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学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满气滞者慎用。 :能收、能涩 ,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 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 的含义较广, ① 通泄 :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② 降泄 :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 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③ 清泄 :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 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 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 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以 知母、黄柏 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 苦能坚阴 ,并以 “ 泻火存阴 ” 之理解释。 “ 存阴 ” 是间接作用, “ 泻火 ” 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 :增进食欲, 黄连、龙胆草。 :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能收敛固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一)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 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 (二)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 :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三)规律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昧或多味。 (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味同气异者 ,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 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 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气同味异者 ,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 黄连、生地黄 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黄连苦寒 ,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寒 ,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 紫苏、辛夷 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而 紫苏 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 辛夷 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 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 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 药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