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iv 改进交通管理,包括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模式; v 制定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 vi 公众健康及安全的改善,特别强调工业风险评估及管理,核安全及辐射保护。 (3)重点部门 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及旅游业,这五个行业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这些部门应采取的策略不仅是为了环境保护和公从健康,而且也是为了这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i 工业 工业与环境的关系,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 先进的资源管理,阗眼于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竞争 地位的改善; 扩大宣传以促使消费者采取更好的选择,加强公众对工业活动和产品政策的监督; 制定生产过程标准和产品标准。 ii 能源 欧洲联盟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需要一个高效安全的能源供应与清洁的环境。 能源战略的关键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煤碳在能源中的比重,采用可再生能源政策。 iii 交通 欧洲联盟认为,交通是商品流通、社会发展、贸易和区域发展中关键环节。 欧洲联盟的交通发展策略包括: 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 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管理和使用; 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竞争地位; 改进机动车及燃料的技术水平,鼓励使用少污染燃料; 合理利用私人轿车,包括改变交通规划和驾驶行为。 iv农业 欧洲联盟一些国家农业生产已发生变化,导致农业本身赖以持续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与退化。 这是欧洲联盟农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其它诸如日用品过剩、农村人口减少及农业预算、国际贸易等都存在严重问题。 要使欧洲联盟的农业走上可持续道路必须解决: 提高农业效率和机械化水平; 改进交通和市场机制; 加强食品和饲料的安全; 改善国际贸易。 v 旅游业 旅游业在欧洲联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联结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纽带。 如果旅游业能规划、管理好,则不但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 可以说,旅游业是 助推器 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欧洲联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 促进旅游业多样化趋势,包括集团旅游的良好管理,鼓励不同类型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包括信息、参观访问及设施 引导旅游者行为,包括新闻宣传、行为准则及交通方式选择。 (4)措施 i 立法措施 ii 市 场措施:要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与那些造成污染的或浪费较大的商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iii 横向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 iv 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洲联盟总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除原有的 生命 基金 (LIFE)、结构基金 (Fund)及环境能源基金 (Enviroenger),还建立了新的联合基金 (Cohesion Fund)。 欧洲联盟有关条约规定:在不对欧共体任何措施抱有偏见的前提下,各成员国有责任提供资金以实施环境政策。 该战略对于欧洲联盟是一个转折点。 欧洲联盟 80年代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内部市场; 90年代则是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计划为欧洲联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它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日本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日本政府于 1994年初制定发日本 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 这个行动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可持续发展途径,逐 步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目标,并声称将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发挥主导作用。 (1) 日本今后工作的重点 i 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行普及教育,从环境要求的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本身进行变革; ii 积极参加编制有关全球环境保护的富有实效的国际性框架文件,并做出贡献; iii 积极参加以改革 GEF(全球环境基金 )为突破口的国际合作行动,建立和完善资金供给体制; iv 在努力推进环境技术开发的同时,促进技术转移,通过恰当地有计划地实施政府开发援助项目,为提高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做出贡献; v 在全球环境问题方面,确保观测、监督与调查研究的国际合作努力促进其实施; vi 加强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广泛的有效的合作。 (2) 关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在日本 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中,有专章阐述关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问题。 其中,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拟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i 今后五年,政府开发援助 (ODA)资金的第五次中期目标为 700亿~ 750亿美元; ii 上述款项中包括优惠日元贷款; iii 使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和日 本输出入银行的资金,要考虑以下几点: 重点放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有助于促进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与国际贷币基金的协调融资。 在实施环境问题援助时,要遵循环保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原则,重点援助以下项目: 全球环境问题的合作行动 人材培养与合作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 基础生活领域 经济结构调整 (3)关于日本的新阳光计划 日本曾制定与实施以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 阳光计划 ,以节能技术为中心的 月光计划 以及 地球环境开发技术。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 尖锐化,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等,都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要在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中要突出保护地球环境的内容。 日本通产省决定把前三个研究计划合并成为 新阳光计划 ,从 1993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开发革新技术,实现能源的持续利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新阳光计划包括三个技术体系: i 革新技术开发:这是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开发的技术,包括: 太阳能电池革新技术 沥青煤炭液化等煤能源革新技术 超导发电机 陶瓷燃气透平革新技术 深层地热调查等 ii 国际大型共同研究 利用氢的清洁能源系统 CO2 固定、贮存技术 岩浆发电技术等 iii 适用技术开发 主要用于邻近发展中国家急需的技术: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太阳能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生物能利用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等。 