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古典贸易理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小相似) 生产贸易模式: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 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局部均衡分析 ( 价格效应、收入效应 ) 图 3 贸易前后的各国大米市场 图 1 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总体均衡分析 (社会无差异曲线) 图 2 “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贸易影响和所得: ( 1)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 ( 2)相对价格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分工; ( 3)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扩展: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贸易 两种产品多个国家 ——(国际市场上大米的相对价格)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两国的相对工资水平) 总结 单要素模型脱离现实经济情况 没有解释国家间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原因 第 4讲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  赫克歇尔 — 俄林贸易模型  对该资源禀赋模型的实证检验  总结 赫克歇尔 ( Eli F. Heckscher,1879- 1952) 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在乌普萨拉( Uppsala University)大学学习历史和经济;毕业后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 他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引入新的方法论 ——定量研究方法。 1919 年, 《 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总体均衡分析方法; 1924年, 《 间歇性免费商品 》 提出不完全竞争理论,还探讨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问题。 经济史方面主要著作: 《 大陆系统:一个经济学的解释 》 、《 重商主义 》 、 《 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史 》 、 《 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他解释 》 、 《 经济史研究 》。 俄林 ( 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 出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 Klippan);在多个学校获得多个学位: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并在多个学校任教。 最著名的工作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化处理,并由此获得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24年, 《 国际贸易理论 》 ;1933年, 《 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 》 ; 1936年; 《 国际经济的复兴 》 ; 1941年, 《 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 》 赫克歇尔 — 俄林资源禀赋 贸易模型( H0模型) 基本假设 ( 1)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 资本。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