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初探(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果在 A和 B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肯定是 A获胜;如果在B与 C之间选择,则肯定是 B获胜;如果在 C与 A之间选择,则肯定是 C获胜。 也就是说投票陷于循环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投票悖论只在备选方案超过两个时才会出现,在只有一个或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可以获得一个均衡的结果,或者说此时多数票规则是一个最优规则。 要注意的是一旦投票人数较多或备选方案超过 3个,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就会增大。 当 3个人对 3个备选方案进行表决时,出现投票循环的概率为 %;当 27个人对 3个备选方案进行表决时,出现投票循环的概率为 %;当 3个投票人对 17个备选方案进行表决时,出现投票循环的概率为%;当 19个投票人对 17个备选方案进行投票时,出现投票循环的概率为 %。 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这里的关键是确立表决程序。 早在 1785年,多孔塞就提出,解决投票循环的方法之一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在每一对方案中选择出多数票支持的方案,最终获胜的那个方案被称为“多孔塞获胜者”。 还有一种打破循环的程序叫“淘汰程序”,这种程序安排是:如果在若干个方案中进行选择,在每一轮两两比较中都淘汰掉得票最少的方案,获胜的方案再同剩下的方案进行角逐,最后剩下的就是获胜者。 这也说明在 多数票规则下,操纵投票程序就可以控制表决结果。 政府失灵 (1)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竞争机制。 (2)政府机构缺少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缺乏监督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 沃尔夫指出 ,所谓内在效应也就是公共组织机构或非市场机构自身的目标 ,是公共组织机构用以评价全体成员、决定工资、提升和津贴、比较次一级组织以协助分配预算、办公室、停车管理的标准 ,是指导、规制和评估机构运行和机构人员行为的准则。 租金是指某种资源由于产权垄断或经营垄断而产生的超额收入。 寻租是指由于政府的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可使经济中产生巨额租金 ,经济人通过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从政府官员处获得某种垄断特权或者是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直接凭借其垄断特权而取得的非生产性利润活动。 必须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防。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初探(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价值的商品。 如果你承诺你讲交付金币,那么实际上信贷产生了,而信贷并没有同等的内在价值。 贷方愿意提供信贷是期望将获取更多的货币,相比借出的货币,最后收回的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他们放弃现在的消费用信贷来交换未来更多的消费。 信贷产生后,贷方接着可能会问:谁控制货币体系呢。 我怎么知道更多的货币不会发行出来,保障未来我能够买到比现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在不同的时期,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k为现金比率; t为定期存款比率。 trkerm t 1 结合上面实例, A银行得到现金存款 1000元,甲客户现金提取 100元(现金比率 k=100/1000=10%),另外的 900元活期存款中,有 300元转化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比率t=300/600=50%),假定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rt为 5%,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 r为 10%。 则存款乘数为
率是稳健的, 定向增发新股 方式是影响 定向增发新股 折扣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折扣率实现了在 定向增发新股 中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 此外, 我国 上市公司 定向增发新股 的发行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对 发行折价 有正面的影响,发行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则折扣率越高,说明发行规模越大 ,增发的融资难度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越高,因此,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增发,上市公司有可能在
设一个世界贸易的多边体系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 193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 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 根据该法案,国会授权行政当局削减关税,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关税指定权授予政府,创造了国会与行政当局制订贸易政策的新框架。 该法案也是美国第一次确立以互惠和非歧视原则作为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础,把互惠原则通过双方贸易谈判扩展到所有贸易方,
些功能一般占税收总额的 70%80%。 而政府成本相对较少。 中国正相反,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税收总额的25%, 大量税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 中国政府开支 44%用于养活公务员,日本仅为 %, 美国则是 15%。 22 我国现行税收体系涉及企业的主要有 17种税,可分为四大类:流转税、收益税、资源占用税、财产税和其他税 (或称行为税 )。 流转税类
13 奥巴马:美国人需参加至少一年培训避免失业 美国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总统奥巴马要求每个美国人承诺参加至少一年的培训, “ 无论通过社区大学、四年制大学、职业教育还是见习方式 ”。 虽然美国有扶持职业教育的 《 帕金斯法案 》 ,但是很多美国民众反对让在校学生过早进入就业市场的做法。 在他们看来,这种预先决定学生命运的行为是对机会公平信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