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区防风固沙林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入保障措施 ……………………………… 29 10 . 3 施工组织保障措施 ………………… ..…………………… ..29 10 . 4 信息管理、科技推广与服务保障措施 …………… ..29 10 . 5 项目经营保障措施 …………………………… ..………… ..30 19 10 . 6 其它保障措施 ……………………………………………… .30 主要附表和附图 一、附表 项目区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项目建设内容、进度一览表 种苗需求量表 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明 细表 二、附图 项目区森林资源现状图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图 20 21 第一章 总论 1 . 1 项目提要 1 . 1 . 1 项目名称: 石嘴山市惠农区绿色通道建设项目 1 . 1 . 2 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石嘴山市惠农区林业局 殷建军 1 . 1 . 3 项目主管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 1 . 1 . 4 项目性质: 新建 1 . 1 . 5 建设目标及建设宗旨 建设目标: 2020 年 2020 年,通过三年的建设,基本完成惠农区境内主干道路的绿化,新 增林地面积 16726 亩,在沿贺兰山东麓冲积平原添设几道大型防护屏障,防风固沙、减缓水土流失, 以此扭转项目建设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 道, 改善城镇及周边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 为全区经济和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宗旨: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大搞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覆盖度,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1 . 1 . 6项目区范围:惠农区境内石中高速公路、滨河路、 包兰铁路两侧延伸 50— 100米。 1 . 1 . 7 项目建设内容及其规模 建设内容:防护林建设,包括营林工程、水利工程。 建设规模:道路单侧林带宽不小于 50 米。 1 . 1 . 8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期限: 20202020 年 进度:项目建设共计造林 16726亩,其中: 2020年建设 7688 亩, 2020 年建设 7238亩, 2020 年建设 1800 亩。 1 . 1 . 9 项目总投资 22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 . 1 . 10 项目效益 项目建设将产生非常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中以生态效益为主。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国家生态环境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坚持立足抗旱造林,大力实施节水灌溉的原则; 坚持造管并重,立足长远发展的原则;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坚持国家营林经济技术标准与本地实积相结合。 整地: 台班 /亩 600 元 /台班 栽植: 111 元 /亩 水利工程: 80000 元 /公里 机井: 280000 元 /眼 苗木: 136 元 /亩 灌水: 45 元 /亩 抚育: 元 /亩 管护: 元 /亩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本项目符合本地实际,适宜社会发展需求。 项目建设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生态效益最为显著。 项目可行。 23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惠农区地处宁夏平原最北端,西靠贺兰山,东临黄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结壤,地理位置重要。 区境内有三条国家级主干公路南北贯通,又有多条区乡级道路相连构成发达的道路网络。 自 2020 年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来,先后建成 109 国道、 110 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部分段百米宽幅林带,在宁夏的北大门构筑了多条绿色屏障,为改善本区生态环境和城乡生产、生活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惠农区党工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确定了在今后三年时间内 100%完成区境内主干道路宽幅林带建设的目标,借助国家实施“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的有得时机,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 24 造林绿化重点之一,通过三年的建设,用一道道绿色长廊构成全区绿化新格局,塑造惠农区对外开放新形象。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惠农区地处内陆深处,气候干旱、雨雪稀少、风沙大、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盐碱化严重。 区境内森林资源馈乏,总量不足。 西北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多为沙荒地,主要覆盖以红沙、沙蒿等野生灌草,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度高,风、水侵蚀模数大,水土流失严重,山洪频发。 同时又是内蒙古沙尘暴的加强地。 东边以黄河河道野生红柳为主,林草覆被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河道摇摆使森林资源损失严重。 中部黄河灌区以农田小网格为主,树木生长缓慢,加之受杨树星天牛等危险性病虫害危害,树势较弱。 项目区生态环境总体恶劣。 自 然灾害有干旱、霜冻、干热风、沙尘暴及山洪等,对资源危害极其严重。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必要性:惠农区境内主干路主要分布在沿贺兰山东麓一线,西部为贺兰山洪积扇沙荒地及沙砾山坡,水土流失严重,是内蒙古沙尘暴的主要加强源地,立地条件极端恶劣。 