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补虚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肾经。 ① 滋阴益肾 :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须发早白。 ② 凉血 止血 :阴虚血热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女贞子 甘、苦,凉。 归肝、肾经。 ① 滋肾补肝 :肝肾阴虚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② 清虚热 :阴虚发热。 ③ 明目乌发 :肝肾虚亏的目暗不明,视力减退。 配伍 :女贞子配墨旱莲:女贞子甘苦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墨旱莲甘酸寒,滋补肝肾、凉血清热。 两药相合,滋补肝肾之阴力增,多治肝肾阴虚之证。 桑椹 甘,寒。 归心、肝、肾经。 ① 滋阴补血 :阴虚血亏的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 ② 生津 :津伤口渴,消渴。 ③ 润肠 :肠燥便秘。 蛤蟆油 甘、咸,平。 归肺、肾经。 ① 补肾益精 :病后体弱,神疲乏力,盗汗。 ② 养阴润肺 :痨嗽咳血。 楮实子 甘,寒。 归肝、肾经。 ① 滋阴益肾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虚劳骨蒸。 ② 清肝明目 :头晕目昏,目生翳膜。 ③ 利尿 :水肿胀满。 第三单元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 第一节 功效 一、含义 功效 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 其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所谓 高级功效 ,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 度概括。 其表述用语,成熟精炼,简明扼要。 所谓 初级功效 ,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等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机体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 二、认定 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反推而得。 中药功效的认定,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初级功效的认定,相对容易简单。 而对于高级功效的认定,则相对困难复杂。 三、表述 中药功效的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 其中,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 “ 截疟 ” , “ 治瘘 ” , “ 主头风、耳聋 ” , “ 延年 ” 等。 一般使用由二字、三字、四字构成的词组,个别也有。 :表述单一型功效,如祛风、清热、截疟等。 :或表述复合型功效,如散风寒、清湿热等;或表述单一型功效,如清肺热、补脾气、疏肝气、治痢疾等。 :大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如发汗解表、发表理气等;少数表述单一型功效,如补益肺 气、发散表邪等。 :则大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如祛风寒湿邪、滋补肝肾之阴、清泻肺胃之火等;个别表述单一功效,如清泻大肠之火、清泻三焦之火等。 四、分类 由于中药的功效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实践推导而得,故其表述用语也基本上与中医的治疗学或辨证学等相呼应。 据此,其分类主要如下。 中药的功效是与中医的辨证方法相应而生,每一种中医的辨证方法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中药功效群。 ( 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 :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 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辨证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等;对应虚实辨证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的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温阳、回阳等。 (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 : 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等辨证相对应。 如对应六淫与疫疠的有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 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 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 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 、解蛇虫毒等。 (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 : 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气血津液辨证的气、血、津液病证辨证相对应。 对应气病辨证的有补气、行气、降气等; 对应血病辨证的有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等; 对应津液辨证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 ( 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 : 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脏腑辨证的各脏腑病证辨证相对应。 对应心脏的有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等; 对应肺脏的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等; 对应脾脏的有补脾、健脾 、温脾、运脾、升脾阳等; 对应肝脏的有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等。 (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 :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辨证相对应。 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 (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 :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 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 (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 : 是指中药的某些功效与三焦辨证相对应。 如宣 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 这种分类法,突显了中药学与中医辨证的紧密关系,有助于深入掌握与研究提高中药的功效。 ( 1)对因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能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 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 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 ( 2)对症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 3)对病证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对疟疾、赘疣、痹证、鼻渊、黄疸、肺痈、绦虫证等病证,具有明显优于它药的疗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 ( 4)对现代病症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如夏枯草降血压,决 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 此外,还有根据中药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而确定的功效,如毛茛外用能引赤发泡等。 第二节 主治病证 一、含义 所谓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二、认定 中药主治病证的认定,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 其与中药功效的认定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三、表述 一般说,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即: 是指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 蛇咬伤等。 是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 是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 第三节 相互关系 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 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 明末清初之前,二者常相混杂表述,且多用初级功效,少用高级功效。 