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废水治理工程培训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化”是指,无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会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 这是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表 58 看出日本工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表 58 是日本几个工业部门 19551975 年期间销售总额和职工人数两个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 显然,不同行业增长速度不同,纺织业对于服务、服饰业,木材业对于家具、木器业,钢铁和有色冶金工业对于各种机械工业,前者是原材料工业,后者是组装加工工业,组装加工工业 增长速度是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的 25 倍不等,显然,日本工业结构已高加工度化了。 表 59 是日本 19651982 年期间加工和原材料工业的附加价值额、就业人数和有形固定资产投资额三个指标的变动状况,反映了其工业结构由原料型向加工型的转变。 表中加工型产业附加价值从 1965 年的 30%上升到 1983 年的 37%的份额,而原材料型产业所占份额由 %下降到 %;就业人员数,加工型产业由 %上升到 %,而原料型产业所占份额由 %下降到 %;有形固定资产投资额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变化趋势。 日本 加工和原材料工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这表明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表 58 日本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出厂销售总额( 10 亿日元) 职工人数(千人) 1955 年 1975 年 1975/1955 1955 年 1975 年 1975/1955 纺织 服装、服饰 1096 85 6457 2180 1061 144 996 531 木材 家具、木器 274 65 3618 1974 383 145 465 315 钢铁 有色冶金 普通机械 电器机械 运输工具 精密仪器 金属制品 650 280312 251 371 56 219 11306 3909 10611 10821 14881 1729 6573 276 99 383 233 322 79 358 506 209 1103 1214 945 239 855 资料来源:日本通产省编《工业统计表产 业篇》, 1955 年版和 1975 年版。 转引于筱原三代平《经济学入门》下册,第 28 页。 表 59:日本由原材料型产业到加工型产业的转变 单位: 1000 亿日元, 1000 人, % 项目 年份 合计 加工型 原材型 其它 附加价值额 1965 ( ) ( ) ( ) 1975 ( ) ( ) ( ) 1980 ( ) ( ) ( ) 1982 ( ) ( ) ( ) 就业人员数 1965 ( ) ( ) ( ) 1975 ( ) ( ) ( ) 1980 ( ) ( ) ( ) 1982 ( ) ( ) ( ) 有形固定 资产投资额 1965 ( ) ( ) ( ) 1975 ( ) ( ) ( ) 1980 ( ) ( ) ( ) 1982 ( ) ( ) ( ) 资料来源:吴家骏、汪海波编:《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4 14 页。 工业结构高度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 高加工度化就是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也就是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 工业化初期,工业生产要素结构中劳动力处于最突出的地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 当时,轻工业在 工业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纺织、食品、造纸和皮革等轻工业部门工艺技术并不复杂,而是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简单劳动和操作。 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的地位将不断上升,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煤炭等原材料部门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部门,不对生产设备进行巨额投资是无法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 因此,此工业化阶段,资金处于最突出的地位,是一种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 之后,随着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加工组装业将逐步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各种机械工业占据中心地位,而机械工业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否则就 不会有高加工度化。 因此,在此阶段,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中技术处于最突出的地位,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 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工业结构的中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向组装工业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中心也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要顺利完成工业化的过程,需要从第一次产业中释放劳动力进入轻工业部门,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支持重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开发和获得先进技术,促使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高加工度化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内涵随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化。 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后工业化社会里,技术密集型产 业是指具有简单技术的机械工业,而现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用激光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等高新科技武装的产业部门,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工业化过程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和技术密集化阶段。 其实,工业化的第四阶段 —— 信息化阶段,即将来临,美国、日本等发达区域已开始进入此阶段。 区域产业链条 现代化的迂回生产方式使区域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许多产业链条,众多承担分工任务的细小产业都是这些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生产环节 — 产业链节。 这些产业链节在区域产业链条上的作用十分巨大,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按照它们与主导产业的前后关联性,可以把主导产业与区域产业链条上各产业的关联作用分为三大类: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 前向联系,也就是罗斯托的“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能源的诱导作用,以便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前向联系是指对投资部门产品的需求,其压力主要来自现有生产者扩大产品市场并使产品市场多样化的努力。 前向联系能为下一个主导部门的产生筑建台阶。 罗斯托以 18 世纪棉纺织业的扩张说明了这个问题。 纺织业扩展 刺激了棉纺制造业摆脱对水的依赖,这诱导了蒸气机的发明。 在此基础上,棉纺织业的扩展又直接刺激了寻求新的运输途径的努力,以便便宜地在港口和工厂之间运输棉纺织品原材料和最终产品。 铁路的修建替代了传统的运输方式,但铁轨的迅速老化,对解决廉价钢铁问题产生了刺激。 主导部门不仅在技术上,在原材料上,而且在新的制度组织形式上都具有前向联系效应。 如铁路的修建刺激了从更大规模小额储蓄者那里动员长期资本的方式,引起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如股份制公司和有组织的证券交易的初步尝试,为下一个主导部门的出现准备了制度条件。 后向联系 ,也就是罗斯托的“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原料要求和机器生产所产生的对新投入的需求,这是具有新质分工(如新技术)的主导部门之外在传统部门引入新质分工的过程。 如近代棉纺织机械和水力动力,并在广泛的领域促进和改进了冶炼技术,机器的发明与改进使分工水平不断演进。 对原材料投入的需求,导致了集约化生产,以集约化地使用土地并对农业实施改造。 近代棉纺织业中的职位分工和工序需要新型工人、领班和经理,这与家 15 庭手工业或分料到户制中的分工几乎是完全异质性的,当它发生后向联系时,特别是采用资本更密集的纺织机械时 ,更增强了扩散力。 后向联系在欠发达区域工业化过程中特别重要,产品的国产化过程遵循着如下程序,新质分工首先是通过进口最终产品植入人们的观念之中,接着在国内建立生产最终产品的新生工业,但要进口机器设备,而且还需要进口很多原材料、中间投入等。 