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化学皂苷(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五氯化锑的三氯甲烷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 60~ 70℃ 加热,显蓝色、灰蓝色或灰紫色斑点。 硫酸或高氯酸反应: 在使用芳香醛为显色剂的反应中,以 香草醛最为普遍,其显色灵敏,常作为甾体皂苷的显色剂。 除香草醛外,尚可应用的还有对 二甲氨基苯甲醛。 反应类型 三萜皂苷 甾体皂苷 醋 酐 浓硫酸 (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呈红或紫色 最终呈蓝绿色 三氯乙酸( RosenHeimer)反应 加热至 100℃ 呈红色,逐渐变为紫色 加热至 60℃ 呈红色至紫色 练习题 最佳选择题 对人体黏膜有刺激性的化合物是 [答疑编号 5630080105] 【正确答案】 C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 一、皂苷的提取 皂苷类常用醇提取,如果皂苷分子中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较多,亲水性较强,用稀醇提取效果较好。 先用亲脂性溶剂除去亲脂性杂质,然后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减压蒸干,得粗制总皂苷,如人参总皂苷的提取。 丙酮或乙醚沉淀法 由于皂苷在甲醇或乙醇中溶解度大,在丙酮或乙醚中的溶解度小,因此将醇提取液适当浓缩后,加入丙酮或乙醚,皂苷可能被沉淀析出。 对于一些酸性皂苷,可用碱提酸沉。 如槲寄生中土当归酸的提取。 二、皂苷元的提取 皂苷元多数难溶或不溶于水,先将皂苷水解得到皂苷元,再用两相萃取法。 注意:在加酸加热水解提取皂苷元时,应注意在剧烈条件下皂苷元结构发生脱水、环合、双键位移等的变化。 分离含羰基的皂苷元,常用季铵盐型氨基乙酰肼类试剂,如吉拉尔 T( Girard T)、吉拉尔 P( Girard P)试剂,一定条件下,这类试剂可以与含羰基的皂苷元生成腙,借此与不含羰基的皂苷元分离,而形成腙的皂苷元在 HCl的作用下恢复到原皂苷的形式。 三、皂苷的分离与纯化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和反相硅胶。 洗脱剂:一般采用混合溶剂。 一般用低活性的氧化铝或硅胶作吸附剂,用不同比例的三氯甲烷 甲醇 水或其他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分离皂苷类化合物最常用的方法,其 分离效能较高。 用于皂苷的分离制备一般采用反相色谱柱,以甲醇 水、乙腈 水等系统为洗脱剂。 第四节 结构测定 一、三萜皂苷 对于具有 △ 12的三萜皂苷,分子中因具有环乙烯结构,容易发生 RDA裂解,根据生成的碎片离子峰可以确定 A、 B环及 D、 E环上的取代基性质、数目和位置等。 在高场区出现甲基氢信号,在 ~ ,在低场区出现受双键、羰基或羟基影响的氢信号。 利用全去偶、偏共振等方法,可以获得皂苷元分子中碳架、取代基位置以及糖的连接方式等有用的信息。 二、甾体皂苷 ( 1) C25的立体异构的区别 A带 B带 C带 D带 25D 866~ 863cm1 899~ 894cm1 920~ 915cm1 982cm1 25L 857~ 852cm1 899~ 894cm1 920~ 915cm1 986cm1 25D构型, B带强度> C带强度, B约为 C的 2倍。 25L构型, B带强度< C带强度, C约为 B的 3~ 4倍。 ( 2)判断 C11或 C12位羰基是否形成共轭体系: 如果甾体皂苷元的 C11或 C12位有羰基(非共轭体系),则只在 1705~ 1715 cm1处有一个吸收峰,且 C11位羰基比 C12位羰基频率稍高。 如果 C12位羰基成 α , β 不饱和酮的体系(有双键成共轭体系),则在 1600~ 1605 cm1(双键)及1673~ 1679 cm1(羰基)处各有一个吸收峰。 ( 3)有双键的甾体皂苷:在 1580~ 1680cm1有红外吸收,在 3070~ 3085cm1和 680~ 980cm1处可见较弱的吸收峰。 来源于 E环和 F环的碎片离子在质谱中很有特征,对甾体皂苷元的结构测定非常有用。 甾体皂苷元的质谱中均出现一个 很强的 m/z 139 基峰、中等强度的 m/z 115 碎片峰以及一个很弱的 m/z 126辅助离子峰 ,这些峰均来自 E环和 F环部分。 若甾体皂苷元 C26位上连有羟甲基,则其基峰为 m/z 155。 △ 25( 27) 皂苷元基峰为 137。 ( 1) 1HNMR谱: 甾体皂苷元在高场区有 4个甲基的特征峰。 其中 1 19位甲基氢均为单峰, 2 27位 甲基氢均为双峰,后者处于较高场 .1 26位上的氢因与氧同碳故位于较低场。 27位甲基的化学位移值因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