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厂员工安全培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 : ① 遵章守规,服从管理的义务 : “ 《 安全生产法 》 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依照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 ②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的义务 : “ 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从业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需要。 从业人员不履行该项义务而造成人身伤害的,生产经营单位不承担法律责任。 ” ③ 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的义务 :“ 《 安全生产法 》第五十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这对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预防、减少事故和人员伤亡,具有积极意义。 ” ④ 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的义务 :“ 《 安全生产法 》 第五十一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发生。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 1994年 7月 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摘录: 第 52条 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 53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同时原则 ” [举例 ]: 第 56条 劳动者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对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 (1998年 4月 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通过,自 1998年 9月 1日起施行 )。 摘录 :第二条 消防工作贯彻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第五条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第十八条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明火作业的,应当按照规定事先办理审批手续。 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 第三十二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 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安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 发生火灾的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扑救火灾,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 第三 消防安全知识简介 • 有句谚语说得好:贼偷一半,火烧精光。 平时学点消防知识,在碰上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发生的火灾的时候会救我们一命,会为我们挽回一些损失的。 否则等我们意识到其重要性时,也许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来学习了。 • 一、燃烧的基本原理 • 燃烧的本质: 燃烧,俗称 “ 着火 ”。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一种放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武智勇: 13191292901  燃烧的条件:  ① 燃烧的必要条件 :为了更好地掌握灭火原理,首先应该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 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点火源)。  以上三个条件是发生燃烧的基本条件。 然而,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具备了燃烧的基本条件,如果可燃物的数量不够,氧气不足或点火源的热量不大,温度不够,燃烧也不能发生。 亦只有达到一定量变,才能发生质变。 所以,更发生燃烧,除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充分条件  ② 燃烧的充分条件:  :要燃烧,必须使可燃物质与助燃物(氧化剂)有一定的浓度比例,如果可燃物与助燃物比例不当,燃烧就不一定发生。  :要使可燃物质燃烧,助燃物的数量必须足够,否则燃烧就会减弱,甚至熄灭。  :无论何种能量的点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可燃物着火。  、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的相互作用。  实验证明,燃烧不仅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并且满足相互之间的数量比例,同时还必须使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否则,燃烧也不能发生。 例如:在教室里有桌、椅、门、窗等可燃物质,有充满空间的助燃物(空气),有火源(电源),构成燃烧的条件具在,可是并没有发生燃烧现象,这就是因为这些条件没有作用的缘故。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  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要求,任何可燃物产生燃烧或持续燃烧都必须具备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足条件。 因此,火灾发生后,所谓灭火,就是 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  通过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分析,我们在采取灭火措施时就是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采取措施,通过消除着火源、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来达到灭火的效果。  其中消除着火源的措施有很多,其中有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接地避雷、隔离和控温等;控制可燃物的措施主要有在生活中和生产的可能条件下,以难燃和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等。 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前三种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是一个化学过程。 不论是使用灭火剂灭火,还是通过其他机械作用灭火,都是通过上述四种作用的一种或几种来实现的。  冷却灭火 对一般可燃物而言,它们之所以能够持续燃烧,其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点。  如: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 水能大量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后导致火焰熄灭。 常用的还有二氧化碳进行降温灭火。  