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城镇居民 ; 医疗保险 ; 对策 一、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状 (一)保障对象的界定不明确 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没有明确说明 “非从业 ”的概念,其覆盖范围存在分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主要覆盖了有正式用工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参保意识的淡薄、缴费渠道模糊等原因,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障基本没有,这部分人群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带来的好处,其中尤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最为缺失。 我国灵活就业人群主要有农民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临时工和阶段性就业的家庭妇女。 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劳动组织松散。 有的虽然存在雇佣关系,但不签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随时可能终止劳动关系。 因此雇主也就为了节省利益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另外,社会上还有一批值得重视的人群,就是大学生群体,高校扩招之后,更多的大学生没有享受到公费医疗制度,而是通过学校组织的一些保障措施或是参加商业保险来解决医疗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地方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未被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内。 (二)三项 保险制度缺乏衔接性 在当前的试点城市中,根据人群的不同,分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这些不同的保险制度造成了政策不统一、相互间不对接的现象,不利于解决参保者在正常区域流动,也不利于参保机构的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的社会流动性较大,工作岗位的变动也较频繁,一部分人的身份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多种变化。 今天是工作人员,指不定明天可能就下岗;今天在城里是农民工,明天回老家变身成农民。 三项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身份的变化可能就会影响到参保所用的账户,而用同一个账户参加不同的医保 是不可能的。 这样也就会导致参保缺乏连续性,打击了这部分人参保的积极性。 (三)城镇居民异地就医较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城镇居民工作的流动性也更加 2 频繁。 区域流动、跨区流动、就业引起的人员流动等不断发生。 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因此导致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居民在参保地外的地方看病要垫付医疗资金,回到参保地要求报销时,会受到很大的障碍和不便,有时甚至还会受到办理人员的刁难。 针对异地就医的问题,试点地区的解决方案是要求参保人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如果需要转移就医地点时,则需要医疗机构的申请和审批等,手续较为繁琐,而且浪费时间,成为异地及时就医的一大障碍。 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对策 (一)扩大保障人群范围 城镇居民医保是城镇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一道屏障,不应将无缴费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排除在外。 这部分人群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收入也较低,对他们来说,能够参加门槛低、又有政府补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 因此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也应对这部分低收入人群开放,不应局限在 “非从业城镇居民 ”狭小的范围。 目前一些试点省市已把大学生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在设计相关的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他们处在生命力旺盛的阶段、患病率较低、无固定收入来源 、垫付能力弱等。 因此,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措施上应有别于普通的城镇居民。 适当降低就医的垫付起点,适当提高赔付标准,还应保障大学生的普通门诊医疗等。 (二)建立医保联网 针对异地就医难的问题,部分试点地区已经建立了小范围内的医保跨区域联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