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厌氧污水处理基本知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态城市规 模体系。 但分工水平足够高,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足够高,则有时最顶层的城市规模要小于下一层的城市规模,或最顶层的城市就不存在了,这意味着此时的城市体系为多中心城市体系。 分工水平足够高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此时整个经济系统已经历了聚集的极化过程,进入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表现为高水平的多中心城市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经济系统进入极化不平衡状态,整个经济系统处在聚集的极化阶段,表现为单中心城市体系,这种单中心城市体系是常态;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时,整个经济系统没有进入聚集的极化阶段,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表现为规 模较小且相互独立的集市散布在区域空间上。 这种多中心体系、单中心体系以及集市的散布体系所反映的就是不同的空间经济组织。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 经济活动聚集在城市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因而城市内各种交易活动的交易效率比在农村分散居住时的交易效率高得多。 分工的演进主要取决于交易效率,交易效率越高,分工水平也就越高,而分工水平越高,则生产的产品种类也就越多。 由于城市内的交易效率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时的交易效率,城市内的分工水平也高于农村分散居住情况下的分工水平,因此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生产力和商业化等方面就会出现 差距,城市里的专业化水平总比农村增加得快。 可以看出,经济从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发展时,就会出现用生产力水平和商业化收入水平来表示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 在这种二元结构中,农村居民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生产率水平也较低,因而商业化水平和从市场中得到的收入水平也低,出现了城乡差异。 如果能够把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则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逐渐收敛,从市场中的得到的收入、商业化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都将趋于收敛。 如果无法13 提高城乡之间的交易效率,则这种二元性继续存在,将会出现 类似于目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信用市场的分割以及商品市场的分割等诸多市场的分割现象。 提高城乡交易效率,核心是如何加强城乡联系的问题,而要加强城乡联系,一是要建立统一的大市场,这种统一的大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产业链等诸多城乡分割的市场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研究“三农”问题时常提出的城乡统筹问题。 而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的前提是制度创新,如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乡村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农业合作社等机构的建立等。 二是要建立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 因为以小城镇 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循环与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不同,大城市的经济循环主要由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出口贸易、商品批发、邮政通讯等产业活动所组成,称为高级循环;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循环则由非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零售水平上提供服务的非现代服务业、非现代化的小规模贸易活动所组成,称为下级循环。 大城市由于人口多需求量大,所以对下级循环的需求也很大,但在大城市的下级循环产业活动的重要性不如在中小城镇那样显得重要,在中小城镇,下级循环的重要性很大,所占比重也很大。 在空间关系上,下级循环在城市及其毗邻地区寻找伙伴 ,而高级循环在城市与所在地区之外去寻找合作伙伴。 高级循环的影响范围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因为在城市等级结构中是以垂直联系为特征,也就是商品往往顺着大城市、中等城市到小城镇的方向进行单向的流动,任何经济聚集体都是依赖更高一级的城市来为它们提供自身不能生产的商品。 下级循环的影响范围在空间上是连续的,因为中小城镇与其周围乡村地区的联系是横向的联系,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都是在这些小城镇得以出售并购买城市生产的产品。 这样,这些中小城镇承担了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任务,也成了城乡联系的节点。 农村的下级循环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方式与乡村 经济具有更紧密的联系,而且这些中小城镇又是大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发生经济联系的连接点,因此下级循环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城镇以及乡村集镇在城乡联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没有这些中小城镇,则大城市产业与乡村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生产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将出现各种要素市场分割现象,进而无法形成大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 这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建立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的原因。 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 随着分工的演进,经济系统中的生产部门和产品种类众多,参加生产和交易活动 的人数激增,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防止各种欺诈行为,社会需要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各种规范,也就是不同的生产模式和交易模式都要有其行内的游戏规则或游戏制度。 如果建立了这种生产和交易规则,则必须有监督是否遵循这种规则的监管机构,这种职能主要由政府以及相关机构来担当。 如果政府监管的空间范围很大,则需要大量的交通成本和信息成本,因而监管效率很低。 因此,这种监管功能不可能分散在各地,也不可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常采取的做法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设立一个派出机构,由这些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行使该空间范围内的监管功能 ,而这种派出机构就是地方政府。 但如果监管范围不确定,则相邻的两个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较量或相互推诿监管责任的情况,因此必须把两者的监管范围确定下来,这就是不同等级的行政区边界,这也是众多区域都显现出不同形式的“块状”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些监管机构一旦出现,他们并不一定消极地监督规则的实施情况,将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经济活动,这些包括完善各种游戏规则以便提高原有经济组织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原有经济组织的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可以进行不同经济组织有效率与否的试验,如模仿先进经验、 制订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主导产业、制定各种产业政策和相关政策等。 