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山镇生态农业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动民俗文化新村和绿化长廊两在工程。 到 2020 年,完成农业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区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市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0% 以上,农产品优 质率达到 90%,园区收入达到 4000 元。 第二阶段( 2020— 2020 年):完成生态农业园全部建设工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功能区,与旅游形象协调的生态农业园风格初步形成。 完善生态旅游设施的配套供给,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完成民俗文化新村、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旅游设施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合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接近国际标准的农业旅游示范区。 到 2020年,园示范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园区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良种化程度农产品优质率达到 95%,土地生产效率达到每亩 万元以上,园区收入达到 4000元以上。 第三阶段( 2020— 2019 年):园区成为旅游繁荣地带和旅游热点景区之一,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基地。 推出生态农业园的郊野乡村生态旅游和健身性旅游项目,现代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功能进一步完善,带动全区乃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园区整体科技与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土地生产率达到每亩 万元以上,实现园区农业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实现园区旅游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 10%,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 、 项目建设规模 某某 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规模为:六区一村一廊 优质林果花卉区 规划用地 700 亩,其中水果经济林 500 亩,花卉苗木园 200 亩。 果林园,布局在园区坡度为 25176。 — 35176。 的缓坡区域。 花卉园布局在坡度 25176。 以下的适当区域。 花卉园应用现代移栽技术、生物技术、繁育技术,探索驯化方法和栽培技术,开发特色森林资源,建立苗圃和成林园,为山区绿化和西部大开发提供绿化种苗。 年产林木种苗 100 万株。 果木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驯化改造野生果树,引进栽培特色水果,培育具有风味的地方果品,繁 育适合当实际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鲜果种苗,满足山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450 亩种植特色鲜果, 50 亩为果树繁育基地。 每亩年产水果 吨,年产繁育种苗 50 万株。 花卉园规划用地 200 亩,应用替代嫁接技术适当环割技术,利用露地栽培和自动控温栽培方式,开发盆花盆景。 规划设计生产能力年产花卉 3 万盆。 年收入达 460 万元。 现代农业区 规划建设果蔬种植园 200 亩,其中现代农业蔬菜大棚 100 亩。 主要以反季节特色蔬菜及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布局在园区平地区域。 无公害蔬菜小区建设智能温室,引进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滴灌溉技术 ,常年生产特种蔬菜山野菜,繁育蔬菜果用瓜种苗。 繁育种苗面积 10亩,年产蔬菜种苗 15 亿株,种植无公害蔬菜 90,每亩年产蔬菜 4000公斤以上。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210 万元。 特色作物区 规划用地 700 亩,绿色植物园(麻竹及楠竹等) 700 亩;蘑菇种植 200 亩。 根据“以需定产,择优安排,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具有 某某 特色的特种作物,采用苗木移植或大笼分植科 学的管理和采收加工技术,达到特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质地纯,提早收获的要求,主要生产麻竹、楠竹笋等食用植物。 主要布局在园区 45176。 以上的坡地的区域。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510 万元。 特种养殖区 梅花鹿养殖 鹿园用地 250 亩;巴马香猪园 150 亩;观鸟园用地 200 亩,水产园 50 亩。 采用生态环境模拟技术(主要以林下生态养殖)、人工繁育技术,收集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化开发探索道路。 布局在果林园、绿色植物园等区域,探索林下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产增收。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975 万元。 农产品加工区 规划占地 20 亩,规划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厂,带动园区种植和养殖实现规模经营和系列开发,形成产业优势。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3000 万元。 高级生态林休闲区 1)现状 园区随处可见的茂密森林是都市区人们难得一见的风景,身处此处可随时看到周围绿色风景和林中各种小动物的身影,能让人充分放下忙碌的心情去尽情的享受森林的恬静。 2)规划理念 本项目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念,挖掘当地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部分人工林种植为主, 恢复亚热带季雨林景观原貌,并引种国 内外热带、亚热带 优势 树种,美化林相。 3)规划目标 生态林休闲区根据科学布局,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资源保 护的措施,争取达到植被恢复、土质改良、小气候调节的生态功能。 在生态保护前提下,营造休闲避暑山庄、养老休闲、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给人们一个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环境。 争取达到建筑、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生态空间。 丰富园区景观和当地物种文化,开展生态保健活动,进行生态多元化发展研究。 规划占地 400 亩。 利用园生态森林区用营造休闲避暑山庄、养老休闲、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恢复林中古庙、古刹及古寨等景点,发展园区森林旅游。 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2980 万元。 民俗文化新村 规划占地 30 亩。 由家庭旅馆群落民俗文化广场和生 态农业园管理中心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组成,布局在 XXXX。 积极挖掘推介民俗风情文化,包括民居饮食、节庆礼仪等方面特有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对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民俗风情,要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好。 开发森林野菜土特名产和传统工艺品。 重点建设农舍改造工程,把生态农业园内的改造成为具有特色的家庭旅馆。 农舍改造工程做到九个一,即一栋农家楼,一套特色接待室,一个手工作坊,一块菜园,一块果园,一圈禽,一栏猪,一个停车位,一个沼气池。 规划年接待旅游客人达10 万人次以上,年收入达 1000 万元。 绿色长廊 绿色长廊工程指自林官垭起 至土地垭的园区主干道路及次干道, 全长约 18 公里,道路两侧视野范园内的山地,采取退耕育林封山育林补充造林低产林园改造,实行绿色美化。 规划沿道路建设四个绿化观光休闲接待站,即山坡绿化带公路山花带溪河景观带水库风光带。 