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学清热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疮痈。 消痈排脓:特点:长于消大肠痈脓。 肠痈腹痈首选要药,亦治肺痈。 祛瘀止痛:血滞之胸腹疼痛,产后瘀阻腹痛。 重楼 清热解毒 ① 痈肿疔疮, ② 毒蛇咬伤, ③ 咽喉肿痛。 消肿止痛:用于跌打伤痛。 息风定惊:用于肝热惊风抽搐。 注意:有小毒。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 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 ( 1)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 ( 2)痈疮疖肿,毒蛇咬伤。 (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长于除肌肤湿热及下焦热毒。 ( 1)湿热疮疹,疥癣瘙痒。 ( 2)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半边莲 清热解毒(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毒蛇咬伤,蜂蝎刺蜇。 利水消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尿少。 土茯苓 解毒:长于解梅毒。 ① 梅毒, ② 痈肿, ③ 瘰疬等。 除湿: ① 湿热淋浊、带下, ② 疥癣, ③ 脚气。 通利关节:用于筋骨疼痛,汞中毒(治疗梅毒用轻粉)引起的肢体拘挛。 山豆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 1)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 2)牙龈肿痛,痈肿疮毒,湿热黄疸。 马齿苋 清 热解毒:特点是性寒味酸,清中兼收。 用于热毒血痢、热毒疮疡等。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崩漏便血。 通淋:热淋,血淋。 大血藤 清热解毒:特点:本品长于清大肠经热毒。 主治肠痈,亦治热毒疮疡。 活血止痛:用于跌打伤痛,妇女痛经 ,经闭,产后 瘀阻等。 祛风活络:风湿痹痛。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 ① 痈肿疮毒, ② 热毒咽喉肿痛, ③ 毒蛇咬伤等。 利湿: ① 水肿、小便不利, ② 热淋尿痛等。 抗癌:对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野菊花 【来源】菊科植物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主治病证】 ( 1)疔疮痈肿。 ( 2)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 3)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熊胆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 清肝明目:肝热目赤翳障 息风止痉: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 不入汤剂。 金荞麦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主治病证】 ( 1)肺痈,瘰疬,疮疖,毒蛇咬伤。 (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 3)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 鸦胆子 清热解毒 ,燥湿杀虫:热毒疮疡 止痢截疟 — 热毒血痢,休息痢,疟疾。 腐蚀赘疣 — 赘疣,鸡眼等。 不宜入汤剂,可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次 10— 15 粒(治疟疾)或 10— 30粒(治痢疾)。 有毒,对胃肠道和肝肾功能均有损害。 垂盆草 【性味归经】甘、淡,凉。 归肝、胆、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 1)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 2)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秦皮 【性味归经】苦、涩,寒。 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主治病证】 ( 1)湿热泻痢。 ( 2)赤白带下。 ( 3)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马勃 辛,平。 清肺解毒利咽: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失音(质轻而升,味辛开音,利咽);肺热咳嗽。 止血:血热吐衄,外伤出血。 木蝴蝶 苦、甘,凉。 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 1)咽喉肿痛,音哑。 ( 2)肝胃气痛。 半枝莲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 肿。 【主治病证】 (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癌肿。 ( 2)跌打损伤,吐血衄血。 ( 3)大腹水肿,血淋涩痛。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退虚热凉血 ① 阴虚发热之骨蒸劳热、五心烦热; ② 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截疟:治疟要药。 解暑: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青蒿配白薇:青蒿苦寒辛香,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透邪气;白薇苦咸而寒,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透邪气、兼益阴。 二者相合,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 证。 青蒿配鳖甲:青蒿苦寒辛香,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鳖甲咸寒质重,功能滋阴、退热、潜阳。 二者相合,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 ① 阴虚潮热,骨蒸盗汗, ② 小儿疳热。 清肺降火:肺热咳嗽、咳血、衄血。 生津:内热消渴。 地骨皮配桑白皮: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喘。 地骨皮配桑白皮:两药相合,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白薇 退虚热,清热凉血: ①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② 产后血虚发热, ③ 温邪伤营发 热。 利尿通淋: ① 热淋, ② 血淋。 解毒疗疮:痈疽肿毒。 银柴胡与胡黄连 柴胡与银柴胡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治疗发热症 不同点: ① 银柴胡功能清退虚热,治疗阴虚发热擅长;柴胡功能和解退热,治疗外感发热、少 阳病寒热往来。 柴胡清实热于肌表和半表半里,银柴退虚热于阴于里。 ② 银柴胡又能清疳热,治疗小儿疳热;柴胡又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治疗肝气郁结证、气虚下陷证。 黄连与胡黄连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均苦寒,能清湿热,治疗湿热泻痢、湿热黄疸等。 不同点: ( 1)黄连清湿热作用优于胡黄连,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又善清心经火及中焦热邪。 ( 2)胡黄连长于入血分、阴分,清退虚热,除疳热,解热毒。 治疗阴虚骨蒸发热,以及小儿疳热。 第九单元 芳香化湿药 前言 一、概念:气味芳香,性偏 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 二、适应证: ① 湿浊中阻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腻; ② 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③ 暑湿、暑瘟等。 三、注意:不宜久煎,阴血亏虚、气虚慎服。 苍术 燥湿健脾: ① 湿滞中焦证; ② 水肿、痰饮内停。 湿盛脚气、痿证。 祛风湿:风湿痹痛(配黄柏) 发汗:表证夹湿 明目: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特点:一身上下内。执业中药师中药学清热药(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除湿而不燥。 用于脾虚湿盛证。 人参、白术配伍。 消暑 —— 暑湿吐泻。 解毒 —— 食物中毒。 健脾化湿炒用,消暑解毒生用。 蜂蜜 甘,平。 归肺、脾、大肠 经。 补中缓急: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 润肺止咳 :燥咳少痰,肺虚久咳。 解毒 :疮疡,烫伤,解乌头毒。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 15~ 30g。 冲服;或入丸剂、膏剂。 外用:适量,局部外涂。 内服宜用熟蜜
( 3) 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 4)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 5)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
( 3) 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 4)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 5)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
用法用量: 煎汤, 3~ 10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 30~ 60g; 贯众 ① 杀虫 :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钩虫病,绦虫病,蛲虫病。 ② 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及痄腮。 预防麻疹、流感、流脑。 ③ 止血 :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注意 :炮制品。 雷丸 苦,寒。 有小毒。 杀虫,消积: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2)小儿疳积。 内服: 15~ 21g, 不宜入煎剂
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 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 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药性多偏寒凉
用。 回乳可用至 60g。 神曲 消食和胃:消食兼能 解表。 应用:饮食积滞证,尤宜于 食积兼外感表邪者。 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可用本品 糊丸。 神曲、麦芽、山楂的比较: 均有消食和中之功,均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证。 其中: 神曲消导之力较强,消食兼能解表,多用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并能助金石药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