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滤去析出物的油称为 “ 脱脑油 ” ,如薄荷油的脱脑油习称 “ 薄荷素油 ” ,但仍含有约 50%的薄荷脑。 挥发油常温下可自然挥发 ,如将挥发油涂在纸片上,较长时间放置后, 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 ,藉此二者可相区别。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 挥发油不溶于水,而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 在高浓度的乙醇中能全部溶解,而在低浓度乙醇中只能溶解一部分。 挥发油多数比水轻,也有的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相对密度一般在 ~ ; 几乎均有光学活性;多具有强的折光性。 挥发油的沸点一般在 70℃ ~ 300℃ 之间。 遇光、空气、加热易氧化变质。 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 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 因此,制备挥发油方法的选择要合适,产品也要装入棕色瓶内密塞并低温保存。 挥发油组成成分常 含有双键、醇羟基、醛、酮、酸性基团、内酯等结构 ,故相应地能与溴及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与肼类产生缩合反应,并有银镜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皂化反应及遇碱成盐反应等。 (三)挥发油的化学常数 酸值、酯值和皂化值是不同来源挥发油所具 有的重要化学常数,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以中和 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 以水解 1g挥发油中所含酯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 以皂化 1g挥发油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之和。 配伍选择题 1g挥发油中酯类成分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的是 [答疑编号 5630070107] 【正确答案】 D 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的是 [答疑编号 5630070108] 【正确答案】 A 二、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一)挥发油的提取 提取方法: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收法、压榨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萃取法。 : 常用方法:用共水蒸馏、隔水蒸馏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优点:设备简单、容易操作、成本低、提油率高等优点。 缺点: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容易产生相应成分的分解而影响挥发油的品质。 : 常用方法:低沸点有机溶剂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 常用溶剂:戊烷、石油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小极性溶剂)。 提取液经蒸馏或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即可得到粗制挥发油。 此法得到的挥发油含杂质较多,故必须进一步精制提纯。 : 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 常常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 ,如玫瑰油、茉莉花油等的提取。 吸收法有 两种,即冷吸收法和温浸吸收法。 吸收挥发油后的油脂可直接供香料工业用,也可加入无水乙醇,醇溶液减压蒸去乙醇即得精油。 : 此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如鲜橘、柑、柠檬的果皮等。 优点:简单、不加热。 缺点:杂质多。 此法所得的产品不纯,可能含有水分、叶绿素、黏液质及细胞组织等杂质而呈浑浊状态,同时也很难将挥发油全部压榨出来,故可再将压榨后的残渣进行水蒸气蒸馏,使挥发油提取完全。 压榨法所得的挥发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 : 二氧化碳超临界 流体应用于提取芳香挥发油。 优点: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 例如提取紫苏中特有香味成分紫苏醛。 在橘皮油、柠檬油、桂花油、香兰素的提取上,应用此法提取均获得较好效果。 缺点:工艺技术要求高,设备费用投资大。 : 优点:可以缩短实验和生产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溶剂用量以及废物的产生,更加符合 “ 绿色 ” 环保的要求。 同时可以提高收率和提取物纯度。 较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廉价,而且适应面较广,较少受被萃取物极性的限制(超临界流体萃取尚难以应用于极性较强的物质)。 采用此法对丁香、魁 蒿叶、红花、藿香、佩兰等挥发油的提取,提取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大为缩短,提取收率有较大提高。 (二)挥发油的分离 分离方法:冷冻析晶法、分馏法、化学分离法、色谱分离法。 将挥发油于 0℃ 以下放置使析出结晶,若无结晶析出可将温度降至 20℃ ,继续放置至结晶析出,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结晶。 主要分离对象:薄荷脑、樟脑。 注:本法操作简单,但对某些挥发性单体分离不够完全,而且大部分挥发油冷冻后仍不能析出结晶。 单萜沸点随着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即三烯>二烯 >一烯。 含氧单萜的沸点随着官能团的极性增大而升高,即醚<酮<醛<醇<酸。 酯比相应的醇沸点高。 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在接近其沸点温度时,往往被破坏,故通常都采用减压分馏。 经过分馏所得的每一馏分仍可能是混合物,所以需再进一步精馏或结合冷冻、重结晶、色谱等方法,方可得到单一成分。 成分类型 试剂与方法 碱性成分的分离 1%硫酸或盐酸萃取,在碱化 酚、酸性成分的分离 5%的碳酸氢钠萃取 —— 分离酸性成分 2%氢氧化钠萃取 —— 分离弱酸性成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