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会拉大两类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进口替代战略则主张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本 国的制造工业,通过替代制成品进口带动经济增长,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次,进口替代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增长,这些国家的经济开始趋于一体化。 最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地减少了对国外的依赖,增强了这些国家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在 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 概括起来,它可能会导致如下后果:第一,技术上的落后。 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很难扩展到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从而本国产品缺乏竞争力。 这是由于进口替代战略实施过程中对本国企业进行长期的、全面的和高度保护的结果。 第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这一战略使资源集中于进口替代部门,实际上以牺牲农业和出口工业部门为代价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同农业和出口工业部门相比较,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系数往往较大,对技术的要求也高,而加快 农业和出口工业的发展,则 更易于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与此同时,进口替代部门的国内市场一般都比较狭小,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加重对外依赖。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实施进口替代,不仅没有减少对外依赖,而是加重了对外依赖。 这是因为,进口替代的实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 这一方面导致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进口这些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出现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不平衡。 第五,导致汇率偏高。 因为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一般都不愿意下调汇率或使本国货币贬值。 第六,使得官僚机构臃肿。 在一些 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使得行政机构急剧膨胀,并成为行贿受贿和贪污 腐化的一个重要根源。 进口替代战略的这些局限,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达到既定目标以后,而转向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就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 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出口导向战略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和生产要素禀赋原则。 按 照李嘉图的论述,各国都趋向于专门生产对本国最有利的产品,依据产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来实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从这一分工中都能获得利益;按照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论述,各国使用本国那些相对最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比较成本最低的产品,各国都按这一原则生产并进行交换,那么,国际贸易将导致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对上述理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比较利益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静态地而不是动态地去认识比较利益,发展中国家就很难摆脱发达国家强加给自己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 格局。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出口导向战略在具体实施时呈现出多样性。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原来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具体措施是,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和矿产品生产,利用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对这类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出口,获取所需要的外汇,以用来换取进口工业制成品和必要的机器设备,从而避免向国外举债。 马来西亚、智利、约旦、泰国、象牙海岸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如食品、服装、鞋帽、玩具、木材加工制品以及普及型家用电器的装配与制造等。 一般来说, 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太高,产品的国外需求弹性也较大,因而在发展初期容易起步,比较适合于已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 韩国、新加坡等新建的装配加工产品的出口加工区就是这种类型。 第三类是发展深度加工产品和高耐用消费品,如机器设备、电子仪器、机械工具、汽车、飞机制造等。 这些产品基本上是属于资金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由于这些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较高的技术,因而这一层次的出口导向主要见于发达国家。 也包括立足在进口替代工业基础上的发展中大国,像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 这些国家 由于在某些高技术领域,有了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优势,因而也成为这类制成品出口导向的国家。 出口导向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来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并缓和国际收支的压力,所以,这一战略又称为出口主导型开发战略。 在实行出口导向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许多促进出口的鼓励措施,例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减免税收、加速折旧、货币贬值、减轻进口保护、简化行政手续等。 这些国家大力发展了本国具有经济优势的产品出口,并做到有步骤、有目的地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工业,并为此建立了出 口加工区。 出口导向战略对于促进和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一战略肯定了对外贸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强调了发展中国家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性,因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一战略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进口替代战略所造成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再次,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1997 年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所取得的经济快速增长,就是成功 的范例。 但是,出口导向战略也具有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是:第一,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 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使得发达国家总是利用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第二,出口导向的发展往往依赖于关税保护和价格补贴,从而造成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低下,实际换汇成本高昂。 同时,为了扶持出口产业而提供的大量出口补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第三,突出强调出口产业的发展,常常导致其他产业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流向出口产业,造成其他产业投入的不足。 第四,加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以国际市场为 主要目标的出口导向,往往使得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于 国际市场。 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 20 世纪末东南亚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正是这些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一个直接后果。 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结构”,即发达的重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于一个经济体系之中。 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走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道路。 可以通过三个战略步骤来实现: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重点放在沿海地区;第二,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或辐射下,内陆地区也积极 开发出口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第三,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回外汇,为重工业的发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所积累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重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联系,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快发 展,外贸出口总额成倍增加,在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 20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倾向于不再采用单一的发展战略,而是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又鼓励 出口,实施进门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 这一方面是由于单纯的两种战略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发展战略时,除了要认识到它们各自的利弊外,还必须考虑影响这些战略形成和运用的诸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做出多样性的战略选择。 具体地说,这些因素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运输设施、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外国投资、外援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状况和环境等。 