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培训讲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性早搏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室以上任何部位的异位搏动,包括房早、心房内游走心律和交界性早搏房早 房早,表现为 P 波提前出现且形态异常,常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时, P - R 间期可延长; Q R S 和 T 波一般正常;若 P 波隐匿于前一个 T 波里, QR S 波消失;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时, Q R S 波增宽房早 心房游走心律 心房游走心律,表现为心率 1 0 0 b pm , P 波形态多变, Q R S 波正常交界性早搏 交界性早搏,指 II、 III和 avF导联 P波倒置, P与 QRS波关系不定,有或无代偿间歇 处理 正常人的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也常见发生室上性早搏,因而对非频发患者暂不用处理。 频发的室上性早搏常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先兆,因而对频发者⑴如伴有低血压 (心率减慢或正常),可间断应用苯肾上腺素 50 - 200 μ g/ 次 (可重复多次),或阿托品 0 . 5 1 . 0 m g / 次 (必要时可重复用药)。 ⑵血压正常者可用普罗帕酮 (心律平) 50 - 1 0 0 m g / 次或维拉帕米 (异搏定) 0 . 0 7 0 . 1 5 m g / k g ,必要时可重复用药。 ⑶对心房扩大的心衰患者可选用洋地黄制剂。 室性异位搏动 室性早搏(见图 4) 其心电图特征是提前发生的 QRS波,通常超过 ,宽大畸形, ST段与 T波的方向与 QRS波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早 室早 室早的危险性估价是目前临床上有待解决的课题,既往认为( Lo w n 分级法)室早 5 6 b pm 、多源性、成对出现或连续 3 次以上的,特别是 R 波落在 T 波上 ( R - on - T 现象),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先兆处理 出现室性早搏,首先应明确是否存在明确的心脏因素(如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因素(如电解质异常)。 低血钾症、低血镁症、心肌缺血缺氧是最常见的诱因,处理上应首先考虑。 偶发室早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 对先兆性室早即频发的多源的室早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 处理 ⑴ 利多卡因最为常用, 50- 100mg/次静注,必要时可重复用药或泵注给药维持;⑵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 35- 300mg/次缓慢静注,转复后停药或泵注维持(第一个 24小时总量 1000- 1200mg);⑶或选用普鲁卡因酰胺, 50- 100mg/次,直至 500- 1000mg;⑷β -受体阻滞剂、异搏定、美西律(慢心律)和溴苄胺也可单独试用或和上述药物配伍使用 室上性异位心动过速 室上速其基本的心电图特征是心率增快,达 150- 250bpm,节律规整,P波经常辨别不清, QRS波一般正常,伴室内差异传导时 QRS波宽大畸形,通常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可伴有 ST和 T波改变。 由于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不同类型的室上速各有特征,临床最常见的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感兴奋、机械刺激、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是折返激动的常见诱因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多呈阵发性发作(指连续发生三个或三个以上),部分可自行终止,临床意义不大;若心室率持续增快,可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积极处理 室上速的处理 转复室上速的方法很多,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⑴对血压下降者,用苯肾上腺素 50 - 200 μ g/ 次 (可重复多次),或甲氧胺 10 - 20 m g/ 次缓慢静注;⑵对血压正常者,首选 A T P ,成人用量 5 - 15 m g 、婴幼儿 0 .04 ~ m g/ k g ,稀释后快速或缓慢静注,转复率高达 90 - 100 %,转复时可发生一过性的窦缓、窦性停搏或房室阻滞,室上速的处理 ⑶ 也可选用维拉帕米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