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渐进性接触工程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 5) 建立了 《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库。 从 2020年秋,在制造学院网站的教学栏目中,建立了机械制图的习题库、模型库、动画演示和视频库等,为学生课后学习,培养空间想象力,解决工程实感薄弱等问题提供了保障。 此项工作不断还在不断更新中。 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 /奖励: 《工程制图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课程建设项目, 2020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机械制图(上、下)》、《机械制图习题集》获得四川大学 2020- 2020 年版优秀教材奖;《画法几何及水利土建制图》及 《画法几何及水利土建制图习题集》获得四川大学2020- 2020年版 优秀教材。 系列课《现代机械制图》、《现代工程制图》的课件设计。 该课件于 2020年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四川省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 机械 制图课程建设》, 1997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有 1 人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人获得校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十五人次获得四川大学“实得奖” 、“华为奖”及“校青年骨干教师奖。 ” 两位课程负责人和王玫、熊艳 主讲教师在历年的学生评教中均为 “优”且 在学院 排名领先。 13 34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学校、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有明 确规划。 教研室针对本单位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 1)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 “ 帮、传、带 ” 作用。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基本功、传授教学经验、技巧和方法。 返聘 老 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新、老教师发挥各自优势,使本课程 50余年的教学积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 2) 鼓励和要求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学术活动,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将新知识、新成果反馈到教学中。 安排他们参加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激励他们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在教改和教材建设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教师队伍的 骨干力量。 已连续编写出版了《机械制图》第三、第四版。 ( 3) 注重对外交流和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图学学术会议,定期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水平院校交流图学教育理念和办法,扩展发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从 2020年至今,已派出 3人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培训和进修,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 (或相近)学位的人的比例。 课程组成员含课程负责人不超过 10 人。 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 机械 制图 ” 课程是 高等学校 理工科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必修课程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 就成立了工程 图学 教研室,在50余年的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改革成果,教材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建设了大印量全国统编教材,国家 “ 十一五 ” 规划教材, 先后多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学科目录改革前是西南唯一的图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为西南地区各高校培养了一批图学人才。 我校 的制图教研室在全国有一定声望,在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 成立工程图学学会后,一直为四川省图学会理事长单位。 本课程教师多次担任四川省应用图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 全国图学委员 会委员及全国成教研究会图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并在历年教学评估中获得多项奖项。 在原有制图课为基础, 延伸开设了许多 新的 课程,如 CAD、 曲线曲面、透视投影、微机绘图、绘图语言、 工 业设计等。 顺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并从认知心理学层次研究工程图学的教学模式,创建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一机协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不仅编写出版了教材, 还开发研制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是 全国较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院校之一。 此阶段完成的主要工作: 2020年 出版了 《机械制图》及习题集等系列教程, 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解题 14 指导、电子模型库、电子挂图库等 立体化 教学软件已经投入使用。 马俊、王玫 主编的国家级 “ 十一五 ” 规划教材《机械制图》(第 四 版)和《机械制图习题集》(第 四 版) 2020年出版。 教材修订中,将我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材建设,使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 以新出版的教材和教案为引导,使整合后的教学在内容和体系上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在提高课堂知识含 量、加强知识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和按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实践。 在充分教改实践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在对传统教学内容和计算机处理画法几何问题、计算机造型等新知识的整合上,完成了顺利的过渡。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总结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电子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起到了培养能力、增加课堂知识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师队伍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带动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各个方面进行了再创造。 2人 校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十五人次获得校青年骨干教师奖。 完成了 省级及校级 教学改革项目 4 项;编写出版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4 套;研制开发了 6 套教学软件 ;正在 开发功能齐全的网络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多篇。 