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设计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缺点,应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 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就可 以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随机组设计 —— 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则一般采用匹配组设计的方法。 匹配组设计 —— 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简述组内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克服方法。 组内设计的优点: ① 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 ② 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③ 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 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④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组内设计的缺点: ① 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② 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③ 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④ 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⑴ 完全的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 通常采用两种完全的组内设计:随机 区组设计和 ABBA 平衡法。 ⑵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此方法可以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 ① 所有可能的顺序 ② 选择的顺序:方法一种是拉丁方设计,另一种是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举例说明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 — 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例如,通过劳伏斯等人的实验来说明随机分配的过程。 他们的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 被试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 226名自愿参加者。 他们被随机地分成两个 小组,并分别观看两种不同的电影,一半的被试看有暴力场面的电影,另一半看没有暴力场面的。 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 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 由于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如果把双生子分别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那么,这两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例如,发展心理学中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来考察智力是受遗传的影响大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大。 如何克服需要特征。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 物质。 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作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举例说明混合设计的优点。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 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此种方法可以把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取长补短。 约翰逊等人( 1983)使用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见表)。 他们假设,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 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 实验中,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 10 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 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比较 被试类型 任 务 类 型 完 成 未 完 成 抑郁者 非抑郁者 其中,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 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 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的结果比较,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某电子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 每周要求工人工作 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 3 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 实验设计如下: 前测 实验处理 后测 海淀区工厂 作息制度改变之前一个月的平均产量 改变作息制度( 6 个月) 作息制度改变 后第 6个月的平均产量 朝阳区工厂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未改变作息制度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举例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 分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 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 ” 关于工作日由 10小时改为 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 时间 1919年 8 月一直到 1920 年 8 月。 库克和坎贝尔提出了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一些缺点: ① 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 因此,处理后的 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 ② 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 ③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 ④ 数据收集较难。 分析单被试实验设计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 “small n research”。 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 单被试实验设计在 19 世纪科学心理学诞生之际就受到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重视,如 1860 年费希纳在他著名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中,就报告了他使用单个被试进行研究 的结果。 另外,众所周知,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是通过对他自己的测量而得到的。 在艾宾浩斯的实验中,他自己既是主试也是被试。 单被试设计在与特定的医学条件相关的认知缺陷的研究中是很有用的。 单被试设计在需要长期训练的研究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1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实验模式。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① 建立基线 ② 施加自变量 ③ 消除自变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 “A” 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 “ B” 或其他字母表示。 第一阶段是建立基线阶段。 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 第二阶段是施加自变量。 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 第三阶段是消除自变量。 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1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断研究的主要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 其主要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横断研究的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 ,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 使用纵向研究法既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变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 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题: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另一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 自从 20 世纪 50 年代坦纳和斯威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心理学领 域以来,又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费希纳定律的前提有两个: ① 假定韦伯比例在强弱不同的刺激水平上都是恒定的; ② 在所有刺激强度水平上的 都是相等的,即主观的刚刚感到的差别在不同刺激水平上都是一样的。 SDT 提出两个假设。 一个认为,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 另一个认为,被试在决定某一个感觉是由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的,这个判定标准还可以受 SN呈现的先定概率和对反应的奖惩办法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 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 β。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 β 偏低;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 β 偏高。 名词解释: 心理物理学 ——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 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感觉阈限 —— 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刺激系列中的一小段,因此就产生了感觉阈限的问题。 绝对阈限 ——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 50%的次数 能引起感觉、 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 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 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 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增量。 韦伯比例 —— 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 △T/I=K 这个等式表示。 其中 △T 代表差别阈限, 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 K是小于 1的一个 常数。 K 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最小变化法 ——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 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递减系列),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递增系列)。 恒定刺激法 ——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 57 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 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 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 平均差误法 ——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习惯误差 —— 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感觉早已发生了变化,被试还以先前的感觉来报 告。 期望误差 —— 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1时间误差 ——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成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1空间误差 —— 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不相等时就会产生空间误差。 每对刺激同时呈现也可产生。 1阶梯法 ——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 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1主观相等点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 PSE)。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际上是以 6275in 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 64in 为标准刺激。 1相等地带 ——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 I/U)或叫做相等地带。 1直线内插法 —— ( x2- x1)( y- y1) x=x1+ ———————— 优点是简单易算,但不够精确。 ( y2- y1) 1平均 Z 分数法 —— 平均 Z 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 这种方法首 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 P 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 Z 分数,这可以通过 PZ 转换表来获得。 1最小二乘法 —— 比平均 Z 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 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 Y=a+ bX 中的 a 和 b。 1心理量表 —— 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 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顺序量表 —— 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