第四章 项目建设所具备的条件 一、 某某 区正在实施 市第十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 纲要 某某 区 农 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由于国内外 农业 发展 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的到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产品不断涌现, 消费者 的选择日益多样化、需求个性化;二是全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着传统 的 支柱产业换代与升级 ;三是在 农 业体制改革中,多方利益主体关系的处理,以及区域 农业 资源整合过程中不同管理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协调发展的问题;四是观念和思路的转变,这是全区 农 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此 某某 区把挖掘 、打造及引入 特有的 农业 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 农业 精品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乡村 山地农业 的实质,加 大 某某 区的山地农业 发展力度,塑造 某某 区乡村 农业 的新形象,把 某某 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种类多样、 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二、 某某 区正在实施 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 某某 区旅游业的发 展面临着诸多 机遇 ,一是 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近 年来,全市入境旅游稳健增长,国内旅游全面发展,假日旅游空前繁荣,出境旅游方兴未艾,旅游接待和收入等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增长平均水平。 二是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交通运输、城乡建设,促进了环保和生态的发展,为扩大内需、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尤其是为库区移民就业安置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宣传、扩大对外交流、提升直辖市形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三是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旅游交通 “ 瓶颈 ” 初步缓解。 景区交通、环境治理、供水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速完善和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建设进展明显。 四 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 “ 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 ” 和第三届中国旅游交易会,大大提高了旅游在境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跨区域旅游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与川、黔、鄂、新等省区达成了无障碍旅游区的共识。 五是旅游业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文件,修订了《市旅游条例》,为初步构建起我市旅游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此 某某 区把挖掘特有的旅游资源,充 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培育 个性化、新型 精品 化的旅游 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乡村旅游的实质,加大 某某 区乡村旅游发展力度, 打造 某某 区乡村旅游的 新 形象,把 某某 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种类多样、精致优美的 渝 郊野乡村旅游区。 三、 某某 区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发展 某某 区为促进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其中专门有鼓励开发 农业 资源的优惠政策 , 《市某某 区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已经区政府第 65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按照 某某 区 农 业发展规划投资开发 农业 项目的,区政府根据开发规模及项目特点给予财政支持。 1)投 资额在 5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项目;投资额在 2020 万元以上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投资额在 5000 万元以上统筹城乡项目,土地出让收益除支付农民、集体的土地征用费和上解市级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外,由区财政全额返还给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2)投资兴办国家鼓励类农业项目,且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 70%以上的企业,从纳税年度起,第 1— 2 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部补贴给企业,第 3— 5 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按 50%补贴给企业。 3)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 300 万元以上,经营 期在 10 年以上的,第 1— 2 年缴纳的增值税中属于地方分成部分,由区财政按实际缴纳的 50%补贴给企业;第 3— 5 年缴纳的增值税中属于地方分成部分,由区财政按实际缴纳的 25%补贴给企业。 4)对于投资额在 2020 万元以上的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在 1 亿元以上的农业生态 旅游开发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由区政府单独制定优惠政策,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为企业提供服务等。 在有利于保护现有 农业 资源的前提下,允许 各乡 ( 镇 ) 、村 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采取租赁、拍卖、转让等 形式经 营开发现有 农业土地 资源。 第五章 生态农业观光园 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 、 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 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 生态旅游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 生态旅游不仅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 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有两个: 1)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 2)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 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3)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 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 —— 生态农业观光应运而生。 各地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 为依托,兴建“观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等等。 4)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村旅游”等不同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 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 生态农业观光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 由最初的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 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主要类型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