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侮,在这里是指 “ 反侮 ”。 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 “ 一行 ” 过于强盛,对原来 “ 克我 ” 的 “ 一行 ” 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 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 “ 木侮金 ” ,这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 金虚木侮 ”。 以木为例图示如下,就是对五行之间相乘与相侮及其相互关系的很好说明。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 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 肝属 “ 木 ”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 心属 “ 火 ” ;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 “ 土 ” ;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 肺属 “ 金 ”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 以 肾属 “ 水 ”。 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此外,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也都是运用五行学说来加以说 明的。 所以,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由于脏腑都具有五行的属性,因此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等外在的表现,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病。 如在诊断本脏病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 ,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 也可从他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 象,为 心 病传肺(火乘金)等。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再如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 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 如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其他四脏亦可据此判断。 五行学说也用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互相影响。 如 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 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 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可以互相影响的理论,在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的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在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上,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和方法 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 《难经 六十六难》说: “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 故其基本治则,即是补母或泻子。 所谓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亢逆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病证,其治疗原则是不直接治肝,而侧重于补肾阴之虚。 肾为肝母,肾水可以生肝木,故滋补肾阴即可以涵敛肝阳。 又如肺气虚亏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以影响到脾的健运,从而导致脾虚。 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以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 此即 “ 虚则补其母 ” 的含义。 所谓 泻子,主要是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而见肝病实证时,其治疗则可兼用泻心之法,肝木是母,心火是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 此即 “ 实则泻其子 ” 之含义。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 滋水涵木法: 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以达到涵敛肝阳的目的。 滋水涵木法,主要用于肾阴亏虚而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 临床可见头目眩晕,眼目干涩,颧红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症。 金水相生法 : 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 是一种滋补肺肾阴虚的治法。 主要用于肺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的病证。 临床可见咳嗽气逆,干咳少痰或咳血,音哑,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体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培土生金法: 又称补养脾肺法。 是通过补脾益气达到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胃不足,生化减少,肺气失养的肺脾气虚证。 临床可见久咳,痰多清稀,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症。 益火补土法: 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 益火,是指补益命门之火,或称补益肾阳,故又称温 肾健脾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主要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病证。 临床可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腹泻,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沉无力等症。 (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可以概括为 “ 抑强扶弱 ” 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多用于因为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 所谓抑强,主要适用于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 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所出现的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病证,成为木亢乘土,治应疏肝、平肝为法;若是脾胃壅滞,影响及肝,从而导致肝失条达疏泄者,则成土壅木郁 病证,是为相侮(反克)之证,其治法则当以运脾和胃为主。 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机能自然易于恢复。 所谓扶弱,主要适用于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 如肝虚气郁,累及脾胃,使脾胃健运纳化失调,则称为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法,兼顾健脾和胃。 总之,扶助其弱,则有助于恢复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协调。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 抑木扶土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是以疏肝、健脾、和胃来治疗肝脾不调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 主要用于木 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具体应用时,对木旺乘土之证,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对土虚木乘之证,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培土制水法 :又称敦土利水法。 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的证候。 佐金平木法 :又称滋肺清肝法。 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 主要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 若因肝火太盛,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之证,又当清肝火为主,兼以滋肺降气。 泻南补北法 :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 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心 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具体应用时,若以心火偏亢为主,不能下交于肾者,治宜泻心火为主;以肾水亏虚为主,不能上奉于心者,治宜滋肾水为主。 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 “ 五输穴 ” 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的方法。 精神疗法方面,利用 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 ,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 如 悲可以胜怒 ,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任何一脏腑的阴或阳的变化,就必然会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其他脏腑阴或阳的变化。 如肾阴虚常引起肝阳亢,就有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第四节 藏象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 以脏腑为基础, 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 :一是 五脏 ,即心、肺、脾、肝、肾;二是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 奇恒之腑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泻;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正因为它们的功能特点不同,才分成了脏和腑两类脏器。 而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 ,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居于体内,但各有外候。 五脏与形体诸窍各有其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 因此,《素问 宣明五气篇》所说的 “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等,并不是否认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科学的分类,并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 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有专司,但却存在着共同的生理特点,其一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主藏,藏而不泄,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 其二为藏神。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 但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 成一个整体。 根据藏象学说的理论,五脏的精气可以布散到五体与官窍之中,从而维持各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五脏与五体、官窍各有其相应的配合。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所谓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脏、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 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 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脏所主,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出现异常现象。 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 其中心对于血液的生成还有化赤的作用。 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脉充盈。 如果血液不足,可 见心悸、脉数等症。 (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 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 ,血虚、血热等,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 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由于心包能保护心脏,所以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代心受邪。 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症,称之为 “ 热入心包 ”。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 在诸脏腑中, 肺位最高,故称 “ 华盖 ”。 由于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 “ 娇脏 ”。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 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 1)肺主气,司呼吸 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 肺主气不仅能辅心行血,而且主持和调节了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 2)主宣发与肃降肺 主宣发,即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 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 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指肺具有排出肺内各种异物,使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从而保持肺脏清虚之性的功能。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