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需要在其最低氧浓度以上的条件下进行,低于此浓度时,燃烧不能持续。 人们通常向燃烧区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气体来降低燃烧区内氧气的浓度,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 采用窒息法的常用措施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射在燃烧物的表面,降低燃烧区域的氧气的浓度,从而使达到灭火的效果。  隔离灭火 燃料是燃烧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如果把可燃物与火焰以及氧隔离开来,那么燃烧反应自动就会中止。 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致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还有如火灾中用棉被、沙石扑灭火灾等等。  化学灭火化学抑制  灭火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破坏燃烧的化学反应。 三、火灾的定义和分类  (根据国家标准 GB5907- 85)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 (根据国家标准 GB4968- 86《 火灾分类 》 的规定,将火灾分为五类:  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 B类火灾 :液体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沥青等。  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氧气火灾等。  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铝镁合金火灾等。  电器类火灾 :凡是由电器走火漏电打火引起的火灾称为电气火灾。 四、灭火器的结构与使用   灭火器的本体通常为红色,并印有灭火器的名称、型号、灭火级别(灭火类型及能力)、灭火剂以及驱动气体的种类和数量,并以文字和图形说明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灭火器是由 筒体 、 器头 、 喷嘴 等部件组成,借助驱动压力可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达到灭火的目的。  灭火器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面,轻便灵活,使用面广,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  我厂现所配备的消防器材主要类型有: 消防栓 、 干粉灭火器 、 二氧化碳灭火器 及 少部分的泡沫灭火器 :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 MT2型 室外消火栓 室内消火栓 MFZL2型 MFZL4型 MFTL35型 灭火器 消防器材 消火栓 泡沫灭火器 — MJPZ3型  灭火器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轻便灵活,使用面广,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  其型号具体表示为:  M——灭火器 T——推车式或二氧化 F——干粉  P——泡沫 Z——鸭嘴式 数字 ——重量  例如: MFT35:35kg推车式干粉灭火器  MPZ4: 4kg鸭嘴式泡沫灭火器 :  :  ①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 1)灭火时应快速将灭火器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五米(适当距离)处放下。  2)摇动瓶身数次,使瓶内干粉松散。  [注 ]:因为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是 NaHCO3(碳酸氢钠),长期不使用会出现干粉板结的现象,摇动瓶身数次主要是使瓶内的干粉松动,才能够喷出来。  3)拨出保险销(注意不能倒置使用)。  4)用一只手握紧带胶管的喇叭口对准火焰根部,(否则按下压把后因有一定压力会上下摆动打伤人)另一只手按下压把,左右扫射即可。   ②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 使用时一般由两人一起将干粉推车拉到燃烧处在离燃烧物十米处停下,然后:  1)一人快速取下喷枪握紧,拉出干粉喇叭胶管。  2)另一人则拨出保险销,提起提环开关。  3)出粉后枪口对准火焰根部左右喷射。  :  ①干粉灭火无毒性,也无腐蚀作用。 可以用于扑灭燃烧液体、贵重仪器燃油及可燃气体的火灾 (即 ABC类 ),灭火效果较好。  ②干粉是不导电的,这种灭火器可用于扑灭带电设备的火灾。  ③干粉灭火器应保持干燥、密封以防干粉受潮结块;避免日光曝晒,以防气瓶中二氧化碳因此膨胀,发生漏气现象。 应存放在通风、阴凉、易取用处。  ④手提干粉灭火器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倒置使用,也不能对着人。  ②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使用时先拔掉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保险栓,一手握住喇叭手柄,对准着火物,另一手把鸭舌往下压,二氧化碳立即由喇叭口喷出。  :  ①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利用其内部充装的高压液态二氧化碳喷出灭火的。 由于二氧化碳灭火剂具有绝缘性好,灭火后不留痕迹的特点,因此,适用于扑救 贵重仪器和设备 、 图书资料 、 仪器仪表 及 600伏以下的带电设备 的初起火灾,扑救 油类火灾 也有较好的效果。 但二氧化碳不适用于扑救某些工厂产品(如金属钾、钠等)的火灾,因为这类活泼金属能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起化学反应,而继续燃烧。  ②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 ,不要用手持金属导管 ,也不要把喷嘴对准人 ,以防冻伤。 (因为二氧化碳有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汽化过程中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使瓶体表面温度降低 )。  ③使用灭火器时要站在上风向,以避免伤及自己。 五、火灾逃生  每个人都在祈求平安。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才旦夕祸福。 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 ,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 因此,掌握多一些火场自救的要诀,困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 以下几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  熟悉环境,暗记出口  就是对经常工作或居住的地方多了解和熟悉其消防安全环境,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安全出口、都要非常熟悉。 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预演,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 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 如果是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  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 保持冷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  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