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与货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4 三、价值形式的演变 与货币的产生 可见, 货币的本质 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55 三、价值形式的演变 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后的社会影响 货币的产生使价值有了独立的表现形式。 货币形式成为商品经济中社会财富的代表。 商品界分裂为商品与货币两大部分,一切商品都只是作为使用价值存在,只有货币作为价值存在。 商品要真正成为价值,就必须转化为货币。 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四、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57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存在需要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或者不同生产者存在着独立的经济利益) 社会分工决定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依赖;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有着独立利益的生产者彼此交往时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58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二)商品是人类劳动产品在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有社会形式 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社会所取得的社会形式。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所形成的生产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要靠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 交换中人们在生产产品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采取了商品价值的形式。 59 第四节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价值的本质 :价值不是物,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价值所体现的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彼此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不是自然范畴,也不是永恒范畴,而是特定生产关系下所存在的经济范畴。 60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三)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 :由生产者自己决定、自己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 :生产者在分工体系中彼此联系着的劳动。 61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从现象上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但从本质上看,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彼此存在着联系,是社会劳动。 因此,生产者的劳动必须表现为社会劳动。 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妨碍着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62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条件下,私人劳动只能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社会劳动的性质。 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包括: 从具体形态上,劳动对社会有用; 从抽象形态上与其它社会劳动等同。 私有制使这种社会性表现为: 商品必须对社会有用; 商品具有价值。 只有生产者证明了自己的商品具有这两种性质,才证明了自己以私人形式进行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部分。 63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四)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对商品生产者及商品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劳动以私人形式进行,所以,劳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实现价值成为不确定的事情。 如果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生产者的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他的商品也不能换取他人的商品。 这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4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使商品生产者力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克服这一矛盾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商品生产者努力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使自己的劳动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劳动;另一方面,也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引起生产资料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65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五、商品拜物教 67 五、商品拜物教 •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马克思经常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 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 、价值被人们当成物 , 它们在市场上的运动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属性使它们成了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 68 五、商品拜物教 • 商品拜物教的成因: 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是由于商品经济下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实现形式。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借助于商品、价值这些客观对象实现的,所以,这些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范畴就具有了神秘形式。 69 五、商品拜物教 • 商品拜物教的发展: 不仅商品、价值表现出拜物教性,而且它们的发展形态,货币、资本等等也表现出更强的拜物教性。 • 当前拜物教观念在经济理论界严重地存在,妨碍着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过程。 70 政治经济学原理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第二节 货 币 72 第二节 货 币 本节所研究的货币的范围: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既执行着一般货币的职能,即充当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也执行着资本的职能,即作为增殖的手段。 本章的研究限于作为一般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暂不涉及执行资本职能的货币。 73 74 一、商品交换矛盾 与货币的产生 第一节曾经从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考察了价值的货币形式是如何从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而来。 这里再从物物交换过程的经济关系与矛盾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说明货币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基础 ——商品生产与交换关系;说明货币是商品关系下交换矛盾运动的产物。 75 一、商品交换矛盾 与货币的产生 (一)商品交换矛盾源自商品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 “商品”这一范畴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品的概念,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关系。 76 第一节 商品交换矛盾 与货币的产生 在人类物质生活中,每个人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但是社会分工使每个生产者的生产成为单方面的。 这种需要的多样性与生产的单一性并存决定了在分工条件下,生产者为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相互之间必须进行交换。 77 一、商品交换矛盾 与货币的产生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每个生产者从事生产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都要从自己的生产中取得自己的经济利益。 他的劳动产品就构成了自身利益物质代表。 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者必须以 商品 交换的形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他人的劳动产品。 这就构成了商品交换。 78 一、商品交换矛盾 与货币的产生 (二)商品生。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与货币(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直接干预、制度变迁和法律规制四大类型: 第一 ,间接诱导手段。 它包括政府启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管理和通过政府所掌握或控制的信息传递,广泛地对有关产业和企业活动实施诱导。 前者主要有:财政、金融、外贸、价格和政府定购手段;后者主要有发展计划、政府所组织的权威信息发布以及有关经济信息(特别是政府意图的日常传递)等。 显然,这两种间接干预手段都是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参数调节
通行着国际价值或国际生产价格的 规律。 市场时间是市场主体交换市场客体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表现为市场商品交换的连续时间和具体方式。 一般商品交换,市场的时间结构是由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信用交易构成的。 现货交易是在交易成立后立即或极短的期限内实行交割的一种买卖,它适用于批量较小或事先不能确定交易的商品流通。 其优点是价格反映供求的信号不易失真,不易造成虚假需求
品都具有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 政治经济学导论 42 一、 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 使用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一种商品体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 • 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 没有关系。 • 使用价值在任何社会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 本身 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 在 商品经济中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 交换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 2) 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 不变资本 (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股份公司的形成,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但对财产占有的形式却从个人资本发展到社会资本。 马克思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种调整。 这种调整既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同时也
益侵 犯 A 的 利 益侵 犯 B 的 利 益不 侵 犯 任 何 一 方 的 利 益政 府接 受反 抗接 受接 受反 抗反 抗行动规则 • 首先是政府的行动:他可能侵犯一方的利益,也可能不侵犯任何一方的利益,或是侵犯双方的利益。 • 然后是人民的行动:双方同时行动,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实际上会采取什么行动,图上 B的虚线就是表示他不知道 A会采取接受的行为,还是抵抗的行为。 行动结果 • 如果 A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