东部主要分布着工业园区、城市区及部分灌区农田,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每年的春、秋、冬三季的沙尘暴、霜冻、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居环境及经济发展环境受到极大的干扰,急需增加植被,缓解水土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本区生态环境。 目的意义:绿色通道建设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立足于抗旱造林,采用先进适用的营造林措施,灌、乔结合,合理建设,沿贺兰山洪积扇一线构筑几条大型防护林带,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缓解水土流失的作用,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绿色通道将对于改善生态面貌、营造良好的经济对外开放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第三章 建设条件分析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3 . 1 . 1 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惠农区地处宁夏银川平原最北端,位于东经 106176。 13— 106176。 51,北纬 38176。 40— 39176。 23 之间,东临黄河与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隔河相望,南与平罗县相毗邻,西屏贺兰山与大武口区相连,北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接壤,东西长大约 51 公里,南北宽 37公里,总土地面积 1088平方公里,海拔在 1070— 1300 米之间。 全区辖六乡三镇 42个行政村,六个街道办事处,50 个居委会,二个工业园区及区、市三个直属农场。 3 . 1 . 2 自然条件 惠农区境内按自然要素组合为贺兰山山地、山前洪积扇台地和黄河冲积平原三部分,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 %、 %、 %,地势平坦。 区境内有四条黄河支流,南北分布,灌区内干、支、斗、农 四级渠道纵横,渠系发达,灌溉便利。 干、支、农沟与渠道递次相邻,排水畅通。 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 天然降水量总量约 /年,利用率低。 黄河径流平均每年过水量为 301 亿立方米,实际引入量为 亿立方米,是农田主要灌溉用水。 地下水约 1 亿立方米,开发利用的约 ,是贺兰山洪积扇内主要水源,也是旱地造林的主要依靠。 惠农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按国家气候分区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风沙大、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昼夜温差大,自然灾害频繁。 太阳辐射量达 千卡 /cm2,全年日照时数为 ,日照百分率为 70%,居宁夏之冠。 年平均气温为 ℃,极端最低气温为 ℃,年平均日较差为 — ℃;年降水量 — 270mm,年蒸发量 ,且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风大沙多,全年大风日数 天,主风向为西北风,主要集中在 3— 5 月;自然灾害以干旱、风沙及沙尘暴、干热风、霜冻、山洪、河水侵蚀、冰雹、日烁等最为常见。 土壤主要类型自西向东分别是淡灰钙土、草甸灌淤土、灌淤土,主要以灌淤土为主。 植被分三个层次,贺兰山前坡地主要有沙蒿、红 砂、酸枣、四合木等多年生旱生灌、草,覆盖度约为 20— 30%。 黄河滩地主要以野生次生红柳、人工造乔、灌木、杂草为主,覆盖度 95%。 中部 26 黄河灌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主栽树种有新疆杨、白蜡、臭椿,森林覆盖率 13%。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3 . 2 . 1 面积、人口及其结构 总土地面积 1088 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 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非农业人口 万。 3 . 2 . 2 工农业生产情况,人均产值、收入 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油料、脱水蔬菜、无公害枸杞种植和畜禽养殖业为主,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禽肉蛋生产重点地区;工业以煤炭开采加工、冶金、化工、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金属镁、碳化硅、活性炭、脱水菜等产品享誉国内外。 截止 202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 23100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 1690万元,人均工业总产值 21887 万元,人均耕地 亩,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人均 5700 元,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 3100 元。 3 . 3 林业生产管理 条件 3 . 3 . 1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机构、人员技术力量 惠农区林业生产主要以防护林建设和发展枸杞产业为主,其中防护林建设包括:贺兰山东麓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封育治理;黄河灌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村庄绿化;黄河滩地营造黄河护岸林。 枸杞产业以发展无公害名牌枸杞为主。 惠农区设林业局,林业局下设三站一个中心,分别是林业站、枸杞站、森防站和生态林业开发中心,现有人员 28 人,其中林业工程师 3人,助理工程师 12 人,技术员 4 人。 乡镇设有林业工作站,人员 22 人。 3 . 3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就,经验及问题 成就: 惠 农区现有森林资源面积 ,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 27 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 4万亩,河滩红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