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学平肝息风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又入心经,善清心经之热毒,治温热病神昏、谵语、躁狂。 石决明质重潜阳,兼益肝阴,为治眩晕之要药,并治肝虚目昏。 钩 藤 【功效】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主治病证】 ① 热盛动风,惊痈抽搐。 ② 肝经有热之头胀头痛。 ③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天麻 甘,平。 息风止痉 —— 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平抑肝阳 ——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祛风通络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 天麻与钩藤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治疗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半身不遂 等,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 同中之异:天麻息风用于诸内风证,钩藤则长于治肝热生风证;天麻治头晕,虚实咸宜,钩藤则长于治肝火上攻之头晕头痛。 不同点:天麻又能祛风通络,治疗痹证,钩藤降血压不宜久煎。 全蝎和蜈蚣 辛,有毒。 息风止痉 —— 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中风面瘫,半身不遂。 攻毒散结 —— 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通络止痛 —— 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 煎服:全蝎 3~ 6g,蜈蚣 3~ 5g 研末服 ~ 1g 孕妇慎服 全蝎、蜈蚣,同源于虫类且有毒,均能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治急慢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中风面瘫、半身不遂、疮痈肿毒、瘰疬痰核、偏正头痛、风湿顽痹等证。 其中,蜈蚣性温,毒大而力强; 全蝎性平,毒性及药力均稍缓。 僵蚕。执业中药师中药学平肝息风药(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不溃、腐肉不尽或久溃不敛等证。 部分药物兼治各种疼痛、痧胀吐泻昏厥、经闭、瘕、痹痛拘挛等。 本类药有毒者居多,其中毒性剧烈者,外用时尤当慎重,既不能过量,也不能大面积涂敷,还不宜在头面及五官使用,以防吸收中毒; 同时,还应严格遵守炮制、控制剂量、使 用方法与宜忌。 以避免因局部过强刺激而引起严重反应。 可内服的有毒之品,更应严格遵守炮制、控制剂量、注意使用方法与宜忌,并宜制成丸剂,以缓解其毒性
肾虚遗精滑精, 小便不禁,虚汗不止。 妇女崩漏及月经过多。 桑螵蛸 甘、咸,平。 归肝、肾经。 ① 固精缩尿:肾阳亏虚的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带下。 ② 补肾助阳:阳痿不育。 海螵蛸 咸、涩,微温。 归肝、脾、肾经。 ① 收敛止血: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创伤出血。 ② 固精止带 :肾虚遗精,赤白带下。 ③ 制酸止痛:胃痛吞酸。 ④ 收湿敛疮 :湿疮湿疹,溃疡多脓。 诃子 酸、涩、苦,平。
② 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惊痫癫狂。 疟疾。 土荆皮 辛,温。 有毒。 归肺、脾经。 杀虫,疗癣,止痒 :体癣,手足癣,头癣。 第二十五单元 拔毒消肿敛疮药 凡以拔毒化腐、消肿敛疮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 拔毒消肿敛疮药。 本类药寒温不一,大多有毒,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 主要具有拔毒化腐、消肿敛疮等作用,部分药物兼有止痛、开窍、破血等作用。 本类药适用于痈疽疮疖肿痛或脓成不溃
① 养心安神:阴血亏虚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② 敛汗:自汗、盗汗。 使用注意:本品味酸性敛,故内有实邪郁火者慎服。 柏子仁 ① 来源: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种仁。 ② 功效: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③ 主治病证: 1)虚烦不眠、心悸怔忡。 2)肠燥便秘。 酸枣仁与柏子仁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 养血安神,用于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健忘等。 同中之异: 酸枣仁治失眠优于柏子仁
中满气滞者慎用。 :能收、能涩 ,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 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 的含义较广, ① 通泄 :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② 降泄 :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善治石淋(泌尿系结石)肝胆结石。 连钱草 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证 ( 1)石淋,热淋。 ( 2)湿热黄疸。 ( 3)疮痈肿痛,跌打损伤。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一、概念: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多性凉(血遇寒则凝),多炭药(血见黑则止),多归肝、心经。 三、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