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监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 基准线的垂距 E,某监测点本次 E 值与初始 E 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 E 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采用瑞士 WILD T2 经纬仪来测试。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在基坑围护地下钻孔灌注桩的钢筋笼上 绑扎安装带导槽 PVC 管,测斜管管径为Φ 70mm, 内壁有二组互成 90176。 的纵向导槽 , 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 埋设时 , 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围护体 , 另一组平行于基坑墙体。 测试时 , 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 , 在恒温一段时间后 , 自下而上逐段(间隔 米)测出 X 方向上的位移。 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 在基坑开挖前 , 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章 基坑变形监测 内容及方法原理 7 点的倾斜值 , 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 “+”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 仪器采用美国 Geokon603测斜仪或北京航天 CX06型测斜仪进行测试, 测斜精度177。 ,见 图 : 图 测斜仪 测试原理见图 : 图 测斜仪工作原理 计算公式:  ij jjij ji BACLX 00 )(s in  0iii XXX  式( )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章 基坑变形监测 内容及方法原理 8 式中: △ Xi 为 i 深度的累计位移 (计算结果精确至 ) Xi 为 i 深度的本次坐标 (mm) Xi0 为 i 深度的初始坐标 (mm) Aj 为仪器在 0 方向的读数 Bj 为仪器在 180 方向上的读数 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 监测初始值测定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次数不少于 2 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 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 2 倍观测点精度。 基准点不少于 3 个,并设 在施工影响范围外。 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 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施工监测频率 根据工况合理安排监测时间间隔,做到既经济又安全。 根据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拟定监测频率为见 表 (最终监测频率须与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及有关部门协商后确定 )。 表 施工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 监 测 频 率 围护施工 坑内降水 基坑工程开挖 底板浇筑后 支撑拆除期间 周边地下管线 垂直位移监测 2 次 /周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河堤垂直、 水平位移监测 2 次 /周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围护顶部垂直、 水平位移监测 / /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监测 / /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3章 基坑变形监测 内容及方法原理 9 坑外土体侧向位移监测 /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支撑轴力监测 / /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立柱桩垂直位移监测 / /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 坑外潜水水位观测 / 1 次 /1 天 1 次 /1 天 1 次 /3 天 1 次 /1 天 说明 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监测数据有突变时 , 监测频率加密到每天二~三次。 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4章 建筑沉降监测 10 4 建筑 沉降监测 监测方法的分析与确定 目前, 建筑 沉降位移监测的主要方法是用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变形体的垂直方向位移。 水准测量又称几何水准测量,是测定地面点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 水准测量是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 点之间的高差,再由已知点的高程推求待测点的高程。 当所测两点之间距离较短时,可用水平面来代替水准面,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右测站点向照准点所观测的竖直角 (或天顶距 )和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应用三角函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 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少。 在变形监测中我们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所以本章着重研究几何水准测量法在基坑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结合第三章中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点位布设 ( 1)要保证稳定、可靠观测方便等诸多因素,桩墙测点一般布置在将维 护桩墙连接起来的混凝土圈梁、水泥搅拌桩、土钉墙、放坡开挖时的上部压顶上,顶部应加水准专用标志,在沉降观测前应对水准基点进行联测,使其成为一个严密统一的系统,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宜每间隔1 个月应对其联测一次本次沉降观测拟设定水准基点个,采用一等水准方法施测。 立柱沉降测点应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对很多支撑交会受力复杂处的立应做重点监测,用做施工栈桥的立柱也应重点监测。 (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本工程根据设计要求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2 个。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入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器开关等有碍标志与观 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本次设计要求沉降观测点设置标高为高出建筑地面 米 .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方法施测。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4章 建筑沉降监测 11 建立高程控制网施测 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 3 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 , 这些高程基准点与施工用高程控制点联测,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组成水准网进行联测。 本次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的联测按一级水准测量进行,采用级水准仪配合铟瓦合金标尺光学测微法往返测定高差观测时,往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后 前 前 后,偶数站的观测顺序为前 后 后 前;反测时,奇偶测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偶奇测站的观测顺序相同。 观测技术要求 基准网按照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要求执行,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参照表 : 表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 中误差 (m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 (mm) 偶然中误差 全中误差 DS1 铟瓦尺 往返测各一次 4 L 或 n 1 2 注: L为往返测段、环线的路线长度(以 km计); 观测措施:本高程监测基准网使用 WILD NA2+GPM3 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铟瓦尺,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的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 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 ①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表,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 ②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因瓦尺进行全面检验。 ③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 — 前 — 前 — 后”,偶数站“前 — 后 — 后— 前”;返测奇数站“前 — 后 — 后 — 前”,偶数站“后 — 前 — 前 — 后”。 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 尺互换。 ④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表 : 表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20m 以上 视线长度20m 以下 铟瓦 DS1 ≤ 50m ≤ ≤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4章 建筑沉降监测 12 表 测站观测限差 基辅分划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沉降观测的数据处理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 时对观测资料 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各类观测点观测成果的计算与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 1)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小到最小程度; ( 2)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 ( 3)各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上; ( 4)按网点的不同要求 ,合理估计观测成果精度 ,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 5章 水平位移的变形监测 13 5 建筑 水平位移的变形监测 测点布置和埋设 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 3 种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 基 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建筑 周围较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 监测点应按要求布设,并要反映围护体系变形特征。 根据这一原则,施工单位将围护 结构 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和围护 结构 测斜孔布置在同一部位。 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强制对中设备,以减少对中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初始值的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