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玢岩型矿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辉铋矿 金 、 银矿物等 非金属矿物 : 石英和重晶石等  元素组成 : Cu 、 Mo、 S、 Au、 Ag 、 Pb、 Zn等  矿石构造 : 浸染状构造 、 细脉状构造 、 细脉浸染状 角砾状构造 矿化特点  矿石的典型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 , 二者往往相伴产出或有规律地过渡 , 从矿化中心往外:  浸染状 → 细脉浸染状 → 细脉状 → 脉状 的变化趋势  矿化细脉长数厘米 、 宽数毫米 , 有的为 硫化物 , 有的为 含硫化物的石英细脉 ; 也有呈 致密块状 构造和 角砾状 构造的矿石 矿化特点 图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矿化特点 蚀变类型 钾化带 似千枚岩化带 泥岩化带 青盘岩化带 边缘带 主要 蚀变矿物 黑云母、钾长石,石英、 绢云母 石英、绢云母、黄铁矿 高岭石、绿泥石、石英、 绢云母 绿泥石、绿帘石、石英、 方解石 空间位置 中心蚀变带 内部蚀变带 中间蚀变带 外部蚀变带 矿化类型 铜、钼 铜 贫 铜 铅 、 锌 、 金 、 银 矿物组合 黄铜矿 、 辉钼矿、黄铁矿及少量斑铜矿 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 黄铁矿及 少量黄铜矿 黄铁矿 方铅矿 、 闪锌矿 、 自然金 、 自然银 、 黄铁矿 矿石构造 浸染状为主 、 细脉状 细脉状 、 浸染状 细脉 状 细脉状、脉状 脉状 斑岩铜(钼)矿床的蚀变类型和矿化关系 矿床成因 主要特征 ( 1) 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 环太平洋地区 ;( 2) 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 深大断裂 有关; ( 3) 气液包裹体测定 ,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 高 、中温热液阶段 ; 成矿深度大多介于 2~5km, 成矿流体 盐度高 , 工业矿体内可达 40~76wt%NaCl 黑云母 和钾长石化的形成温度为 600~700℃ 石英-绢云母 化的形成温度为 420℃ 泥化蚀变为 300~100℃ 硫化物 形成于 350~250℃ 矿床成因 ( 4) 矿石中硫同位素组成为 δ34S( ‰ ) ~ +‰ ,接近于 陨石硫 ,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 深部地壳或上地幔 ( 5) 氢 氧同位素:成矿热液除来自 岩浆 外 , 部分可能来自下降的 天水 ; 认为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 是上升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 对流循环 的结果 , 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 而且由于其富含 Na+、 Cl、 Ca2+等组份 , 还促进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图 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示意图 1大气降水; 2壳状矿化带; 3岩浆热液(据 Jensen, 1981) 矿 床 成 因 图 斑岩铜矿床成因的板块构造模式 (据 sillitoe, 1972) 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并向上地幔俯冲,海洋板块在贝尼奥夫带发生了局部熔融,并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浅部,形成斑岩型铜矿床,并认为铜元素也来自原始海洋板块 矿 床 成 因 ( 1972) 提出了板块构造成因模式 德兴斑岩型铜矿  矿床范围,北西西向延长达 7km,南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