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 十一、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 最高管理者对体系有效性和适应性的从综合评价 • 每年至少评审一次 , 特殊情况可增加 • 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 ( 集中式 、 专题式 ) • 对质量体系不断改进 、 完善 , 提高检测 /校准服务质量 评审程序 • 计划 • 输入 (十项因素 ) • 输出 • 记录 • 报告(改进措施) 管理评审 .ppt 二、技术要求部分 技术要求部分 一、人员 二、设施和环境条件 三、检测和校准方法 四、设备和标准物质 五、量值溯源 六、抽样和样品处置 七、结果质量控制 八、结果报告 一、人员 1 人员分类 • 管理人员 • 技术人员 • 支持服务等人员 2 相适应 • 人员数量 • 人员素质 3 非正式人员的能力 、 监督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 /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 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一、人员 持证上岗人员 • 抽样 • 检测和 /或校准 • 签发检测 /校准报告 • 操作设备 ( 特殊设备 ) 资格确认 • 教育 、 培训 ( 岗前 ) • 经验 、 技能 ( 实际操作 ) 特殊产品:如压力容器、高压电器等 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对所有从事抽样 、 检验和 /或校准 、 签发检验 /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 , 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 、 培训 、经验和 /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 /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 , 其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 、 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一、人员 培训需求 ( 承担的任务相适应 ) • 建立培训程序 、 安排培训计划 • 确定培训内容 • 确认培训有效(监督、验证、比对、操作等) 所有人员都应进行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培训中人员的督 业绩档案 • 目的:发挥人员作用,使用人员的特长 • 内容: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 • 应保存在实验室内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 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 1. 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 1. 5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一、人员 要求 • 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技术职称 • 依法设施和依法授权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还要求从业三年 考核 • 教育、经历、资历、能力 • 专业知识及结果判断 • 准则及体系文件的熟悉程度 、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三年以上。 二、设施和环 境条件 设施:指场地 、 能源 、 照明 、 采暖 、 通风等 环境条件 • 内部环境条件:温度 、 湿度 、 洁净度等 • 外部环境条件:振动 、 噪声 、 海拔 、 雷电 、 电源电压 、放射性等; • 检测 /校准对公共安全 、 环境条件的影响:废气 、 废水 • 检测 /校准对人身安全的影响:辐射 、 高压电源 • 实验室自身安全:防火 前两项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后三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 、 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二、设施和环 境条件 监测 、 控制 • 具备其能力 、 保持这种能力 •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控制并有记录(一般记录三次) 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 确认危及安全的因素 • 确定安全规定 • 应急处理措施 ( 预案 ) •、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有影响时 , 试验适应监测 、 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在非固定场所件事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确保化学危险品 、 毒品 、 有害生物 、 电力辐射 、高温 、 高电压 、 撞击 、 以及水 、 气 、 火 、 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 , 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二、设施和环 境条件 环境保护程序 • 确认影响因素 • 具备相应能力 ( 设施 、 设备 ) • 确认 处置效果 ( 记录 ) • 应急预案 不利影响 ( 工作质量 , 安全 ) • 确认影响 • 有效隔离措施 进行标识:正确、显著 • 确保质量、安全、机密的情况下开放 •、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 , 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 确保健 /校准产生的废气 、 废液 、粉尘 、 噪声 、 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 , 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三、检测和 校准方法 合适的检测 /校准方法和程序 • 检测 /校准过程能保持一致 ( 不同人员 、 不同时间 ) • 被测参数要求的允差 • 测量不确定能满足要求 • 满足客户要求 选用标准 • 优先选择国家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 • 非标准方法 ( 委托性或试验性检测 ) 作业指导书 • 描述具体过程 、 技术细节的可操作性文件 • 指导书包括 (方法操作细则 、 仪器操作规程 、 样品制备指导 、 不确定度评估等 ) • 是否制定应视情况而定 , 不能一概而定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 , 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 /或校准活动。 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 、 行业标准 、 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 /或校准结果 ,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作业指导书。 三、检测和 校准方法 新方法确认 • 检测 /校准项目标准 • 记录 、 报告表格 • 人员培训 • 仪器 、 设备 、 技术资料等 方法变更 • 标准代号变更 ( 上报变更 ) • 技术指标、参数变更(申请扩项评审) 确认现行有效,便于使用 •、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 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 , 应重新进行确认。 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 与试验工作有关的标准 、 手册 、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三、检测和 校准方法 特定委托方 ( 委托检测 ) • 涉外检测 • 司法鉴定 • 仲裁检验 实验室 • 能力能够覆盖国际标准 ( 技术专家确认 ) • 取得临时授权 采用方式 • 等同采用:照搬不改动 • 等效采用:原则采用,作了技术处理 、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三、检测和 校准方法 确认:专家或进行评审 ( 非评审组 ) 确认的方法 • 方法的可操作性 • 参考标准或标物进行校准 • 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比较 • 实验室间比对 • 不确定度评定 确认内容:不确定度 、 检出限 、 重复性限 /复现性限 、 方法的选择性 、 线性等 委托检验 , 征得客户同意 、实验室自行制定的非标准方法,经确认后,可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