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监理培训教材20xx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测量斜距距离 AB sinθ 21 (c) 计算 B 点 高程值 HB=A 点高程 HA+计算三角高差 VBB′ b)全站仪测量高程: 由于仪器设站整平后,仪器高 是固定的,三角高程测量目标采用固定高度架杆棱镜( 镜高高度在一个测站设置后不能改变,否则不能测量高程 )。 具体测量如下: (a)高差法:如图,仪器架设 C 点,已知 A 点高程 HA,测量 B 点高程 HB。 B C D A 仪器整平 ,仪器屏幕进入测量高差界面 ,目标镜高设置为2m(本次固定后不能改变 ),先架设于 A 点,测量高差并记录 VCA。 目标棱镜架设 B 点,测量高差并记录 VCB 计算 AB两点高差 VAB=VCA- VCB 计算 B 点高程 HB=HA+VAB 如有其他点( D 点等)可按上述方法测量计算 D 点等高程,VAD=VCA- VCD。 HD=HA+VAD (b)坐标法: 如上图,基本要求及测量方法与高差法相同,只是仪器屏幕设置在测量坐标界面。 通过测量和记录 Z 的数据,则VAB=ZA- ZB; HB=HA+VAB ⑥ 其他常用模式(可以不进行建站或任意建站进行测量) 主要有 : a)测量实地面积,通过依次测量实地闭合图形边线坐标,测量出面积,边线坐标点测量越密,测量面积越精确。 b)对边测量: 仪器进行测站以外任意两个点的的距离,实际中测 22 量地形横断面时应用较多。 c)悬高测量 :测量悬在高空,人员无法上去目标一个点与目标垂直到地面的高度,精度级别较低。 一般测量高压线与地面的高度 ,烟囱顶至地面高度等。 . 水准仪 : 一般由望远镜、管状水准器或补偿器、竖轴、基座等组成。 目前水准仪多为自动安平仪, 主要有 S S3等精度 型号。 水准仪上圆水准器作用是使竖轴铅垂,长管水准器作用是使望远镜视轴水平(注:自动安平没有长管水准器)。 水准仪型号 DS0 5 DS1 DS3 DS10 千米往返高差中 数偶然中误差 ≤ ≤1mm ≤3mm ≤10mm 主要用途 国家一等水准测量及地震监测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及精密水准测量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 及一般工程水准测量 一般工程水准测量 . 水准仪测量原理:仪器设置水平视线,架设在两测量水准点中间,分别在水准点上放置水准尺读出两测量水准点读数(已知点到仪器水平距离为前视距,未知点到仪器水平距离为后视距) ,计算两点高差。 主要目的通过已知水准点高差测量计算所需的未知点高程。 如图示: 水平视线 A′ B′ B(未知点) 23 A(已知点 ) O 仪器点 已知 A 点高程 HA , 测量 B 点高程 HB, 两点高差为。 ① 仪器架设、调平整平、照准目标。 ② 读 A 点水准尺面读数 AA′ ;读 B 点水准尺面读数 BB′ , ③ 测量两点高 差 VAB=读数 AA′-读数 BB′ , ④求出 B 点高程 HB=HA+VAB . 水准测量规范指标: ①高程控制点间距,一般地区应为 1~3km,工业厂区宜小于 1km,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 3 个高程控制点。 ②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 米高差全中误差( mm) 仪器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 山地 二等 2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 L 三等 6 DS1 因瓦 12√ L 4√ N 四等 10 DS3 双面 往一次 20√ L 6√ N 五等 15 DS3 单面 30√ L 注: 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水准线路长度( km)。 n 为测站数。 ③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 i 角) DS1小于 15″; DS3 小于 20″。 ④ 四等水准观 测技术要求视线长度 100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5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 累积 10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 ; . 水准仪 i 角检验: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 i 角) 24 是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规范要求测量中要进行自检(一般 15天自检一次),超规范要求须校正。 ① i 角误差对高程的影响:如图示, 角 A″ B″ i 角 i 角 A′ 水平视线 B′ B(未知点) A(已知点 ) O 仪器点 仪器水平视线为 A′ B′ ,由于仪器 有 i 角,实际照准目标视线为 A″ B″ ,导致测量读数误差 A 点为 A′ A″和 B 点为 B′B″,如果水平视距 AO 与 BO 不相等, 根据 、节中 高差计算原理, 高差 i 角误差 WAB=读数误差 A′ A″-读数误差 B′ B″。 前后视距相差越大,高差误差 WAB越大,前后视距相等, WAB 可相互 抵消为零。 ② 水准仪 i 角检验:设正确高差 VAB, i 角最大影响高差 VAB′ , a)仪器架设两水准点中间(或选择两固定点也可测量), 前后视距 基本相等。 由①条所述,高差 i 角误差 WAB为零,此时可测量计算出正确高差 VAB。 b) 器架设其中的一个水准点(距离 1m 处),前后视距差为最大时,测量 i 角最大影响高差 VAB′。 c) = VAB′- VAB, 则可计算出 i 角: tg(i 角 )= 高差 i 角误差 WAB247。 (两水准点水平距离247。 2) ③ i 角问题仪器的使用: 25 a) i 角超过规范要求须送仪器检定单位进行检校。 b)采用 前后视距等距进行水准测量,可消除 i 角引起的误差。 第四章 测量 检测 及计算 :测量检测中几个重要原则,监理人员始终要控制和掌握的。 (点):测量控制网分平面控制导线网(点)和高程控制水准网(点),布网原则是: ①先总体后局部,先高级网(高等级精度)后逐级加密网(低等级精度)。 这里说的是控制网整体网的精度,一般加密整体网的精度没有前一级控制网精度高。 ②同级导线边长基本一致,导线相邻边边长差异不大于 2/3。 主要考虑测量观测时仪器望远镜调焦产生视线误差,测距精度不同等。 :建站测量、放样作业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①减少误差原则:后视长向边检测(放样)短向边 (测量有一定的控制范围)。 ②复核原则:测量(放样)作 业完成前后要与控制点闭合,复核无误后才能确定测量过程的准确性 (主要发现测量中间过程仪器是否变动,测量准确性判断)。 ③ 仪器:自校原则。 仪器每次使用或定期需对规范要求的重要指标进行自检自校,如 经纬仪 2c、 水准仪 i 角等,不能自校 26 的需送有资质检定单位检定。 2. 工程测量控制网检测: 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 测量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应用,实际工程控制网主要为导线 (点) 网 ,三角网的形式基本没有,本篇只 介绍导线(点)网的检测、计算、评定。 (点)网的形成 (施工加密控制 (点)网) : ①施工加密控制网: 工程开工前业主提供首级控制点(至少 2 个以上的坐标控制点)资料,并进行施工、监理三方实地交桩。 施工依据首级控制网在施工部位埋设加密控制点, 施工加密控制网的布设采用导线 (点 )网的布设形式, 并与首级控制点联测闭合, 数据处理及平差,进行测量成果评定 , 满足测量规范要求后使用。 ②施工加密方格网:依据首级控制点或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的正方形或矩形 施工控制网,一般为厂房轴线平行布置,相对精度较高。 . 工程施工(加密)控制网的特点:①控制的范围较小,控制点的密度较大,精度要求较高。 ② 使用频繁。 ③受施工的干扰大。 ④坐标体系与首级网一致(有的也转换成施工坐标,但提供坐标换成公式)。 ⑤ 首级高程体系与施工一致。 ⑥分两级布设控制网,次级网可能比首级网的精度高(主要指控制点整体相对精度)。 (点)网的作用:使用导线(点) 对施工部位轴线及其他放样进行测量 平面位置 控制 ,保证施工部位的相关位置,尺寸符合设计。 