除理论性的自拟研究外,还承担了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 教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教育形势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 成为一支出色的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年龄、学历结构合理,能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使教研室50年的历史成就得到了发扬光大。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 1) 作为理工科 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每年 面向全校 工科 1000名以上的 学生 , 定位为全校 工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和必修课程。 机械制图 通过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 , 建立 不可或缺的基础 工程意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 教授绘制和阅读 各类 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2) 课程建设目标: 基于四川 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办学 理念,依 据理工科本科生各专业培养计划要以及教育部工程图学教指委课程 制定的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 “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的多途径 、 混合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 看懂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工程图的能力;针对各类专业普及 工程 意识 ,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并将创新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科学道德、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 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充分注重了传统图学内容与以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为主体的新知识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力求做到提高课堂知识含量、加强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及按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以机械类课程为 例,教学内容由 4个知识模块+贯穿始终的实践环节构成,各知识模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15 画法几何实践性环节制图基础 机械制图 计算机绘图 ( 1) 画法几何学 ( 32学时 ) :内容包括 投影法、点线面的投影、相对位置、投影变换、立体的视图及截交和相贯。 在本模块中对画法几何综合问题进行了大幅度内容重组;规则曲线、曲面问题与立体整合;对基本立体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在此模块中 通过强化实体模型测绘 训练 与电脑三维动画模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解决由于空间想象力缺失引发的 “ 相贯 ” 、 “ 截交 ” 等课程难点问题。 ( 2) 制图基础 ( 20学时 ) :内容包括组合体画图、读图、尺寸标注和国家标准规定的 机件的表达方 法。 组合体教学环节采用形体分析法对尺寸进行了实际应用,对掌握零件尺寸标注非常有益。 ( 3) 机械 制图 ( 28学时 ) :内容包括标准结构、标准件、常用件的表达, 零件图、装配图的 绘制和阅读。 该模块中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应用 电子课件 进行零件和装配体建模、零件图和装配图图形 的动画展示。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草图、建模、二维投影等表达 手段综合运用,同时注重与各专业背景密切结合,选择机械、化工、电 气 等专业的典型零件进行综合表达训练。 为后续课程设计、毕业 设计环节打下完整的设计手段基础。 ( 4) 计算机绘图( 16学时 ):结合各部份,讲 授 CAD知识,做到尺规作图和计算机绘图同步。 5.贯穿课程始终的实践环节 ( 16学时 ,已分解并包含在上述 4个知识模块中)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理念,掌握现代设计的初步方法,培养构型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本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完整的实践教学训练环节: 图样的规定画法 → 截交相贯模型作图 → 组合体模型作图 → 表达方案确定 → 测绘(徒手图) →零件 图 表达 → 装配 图 表达(尺规图) → 计算机出图。 该实践环节依据学生将来的工 程设计需要而设计。 在构型表达上具有足够的深度。 将构型设计表达方法作为教学内容而不是知识扩展在课程中贯彻。 制图教学与 工程实际 相结合, 教学模型和电子课件实例尽可能选用工程实际中的结构和产品模型。 实践教学既增加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培养了构型设计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各知识模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适应社会需求。 我校的工程图学课程分为机械类 和 近机类 两 种。 机械类 机械制图: 96学时 ,两学期完成 近机类 机械制图: 68学时 ,两学期完成 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 程重点 : 培养工科学生的图 形 思维能力;掌握现代 工程图样 的 绘制和阅读方法。 课程难点 :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但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弱;大部分学生除了纯粹的数学、物理知识,没有对所学专业基本的感性的工程概念。 培养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 空间几何 模型并求解 的 能力;对复杂形体如回转体 相贯线等投影 的想象与 表达 ;将 零 、部 件 运用标准化的 表达 方法绘制以 及阅读图样 理解为各专业领域常用 零 、部 件的能力。 解决方法: 1.采用电子教学软件在 思维层次上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进行空间分析、总结出投影规 16 律和投影特性,在解题思维、投影定理应用、作图方法选用和操作等方面给予指导。 2.在组合体、零件图读图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采用 电子课件动画展示 ,使读图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装配图读图教学环节中,利用 实物模型与 虚拟模型 相结合 进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装配体工作原理及拆装顺序;在组合体授课阶段采用计算机 模型 辅助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空间形体尺寸的理解;讲授零件综合表达时,以典型零件 的表达方法 为例 讲述 零件 图的内容、特点及常用表达方案。 3.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 学生掌握现代 工程图表达与理解 的初步方法。 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 图样的画法规定 ; (2) 截交相贯模型作图、组合体模型作图 ; (3) 表达方案 采取 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没有明确界限,最多可占用 20课内学时 +20课外 学 时。 (4)零件测绘和装配体拆装及测绘,采用 “ 表达方案确定、测绘 (徒手图 )、 标准工程图样表达 ” 方式完成。 为加强图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设计了计算机自选题构型作业,模仿实物形状及功能进行构型。 学习复杂形体的多种造型方法、多种表达方法、多种绘图方法,引导学生研究、探索。 4.多年来,在教 学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