4 d、噪声现状分析及评价 根据该区域的功能区划分,该区域的环境噪声质量标准为昼间 65dB(A)、夜间 55dB(A)。 各测点的噪声值与标准进行对比的结果见图 42。 65550102030405060701 2 3 4 评价标准昼夜 图 42 各测点昼夜间噪声均值与标准对比 以上结果表明:四个监测点中除厂界东侧夜间噪声超标外,其余各噪声值均不超标,超标原因主要是拟建厂区东侧的瑞尔高技术产业公司风机产生的噪声所致。 第五章、工程污染分析 一、 建设期内的污染分析 施工期 间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 1)、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 ( 2)、施工行为产生的扬尘; ( 3)、施工造成的生态系统的原貌改变; ( 4)、施工机械及车辆排放的废弃物; ( 5)、施工产生的废土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污染物排放分析 23 (1)、施工期噪声污染分析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影响施工场地周围和通过道路两侧的声环境。 根据实测类比资料,各噪声源情况见表 51 所示。 表 51 施工期各设备噪声状况 声源 载重车 搅拌机 装载机 推土机 振捣机 挖掘机 打桩机 噪声峰值 db(A) 95 105 103 107 105 89 120 (2)、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排放分析 施工期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面扬尘污染 , 污染因子为 TSP。 施工产生的地面扬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砼拌合现场与水泥储料站的水泥扬尘;其二是运输车辆与施工用车运行引起的扬尘。 根据类比调查资料可知,在距砼拌合场地 50米处,拌合产生的扬尘( TSP)可降至 ,水泥储料站扬尘影响范围在距其 150 米处 TSP 浓度既可降至为。 施工及运输车辆引 起的扬尘对路边 30 米范围以内影响较大,路边的 TSP 浓度可达 10mg/m3以上。 二、 项目营运期的工程污染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事精密齿轮、滑轮及其它汽车零配件锻造生产。 厂区采用开发区集中供热方式,无需新上锅炉,生产上选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因此,主要的污染因素来自生产和生活性废水、部分设备噪声、固体废弃物及少量的生产工艺废气。 原材料、水及能源的消耗情况 耗电量: 8064 度 /天 新鲜用水量: 37 吨 /天,循环用冷却水: 153 吨 /天。 特殊钢(以 20CrMnTi 为代表)用量: 3800 吨 /年 切削液:浓度 为 1% 用量为 2 吨 /年 淬火油: 30 千克 /天 ;碳酸钠: 30 千克 /天 纯磷酸: 30 千克 /天 ;磷酸盐: 30 千克 /天 纯盐酸: 30 千克 /天 ;亚硝酸钠: 30 千克 /天 酸洗液:使用量为 200 公斤 /天,浓度为 10~20%。 磷化液:使用量为 200 公斤 /天,浓度为 7%。 2、主要生产设备 该项目的主体锻压加工设备从瑞士引进,是采用新型机械加工方法生产精密齿轮的新型机械设备,具有诸多的先进性。 主要生产设备见表 52。 3、生产工艺流程 该项目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机加工工艺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主要体现在摆 辗成型和热处理工艺等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