27 (点)网的 定义: 导线是将一系列 测量控制点 ,依相邻次序连接而构成折线形式的平面控制图形。 由一系列导线元素构成: 导线点 ,是导线上的已知点和待定点; 导线边 ,是连接导线点的折线边;导线角,指导线边之间所夹的水平角。 与已知方向相连接的导线角称为连接角 (亦称定向角 )。 导线角按其位于 导线前进方向的左侧或右侧而分别称为左角或右角,并规定左角为正、右角为负; 导线(点)网的 形式: .①闭合导线: 起止于同一已知点的环形导线。 如图示,粗线为首级控制点 (两个已知点) ,细线为施工加密点 ( 3 个未知点)。 ② 附合导线 : 起止于两个已知点的导线 ,或者说 起始于一个已知点而终止于另一个已知 点。 如图示,粗线为首级控制点(四个已知点),细线为施工加密点( 4 个未知点)。 ③ 支导线 : 是从一个已知 点出发,既不附合于另一个已知点,也不闭合于同一个已知点。 如图示,粗线为首 级控制点(两个已知点),细线为施工加密点( 2 个未知点)。 28 :在同级首级控制点加密情况,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精度要高于 支导线 精度,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可进行平差提高控制点精度, 支导线 则不能平差(没有闭合条件)。 从图形条件附合导线最佳 : 闭合导线没有首级 控制点方位角闭合,导线加密点方向不稳定。 : 等级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k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级仪器 2 ″级仪器 三 等 14 3 1 /150000 6 10 √ n 1/ 55000 四等 9 1/ 80000 4 6 5√ n 1/ 35000 一级 4 1/ 30000 2 10√ n 1/ 15000 二级 1/ 14000 1 16√ n 1/ 10000 三级 1/ 7000 1 24√ n 1/ 5000 注: n 为测站数。 (又称控制测量)及平差(简易平差)原理: ① 导线测量 :如图示 (附和导线 A、 B、 C、 D 四个点为首级控制点; E、 F为施工区加密控制点;各点连线表示连线点相互通视 ,箭 向为导线计算前进方向 ,依据前进方向的确定,角 α 为左角, 右 角为左角 360176。 -左角 )。 29 A C α 1 α α B 2 D a)复核首级控制点: 分别设站 B、 C 控制点, 测量 记录 A、 D 坐标和AB、 CD 距离,分别计算 AB、 CD 边长相对闭合差精度并与首级点等级相应的规范指标进行比较, 不符要求与业主沟通或重新提供控制点;符合等级要求进行下步测量。 如首级导线控制点为四等点 : (a)四等导线规范指标 (导线全 长 相对闭合差)为 1/ 35000。 (b)复核首级控制点 AB边长相对闭合差 =(实测 AB边长 理论 AB边长)247。 理论 AB 边长 =1/ N。 (c)比较:如果 1/ N≦ 1/ 35000,认为合格,否则与业主沟通或重新提供控制点 ;同样进行 CD 边长比较。 b) 导线 测量:主要按规范技术要求测量导线所有边长 AB、 B 12 等;测量导线角度 左角 AB B1 12C 等(一般测量导线左角值 ,测量右角后要换算为左角 )。 c)计算 :计算首级控制点理论边长、方位角(见后面计算部分),计算整理测量角度、边长等,填入导线计算表。 30 ② 导线平差计算及评定。 见附和导线左角测量计算表。 a)测量角度(左角)填入观测角值 栏 、测量边长填入 边长栏、起算已知坐标和计算方位角填入 (红字 )栏。 b)计算及导线简易平差: (a) 计算方位角闭合差计算:如表中Ⅰ)计算出 ,并从导线测量技术要求中计算容许值。 ( b)闭合差值平差:每个 测量角平均分配误差值(本例小数部分分配给一个角),计算前进方向方位角。 ( c)计算坐标增量。 通过方位角及测量边长分别计算坐标 X 和 Y 的增量,填入表中增量栏。 ( d)计算坐标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如表中 Ⅱ )计算出 X闭合差 ; Y 闭合差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27000, 并从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