这项从 1993年开始的计划,直至 2020年,全部经费预计为 15500亿日元,力争到 2030年,使日本能源的消费量减少三分之一, CO2量减少二分之一。 巴西 巴西是南美州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 85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小一点 ,但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为 15300 万。 巴西的发展经历了几年徘徊,但没有发生大的滑波, 1993 年国内净生产总值增长 4. 6%。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巴西从近 30 年历尽沧桑的变化中悟出: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着眼于人,注重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环境、资源并与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密不可分。 巴西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与自然供需两大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为: (1)消除贫困 巴西有 3000万人受贫困威胁,占全国人口 20%, 1990年营养不良者高达全国总人口的2/3。 此外,由于缺 医少药,全国有 6300 万人口受虐原虫感染, 4000 万人受血吸虫感染,500万人携带溃疡菌。 故,巴西政府制定发使分配向贫困层倾斜的政策。 (2)合理利用能源 巴西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定:不能过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化石能,要增加生物能,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发展节能低耗工业。 (3)建立新的交通体系 (4)建立生态平稳经济发展区 (5)发展农业多品种种植和食品多样化 (6)开发多样化生物产品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遗传种质宝库。 (7)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扩大教育,培养人材 加强交流,发展科技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内容要点:任何一门体系完整的学科,都应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思想、价值目标、主导原则、逻辑框架、概念体系、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技术,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 可持续发展或持续发展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环境承载力论; (二 )环境价值论; (三 )协同发展论 (或环境场论 )。 也有人把生态系统学说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承载力论 一、环境承载力概述 环境承载力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不少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也初步给出了它的定义和表述方法。 实践表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又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 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就有一个限度,或者说, 存在一个阈值。 我们把这个阈值定义为环境承载力,确切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 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这里, 某一区域 是广义的,可以大到整个地球。 不难理解,当前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都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造成的。 也就是说当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 刺激 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就超出了环境承载力,从而造成了种种环境问题。 因此,环境承载力可以作为衡 量人类社会经济发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一个判据。 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客观性体现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其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是可以衡量和把握的;主观性表现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及其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控制其变化方向。 环境承载力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可以不同。 环境承载力的衡量包括衡量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两部分内容。 由于环境承载力必须能体现出环 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所以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矢量。 显然,表示这个量的指标体系必须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 由此可见,在构造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时,首先要对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再区别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给出不同的指标体系。 比如,欲表达某个地区对发展工业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是一种,而欲表达其对发展农业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又 是另一种;欲表达某个地区对发展工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是一种,而欲表达其对发展风景旅游城 市的环境承载力,其指标体系又是另一种。 然而,不论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可能属于哪一类型,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总是由以下三部分的指标所构成: 1)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状况等; 2)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3)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二、从环境质量评价到环境承载力的确定 环境质量 (Environmental Quality)是环境科学中表征环境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哲学层次看,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系统的基本属性。 在科学层次上,目前存在着两种解释:一是从近代物理学中的 熵 、 场 理论出发,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的表达;二是从 功能观 出发,认为它是环境状态品质的表示。 不管从哪一种解释出发,环境质量都应该既是体现环境系统组成要素又体现其整体状况的量。 从技术涵义 (应用层次 )看,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描述与量化表示都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质量指标仅仅局限于污染物在环境要素中的含量和浓度上。 因此,在实践中目前的环境质量概念只能作为污染程度的同义词来解释。 显然,环境质量评价则应该是一项估计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满足的程度,它无法起到判断经济发展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