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书上有一句话描写的就是投影片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 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 评价。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 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学生练读。 板书: 火烧云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多新奇 多有趣 1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词品句,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火烧云的,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你从哪里知道。 师述:晚饭过后的火烧云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好吗。 二、新课:(一)快速读课文,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 (投影出示)学生答后板书:上来了 —— 变化着 —— 下去了 (二)学习第一段 自读,想:火烧云刚上来时,作者着重抓了什么景物来写。 板:霞光 问:天空的霞光使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 —— ”画句),指名读有关句子。 学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地面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导读: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小结:火烧云刚上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夕照图”。 过渡: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 三、学习第二段。 问:你想知道些什么。 自由读,想:这段怎样写火烧云的变化。 讨论交流,板书:颜色形状 学习颜色变化部分: ( 1)边看图,边画句。 (“ ”画出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 ( 2)投影出示“天上的云 着了火”着重理解这句话。 进行换词练习:把“烧”字换成“红”字,比较哪个词用得好,好 在哪。 ( 3)问;火烧云颜色变化怎样。 (看图) 投影出示句子“这地方 半百合色”齐读。 问:这句子说明火烧云的颜色怎样。 理解“半 半 ”“梨黄”的构词法。 19 板书:多快 ( 4)问:还有什么颜色。 (看图、补充) ( 5)说话练习:颜色这么多,这不是天空,分明是(调色盒)。 ( 6)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么多、美的颜色。 ( 7)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过渡: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学习形状变化部分: ( 1)问:火烧云形状的变 化有什么特点。 从哪看出。 (看投影片)问:这些马、狗、狮子是真的吗。 这是作者通过什么写出来的。 ( 2)重点学“马”的一节。 (投影出示) 马是怎样的。 马是怎样变化的。 马是怎样消失的。 ( 3)参考“马”的问法,一问一答。 ( 4)指导背诵。 ( 5)指名读,品评,重点理解“那狗 不见了”这句,写得好在哪。 ( 6)谈话:还可以想象成什么。 说话:这天空分明成了一个(动物园),问: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小结:色彩如此斑斓,形状变幻 莫测的火烧云,简直让人看得乐此不惫。 过渡:可惜,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四、学习第三段: 读后问:哪个词写出火烧云很快就下去了。 哪句写出看火烧云真实的感受。 导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觉得作者写这火烧云美吗。 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 板书:大自然的美 8 火烧云 上来了:霞光 颜 色:多 变化着:快 大自然的壮美 形 状:奇 20 下去了:恍恍惚惚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背诵 4 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 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 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 xx 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 你感受到美丽了吗。 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21 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 月色、都市夜景。 你准备怎样去写呢。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 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2 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 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 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 23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 《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 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 /”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 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 (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24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 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 —— 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 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BThis is my cousin. is my aunt’s cousin. 4. ( ) 当你想 向 别人介绍你的爸爸的爸爸时,你会说: is my dad B .This is my father C. This is my grandpa D. This is my grandma 5. ( ) 如果你向别人介绍你 爸爸是老师,你会说: a teacher B .My father
1在一个比例里,两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 ,另一个外项是 ( )。 1学校买来 a 个足球,每个 b元;又买来 9个篮球,每个 45元。 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 )元。 1 :1 21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比值是 ( )。 1一堆化肥共 6吨,按 1: 3: 4 分给甲、乙、丙三个村,甲村分得这堆化肥的) ( ) (,乙村分得 ( )吨。 1如果 y=x8 ,那么 x 和 y成 (
按照综合素质评定办法的内容与标准,我们首先在文化课进行了实施 ,对单元过关、章节测试的教学效果的评定,各位老师均能 按 办法 规定给予对应的评价档次, 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补习。 然后,再进行测试,直到合格为止,对每个学生测试的分数严格保密 、 严禁 公布,确保了每个少年儿童的自尊, 对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保护,使他们感觉到平等,人人都很优秀, 幸福的笑意经
要有:青龙水豆腐、满汉全席、青龙红烧肉、干锅鸭头等。 我们家 乡农村有哪些农产品。 我们的餐桌上的食品那些事本地产的。 再说说家乡的几种农作物各在什么季节播种。 什么季节收获。 (每个问题最少举出两例, 1 例 1 分,共8 分) 答: ( 1)农产品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土豆、小麦等。 ( 2)餐桌上的食品主要有:米饭、土豆丝、水豆腐、面条、包子、饺子等。 ( 3)玉米:春季播种
水的含糖率为 25%。 ( ) 三、选择题 5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315,那么紧接在这 5 个自然数后面的 5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 A、 360 B、 340 C、 360 D、无法求出 下面各数中,最小的是( )。 A、 1511 B、 97 C、 D、 % 小华双休日想帮妈妈做下面的事情:用洗衣机洗衣服要用 20分钟;扫地要用 6分钟;擦家具 要用 10 分钟;晾衣服要用 5 分钟
11- 2 15- 7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说得数,再写算式 书中第 16 页的第 3 题: 要求:每一个四人小组先在组里互相说出算式、得数,最后写出算式。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看图写算式 练习三第 2 题完全放给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分别说说解题时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分小 组,由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交流时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差一点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