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3468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25322 存贷差额 450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年第 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网站 () ( 三 ) 强劲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挤占消费 如果强劲的投资需求是在挤占消费的前提下形成的 , 那么首先需要通过信用扩张来使消费者购买力削弱 , 导致本应用于消费的资源被生产者所利用。 但截至 2020年 11月底 , 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仅为 % ,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 扣除价格因素之后 , 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增长了 9%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 ,即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削弱 , 这样就不存在通过挤占消费来支撑投资需求的机制。  从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奥地利学派解释宏观经济过热的主要问题: 难以解释中国存在的资源瓶颈问题。 难以解释外生因素导致的借贷资本供给增加 难以提供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推荐阅读 ( 参考文献 ) : 1. 布赖恩等: 《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 》 , 商务印书馆 , 1998 2. 哈耶克 ( 1974) : “ 知识的僣妄 ” , 《 哈耶克论文集 》 , P38139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20年 3. 哈耶克 ( 1988) : 《 致命的自负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20年 4. Garrison, R., Time and Money. London and New Yark ,Routledge., 2020 5. Hayek, , Price and P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Sons.,1931. 6. Kirzner, L(1997):”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 Journal Economic Literature,35.,P6085 7. Boettke,P(2020):“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19502020”,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Economic Thought, Oxford,Blackwell,2020 8. 杨天宇 . 宏观经济过热的形成机理和判别标准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20年第 4期 11. 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 内 容 摘 要 理论准备 理论框架 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理论准备  在新古典的理论框架中 , 经济变量的自发作用能够自动地产生趋向均衡点的力量 , 因此均衡点代表了 “ 稳定 ” 均衡;而在马克思那里 , 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产生的却是偏离均衡点的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 “ 在这种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 , 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 [1]。 也就是说 , 马克思体系中的均衡点并不具有稳定均衡的含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4卷 , 人民出版社 , 1975年 , 第 558页。 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均衡条件: Ⅰ (v+ Δv+ m/x)= Ⅱ (c+ Δc) Ⅰ (c+ v+ m) = Ⅰ c + Ⅱ c+ Ⅰ Δc + Ⅱ Δc Ⅱ (c+ v+ m) = Ⅰ (v+ m/x)+ Ⅱ (v+ m/x) + Ⅰ Δv+ Ⅱ Δv 二 、理论框架  推论一:社会再生产均衡条件的破坏意味着比例失调。 第一 , 比例失调是经常性的 , 即均衡状态不是稳定均衡 , 而是经常容易遭到破坏的; 第二 , 从比例失调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 , 需要 “ 强制性 ” 地进行平衡 ,这说明实现均衡的过程可能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马克思指出: “ 各个领域中使用资本的比例固然通过一个经常的过程达到平衡 , 但是这个过程的经常性本身 , 正是以它必须经常地 、 往往是强制地进行平衡的那种经常的比例失调为前提 ” [1]。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6卷第 2册 , 人民出版社 , 1975年 , 第562页。  推论二: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之间有因果关系。 马克思曾经用棉布生产为例指出 , 某些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过剩 ,会通过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 导致普遍性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写道: “ 棉布再生产的这种停滞还影响一批别的生产者:纺纱者 、 棉花种植业者 、 纱绽和织机的生产者 、 铁的煤的生产者等等。 所有这些人的再生产都要遭到破坏 , 因为棉布的再生产是他们进行再生产的条件 ” [1]。 因此 , 棉布之类的消费品过剩将导致所有上游产业的生产过剩。 而上游产业的生产过剩 , 意味着生产资料过剩 ,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投资需求不足。 可见 , 生产过剩的传递是通过社会再生产链条进行的 , 其顺序是消费资料 →生产资料。 所以 , 我们可以说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6卷第 2册 , 第 597页。  推论三:信用关系创造的虚假需求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掩盖再生产条件遭到破坏的信息。 信用关系造成的信息不完全。 所有的厂商和销售商都可以通过信用增加自己的支付手段和购买力 , 从而在上下游产业的厂商之间 、 厂商与销售商之间 “ 创造 ” 出大量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假需求。 如果厂商依据包含 “ 信用创造的需求 ” 的虚假市场信号进行扩大再生产 ,则供给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长 , 形成事实上的生产过剩 , 再生产的均衡条件将遭到破坏。 马克思对此曾指出: “ 信用的最大限度 , 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利用 , 也就是等于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 ” [1]。 由于错误市场信号的引导 ,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会把生产规模维持在供过于求水平。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卷 , 第 546页。 商业投机造成的信息不完全。 由于繁荣时期需求旺盛 , 商品价格有所上升 , 因此投机性交易和对商品的囤积将会因为对未来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而出现。 投机性的囤积通过减少商品供给加剧了价格上升 , 因此它可以在生产实际上已经过剩的情况下 ,继续刺激生产的增长。 这种商业投机也是在信用的支持下进行的。 马克思指出: “ 提高价格的最直接的手段 ,就是暂时从市场上撤走一部分供给 , 所以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就会增加。 为了支付买进的商品而不卖出商品 , 就要通过商业的 ‘ 票据业务 ’ 获得货币 ” [1]。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5卷 , 第 583页。  信用的膨胀 收缩过程: 上述情况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尽管在信用支持下 , 一定时期内这些过剩商品资本的周转可以保持顺畅 , 但一旦信用出现收缩 , 则由信用票据支撑的虚假需求就会消失 , 从而使厂商大量 “ 以需定产 ”的商品供给成为过剩商品。 马克思指出: “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 , 只要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