明末清初之后,二者逐步分述,且高级功效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 直至当 代,随着功效理论的日渐成熟,表述用语绝大多数使用高级功效,而极少使用初级功效。 二、功效与主治病证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 如 “ 治热痢 ” 是黄连的初级功效,提示黄连的适用范围为 “ 热痢 ” ;而去掉 “ 治 ” 字后, “ 热痢 ” 就是它的主治病证,成了它 “ 治热痢 ” 功效的依据了。 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 在论述中药时,往往从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 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 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 功效主治 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 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一、概念: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 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药性特点:辛香走窜,主入心经。 三、功效:闭证昏迷(热入心包证,痰阻心窍证,中风,癫痫等,其中热闭证昏迷兼身热,面赤,脉数等,寒闭证昏迷兼身冷,面青,脉迟等)。 四、注意:禁用于脱证昏迷(口开、目合、二便自遗、声如鼾,脉微欲绝),中病则止,多入丸散。 麝香 辛,温。 既为开窍醒神之良药,治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宜;又为活血通经、止痛之佳品,治瘀血诸证无论新久皆可。 开窍醒神 —— 热病神昏,中风痰厥,中恶神昏。 活血散结,止痛 —— 疮疡肿毒,癥瘕,经闭,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催产 —— 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 注意:入丸散,每次 ~。 孕妇禁用。 冰片 辛、苦,微寒。 开窍醒神 —— 热病神昏,中风痰厥,中恶神昏,胸痹心痛。 清热止痛 —— 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道流脓。 内服:入丸散, ~ ,不入煎剂。 麝香和冰片功效主治异同 麝香、冰片,均辛香走窜,归心脾二经。 均善开窍醒神,治闭证神昏,常相须为用。 然麝香性温,开窍通闭力强,为开窍醒神要药,闭证无论 寒热皆可应用; 冰片性微寒,为凉开之品,开窍力较麝香为逊,主治热闭神昏,兼治寒闭。 其次,麝香入血分善于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既治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又治跌打瘀肿、疮疡、风湿顽痹,还能催产下胎,治胎死腹中、胞衣不下; 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初期者能消散清热,已溃者能防腐生肌,还可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道流脓等证。 石菖蒲 辛、苦,温。 开窍宁神: ( 1)痰湿蒙蔽心窍之神昏,癫痫,耳聋,耳鸣。 ( 2)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健 忘恍惚。 化湿和胃:湿浊中阻之脘腹痞胀,噤口痢。 苏合香与安息香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均为树脂类药,气芳香,功能开窍醒神、辟秽止痛,治疗闭证神昏、胸腹疼痛等,皆宜做丸散剂。 同中之异:开窍醒神,苏合香性温,主治寒闭证,安息香性平寒闭热闭皆宜;辟秽止痛,苏合香治疗寒凝、痰阻、血瘀之胸痛见长,安息香治疗气滞血瘀之心腹疼痛见长。 第二单元 中药的性能 何谓中药性能。 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 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 毒 等。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前人也称之为偏性。 也就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等。 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 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也称四性,即 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平性 ,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故四气的确定是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寒性或凉性 ,如石膏,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温性或热性 ,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三、四气的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 ,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 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补虚药(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③ 清热解毒 :疮疡肿毒。 注意: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 配伍: 菊花配枸杞子 : 菊花辛甘微寒,功能清肝明目、益阴平肝; 枸杞子甘平,功能滋补肝肾明目。 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 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用之效佳。 桑叶 与菊花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疏散风热、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 同中之异: 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
杀虫 :绦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生用连壳或去壳后研细粉, 60~ 120g,冷开水调服;也可去壳取仁口嚼服。 鹤草芽 杀虫 :绦虫病。 用法用量: 不入煎剂 ,宜研粉吞服,每次 30~ 50g,小儿按 ~ ,每日一次,早起空腹一次服用。 榧子 ① 杀虫 :绦虫、钩虫及蛔虫病。 ② 润燥:肠燥便秘。 肺燥咳嗽。 第二十四单元 杀虫燥湿止痒药 凡以攻毒杀虫
■ 本草纲目 中药学巨著 ,李时珍著。 方书典籍 : ■ 肘后备急方 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 ■ 备急千金要方 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 ■ 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 外台秘要 综合性医学巨著; ■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著;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宋代官府颁行; ■ 普济方 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利水的是 对于患虫病兼体虚者的治疗原则是 凡 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 二、配伍选择题 宜早晨空腹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饭后用温开水调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生用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连壳或去壳研细粉冷开水调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槟榔善杀 A. B. C. D. E. 仙鹤草可杀 A. B.
草豆蔻 燥湿行气:寒湿中阻之胀满疼痛。 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之呕吐、泄泻。 注意:不宜久煎。 草果 燥湿温中:寒湿中阻证。 优于草豆蔻。 除痰截疟:寒湿偏盛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前言 一、概念: 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二、适应证: 里寒证:包括寒邪袭肺之咳嗽清稀白痰,寒凝脾胃之脘腹凉痛、泄泻等,寒客肝脉之少腹冷痛、疝气、痛经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阳萎早泄、大便溏泄
能强心利水而消肿,治心衰性水肿最宜。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 1)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 2)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又可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若为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见者用之尤为适宜。 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者。 多入药 酒,尤宜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