上述因素对发展战略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 既可以鼓励初级产品出口,也可以进行高档商品的进口替代。 此外,每一个国家在对发展战略做出选择时,还必须考虑到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不同组合对模式选择的影响,如果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小国,现有工业基础薄弱,人员技术素质差,宜先发展初级产品出口;但是,如果该国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或其他有利因素,也可以直接发展出口替代。 而对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内市场需求广阔的国家来讲,如果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则需先在适当的保护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并在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后,步入出口导向战略发展阶段。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 ,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顺利运行和获得成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形成一定的机制,拥有一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这两种战略并无实质上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出口产业的增长来带动相关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可以同时伴随着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和进口替代产业的成长。 日本,韩国的经验便是对此的证明。 同样,进口替代也并不排斥出口替代,出口的增长可以增加收入和提高购买力,从而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新的产品市场的出现,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本国产品同进口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的同时并存是完全可能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相继性、替代性和互补。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看,既不能搞单一的进口替代,也不能搞单一的出口导向,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搭配使用,立足点是培植优势产业。 我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容量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资源自供能力较强。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可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正在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因此,实行出口替代, 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扩大出口,也是大势所趋,根据上述情况,我国的工业化战略应该是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交叉进行。 首先,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必须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保护期限有明确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备出口导向的能力,保护期结束后将其推向国际竞争市场,从而将进口替代的负效应降至最小。 其次,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制造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结合。 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推动我国出口工业的形成,降低出口成本,同时投资于现代科技的外商企业,也能够起到进口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把国内产业 支持与利用外资支持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外商在中国投资于具有现代水平的进口替代部门,并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最后,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如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产业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 对这些产业的扶持,不是一般的进口替代,保护幼稚产业,而是创造关键的高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地推进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概念题 (武汉大学 2020 研) (山 东大学 2020 研) 3. 对外贸易(上海财大 2020 研) (上海财大 2020 研) (吉林大学 2020 研) (吉林大学 2020 研) 简答题。 (武汉大学 2020 研) 论述题 WTO 的必要性及其应采取的对策。 (中央财大 2020 研)。 在新世纪如何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人大 2020 研) WTO 的历史必然性。 ( 浙江大学 2020 研)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概念题 (武汉大学 2020 研): 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 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出口导向战略所依据的是比较利益原则和生产要素禀赋原则。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出口导向战略在具体实施时呈现出多样性。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 1)初级产品出口。 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和矿 产品的生产,对这类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出口,获取外汇或者换取发展工业的机器设备。 ( 2)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 ( 3)发展深度加工产品和耐用消费品。 出口导向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来扩大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并缓和国际收支的压力,所以,这一战略又称为出口主导型开发战略。 (山东大学 2020 研): 又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指以发展替代进口的商品为重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所发展的替代进口工业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1)低级消费品的替代。 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实施初期,一般是发展低级消费品 (主要是劳动密集商品 )的替代工业。 ( 2)中间投入品的替代。 在低级消费品的替代阶段,生产低级消费品所需的一些零部件、半成品等投入仍然是需要进口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可以逐步发展这些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以提高本国低级消费品工业的自给率。 ( 3)资本和耐用消费品的替代业。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国可以开始发展制造业所需的基础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化工和石油化工之类的冶炼工业,机器设备、船舶之类的资本货物制造业,以及 像电视、汽车业之类的耐用消费品部门。 这些部门的普遍特点是所需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要求高。 要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通常意味着需要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因为在出口国家已存在较为成熟的同类工业的情况下,进口国新建的替代工业部门是很难和它们竞争的。 基于同样的理由,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而不断发展。 ( 1)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现代部门(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是在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的基本面貌没有多少变化的情况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有时,现代部门的发展还到传统部门低效率和低收益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现代部门的发展在长时期中也没有给传统部门的发展以应有的扶持和推动。 两者之间存在的这种不一致和不协调的状况,是造成我国经济未能迅速有效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武汉大学 2020;武汉大学 2020研) 4. 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北师大 2020研;财政部 2020研) 5. 必要产品(浙江大学 2020研) 6. 价值增殖过程(人大 2020;人大 2020研) 7. 可变资本(人大 2020研) 8. 相对过剩人口 (浙江大学 1999研) 9. 劳动力与劳动(中南财经 2020研;华中师大 2020研) 简答题 1.
模比原来更大的再生产,也就是说,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把它的生产规模加以扩充和提高。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扩大再生产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为了使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第一步必须先达到原有的生产规模,必须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然后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 ( 2)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各自拥有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 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股权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等。 当企业破产时
劳动力按供求关系进行流动的场所。 ( 4)土地市场。 进行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和转让。 ( 5)技术市场。 进行技术转让的场所。 : 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国企采 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时而缩小,时而扩大的。 第四章 78 政治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部分)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四章 80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五章从生产与流通的统一的角度,研究资本运动的规律与条件。 本章共分为两节: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研究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经历的阶段和执行的职能以及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