所谓后向,指国产化过程中新增投资的刺激从最终产品向后,到半成品或原材料的过程,从这种过程再到制造最终产品的机器设备,被称为进口替代。 旁侧联系是指主导部门对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行业以及各种制度安排方面的诱导。 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以及城市化过程。 因此,可以说工业化过程以城市化为象征,城市化是区域分工演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总之,在区域产业链条上,各个产业链节都是依据各自的特性和功能分别与主导产业结成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 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区域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演化,其演化循着一定的路径形成了上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之所以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规律性演变,其原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社会需求结构和人们消费结构都是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的,而 产业结构又会随着这两者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来加以说明。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 体现出人们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 GD / ( ) 式中, 代表某一产业的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 D 为某一产业的产品需 求增长率; G 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如果把收入弹性与实际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则发现生产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够占有更大的份额。 当人均收入水平很低时,维持生命是第一需要,所以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解决吃饭问题,此时,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的收入弹性,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先兴起的是农业。 这是人们在历史上所处的生理性需求占统治地位的第一个阶段。 随后,消费结构中用于饮食的部分随收入水平上升而下降,食品的收入弹性也下降,其它消费品收入弹性相对上升, 于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向穿、耐用方面转移。 这种消费需求的转移必然导致消费结构相应的变化,此时,需求促使社会发展消费品工业,所以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开始兴起。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于是人们的消费结构进入追求便利和机能的第二阶段,人们需要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从而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迅速上升,而轻工业品收入弹性下降。 同时,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也为资本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性,为资本型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两者都促使工业结构走向重工业化道路。 其后的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发展,也必然促使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随着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到来,人们消费结构进入追求时尚与个性的第三阶段。 最后,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非物质需求在社会需求结构中比重逐步增大,而制造业产品的收入弹性不断降低。 在这种需求结构拉动下,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 下面我们定义相对劳动生产率: LYp / ( ) 16 上式中, p 是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Y 是某种产品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 L 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由式( )可以看出,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率就是该产品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 可以用它来说明产业或产品之间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差异。 通常,各种产业或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都上升,但各产业或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却不同,从而造成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的不均等。 这 种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导致劳动生产率上升率不均衡的因素很多,而最突出的因素则是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同。 某种产业如果不是处于垄断的市场结构中,但它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那么该产。家电废水治理工程培训资料(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及时、准确、有策略的开展时常调研,确保价位优势及合理利润并制定针对竞争随手灵 活、阶段性的对策。 掌控门店及配送中心库存情况,执行安全库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率,加快资金周转。 对样机进行专项管理,加快样机周转。 组织业务培训,员工的业务知识和销售技巧,制定技术规范、开展技术支援,提高全店人员整体水平。 监督对员工下达促销商品的了解及主推情况。 保证上级公司制定的命令
要求时,提供本产品之完整「材料成份表」 及 /或「物质安全数据表 (MSDS)」。 5. 填写内容:产品名称、料号、制造商、生产工厂名称及地址。 产品名称: 料号( P/ N): 制造商: 生产工厂名称: 生产工厂地址: 6. 本说明书若有未尽事宜者,得另行文说明之。 环境管理物质之不使用 证明 书 供货商名称: 日期:
具赶赴事故现场,根据事故情况进行处置: 1)水系统出现故障时: 二级阀门后端出水管断裂时,先立即关闭分路节门,然后进行抽排水并对断裂部位进行 抢修。 2)供电系统出现故障时: a. 当配电、照明等电气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抢修人员要迅速对事故设备及其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分析设备事故原因,作出判断,确定抢修办法 . b. 抢修人员应在断电操作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并在断电开关处设置警示牌,现场断电后
企业战略及家电方面五年以上相关经验; 出色的分析技能; 丰富的投资专业知识及经验; 独立组织新项目及领导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战略性思考能力 . 岗位资格要求 硕士以上学历; 五年以上相关经验。 XX集团战略规划及投资发展中心 总经理岗位手册 岗位编号: KKJT03001 岗位 目的 岗位 职责 组织制订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业务计划 /资金预算、XX品牌发展计划、新兴业务发展计划及其预算; 支
样本的选择、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衡量变量、研究方法等存在差异,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 而且,现有实证研究在比较社会责任企业与非社会责任企业的绩效高低时,并未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变量的影响,因此分析的结果容易受到两组样本公司特征差异性的扭曲,面临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其研究结论也有待推敲。 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探讨社会责任行为是否可以改善财务绩效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 更深入了解社会责任的本质
大小因材料构成而异,最大甚至可达 5K/℃,因此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应用式( )时,将会与实测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 本系统中使用的 NTC 热敏电阻的参数为: 25℃时的阻值为 22K, B值为 4200,代入式( 24)可以求得 RT为 时的温度为 75℃。 当温度小于 7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大于 ,此时负端输入电压低于正端输入电压,输出为高电平,当温度高于 75℃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