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要素培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 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可以利用,那些环境因素是要创设的。 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 等等,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并积极实施。 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 举例说明: 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 如需要感知雨,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或雨衣、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 需要感知春天,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幼儿需要阅读,就应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佐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 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 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 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 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 → 实施 → 修正 → 再实施 → 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幼儿参与的原则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 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 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环境加班加点,而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难得更换一次。 因而环境对于幼儿没有持久的吸引力。 教师应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举例说明: 如有一位教师组织幼儿谈话活动,起初的主题是环保问题 ── 乱扔垃圾的问题。 后来 ,谈话延伸到计划外的新话题 ── “北京申奥 ”,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教师意识到这个话题的教育价值,于是引导幼儿讨论决定在墙壁上制作 “奥运主题墙 ”并制订了计划。 孩子们请爸爸妈妈找相关资料,制作奥运标志、田径场、环形跑道、看台等,画出了各种表情形态的观众和运动员,并进行了设计评比。 这个活动通过幼儿集体构思、游戏、调查、制作和家长参与等过程,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 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真正展示和发展了任务意识、有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讨论、决策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