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进行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3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 2) 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 不变资本 (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 可变资本 (v)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剩余价值率和剩 余价值量 ( 1)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可以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也可以以活劳动的形式表明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为资本家的劳动9 和为自己的劳动各占多大比重。 剩余价值率的表示公式: 剩余价值率 (m39。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或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剩余价值率也称为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 2) 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即一定时间内获取剩余价值的数量,其计算公式 为: m=m’. v。 剩余价值量取决于 v的多少和 m’的高低两个因素。 在可变资本量已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因此,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剩余价值率。 三、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工作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在一天内劳动的时间叫一个工作日。 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组成。 ( 2)绝对剩余价值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 3)工作 日的界限 工作日长度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即在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之间变动。 劳动日的最低界限是不能缩短到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工作日的最高界限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①生理因素的限制;②道德因素的限制。 ( 4) 无产阶级为缩短工作日而斗争 由于限制工作日长度的两个因素有很大的伸缩性,因而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资本家总是竭力延长工作日。 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要求缩短工作日,并为此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作日的实际长度,最 终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所以,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只有当生活资料的 生产部门和与之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才会下降。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 3) 超额剩余价值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4)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因为资本家都 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强烈欲望,当某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后,其他资本家也会竞相改进和采用新的技术。 当新技术普及之后,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就会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但是,另一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家;又会在降低了商品个别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超额剩余价值。 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以及为它们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从而使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形成。 ( 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10 工人的剥削程度,并增加了剩余价值生产。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世纪 60年代以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装备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出现了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劳动,而且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减少,甚至出现了某些所谓“无人车间”。 生产的自动化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 2)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改变 第一,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不论多么 复杂、效率多么高,但它们仍然是不变资本,它们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是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二,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自动化机器等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4 剩余价值规律 ( 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通过扩大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达到榨取尽可能多的剩 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 2)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四、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1) 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不是商品。 因为: ( 2) 工资的本质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 3)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两者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是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但工资的现象把两者的区别给抹煞了,似乎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 这就混淆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的区分和对立,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工资 的基本形式 ( 1) 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周工资和日工资等。 它们分别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和日价值等的转化形式。 ( 2)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计件工资的单价,是以工人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作日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得出的。 与计时工资相比较,计件工资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 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 义工资是指以货币额表现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工资是指工人以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11 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上的变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 在物价等各种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物价水平、服务费用、税收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又往往会不一致。 只有实际工资才反映工人真实的收入状况。 ( 2) 工资变动趋势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长期趋势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上升趋势。 但决不排除实际工资有时下降的情况 ,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时期更是如此。 ( 3) 工资的国民差异 在考察工人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地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资水平的变动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同时也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这种斗争,对于阻止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因为经济斗争只是反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后果,而不是反对造成这种后 果的根源 ——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五章 资本积累 [学习目的与要求 ] 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资本家扩大对工人剥削的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主要基本点如下: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类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对其分析可发现的特征。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其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学习内容提要 ] 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 1)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 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来看,又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对其分析可发现的特征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 再生产。 但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过程。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过程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征: 第一,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12 第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是为资本家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资本主义扩 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 2)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要占有别的劳动产品,必须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去进行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指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就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权利,实现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变。 ( 3) 资本积累的动因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