自组织能力的形成 当我们研究经济现象时都无法回避生产与交易的问题。 “如果一种经济组织模式把个人的劳动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则称它包含分工”。 “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种数是分工水平的两个方面” 3,分工水平越高,则个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产品的种类也就越多。 但此时如果在市场上,中间产品贸易比用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力的交易支付更多的交易费用,则产生与买卖劳动相关的企业制度,随之出现了企业以及企业集团。 在企业内部,又根据零部件生产与最终产品组装程序进行生 产工序上的分工,使生产者的操作越来越趋向简单和重复,这为采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劳动创造了条件,并促使使用高效率的自动流水线进行大批量生产的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出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企业最突出的特征为层级组 3 杨小凯、黄有光著,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28 页。 14 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中间产品生产程序的增多,将出现许多中间管理部门,从降低内部交易费用角度来考虑,把一些生产和管理环节转包出去,可以节省很大的成本,而这些转包出去的部门逐渐发展成为许多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使得经济系统的生产方式越来越迂回。 与此同时,如果专业化经济效率很高且人们转换工种时需要支付 很高的转换成本(如学习成本、培训成本、放弃原有知识的机会成本等),则劳动力不能频繁转换自己的工种,因而必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景气循环,这种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景气循环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帕累托意义上优于没有景气循环和失业的自给自足和部分分工” 4。 景气循环指的是经济周期,正因为这种经济发展周期的存在,某一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不是线性过程而是非线性过程,即某一经济系统的经济活动沿着原有技术路径(指投入产出比)所规定的轨迹运行到一定时期以后,将进入技术路径的转换期,此时经济增长速度变慢或降下来,然后又沿着新的技术路径所规定的轨迹运行。 正因为上述景气循环的存在,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都具有转换期,显现出阶段性特征。 这种转换期就是区域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就是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上述的企业组织的进一步完善、企业集团的出现、生产部门的增多、技术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等过程就是生产的自组织能力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可以看出,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的区域,它必然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制度以及进入和退出机制,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而这些构成了较强的 生产的自组织能力。 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是分不开的。 生产过程越来越迂回,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则必然扩大不同部门间的交易范围、环节和交易量。 如果扩大了的交易量都通过中心市场来完成,则会支付更多的交易成本,因此既不会把所有的交易都集中在中心市场进行,也不会全部分散在各地进行,而根据交易层次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市场中进行,进而出现了交易的分层结构。 同时,交易环节的增多必然要求出现专门从事交易活动的机构和人,这样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活动的商人以及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业。 当许多交易活动不能同时完成时,提高交易效率的最有效的 方法就是要有便利交易的某种物品,这就是货币以及信贷系统,随之出现了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衍生产品。 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商人以及商业和进出口贸易业的出现、货币和各种金融机构和信贷系统的出现、各种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就是交易的自组织能力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可以看出,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的区域,它必须具有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较为完善的各种专业市场、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各种现代服务业,这些构成了较强的交易的自组织能力。 而生产的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在上面,我们利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区域这 一经济组织形成演化过程。 最后要指出的是,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的发生、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自组织能力的形成过程,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安排的结果。 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同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划分或安排的结果。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作用、城乡联系、政府监管和引导作用、区域的自组织功能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络(包括生产网络和交易网络),因而区域这一组织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是网络的拓扑性质,这在地区投入产出表中表现为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中 的行和列的增加、非零元素的增加以及系数的分散化趋势。 正因为这种自组织能力的拓扑性质,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进入或退出都遵循乘数律,因此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我们常以投入产出表中的系数矩阵来表示这种性质,或在简化的区域研究中常以区域乘数来表示这种性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特征 — 块状经济 在第一节,我们重点讨论了区域的本质,即区域是经济组织,也是具有空间维度的经济组织。 在本节,我们重点讨论区域经济的特征。 一、块状经济的形成 在第一节的讨论中,我们指出区域是一种经济组织,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组织, 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而这种空间范围是节省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所必备的,正因为这种空间范围的存在,不管是世界还是一国内不同地区都显现为“块状”。 不同国家之间的这种块状特征是很明显的,从空间维度上考虑,在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 4 杨小凯、黄有光著,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418 页。 15 济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经济变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都是不连续的,如人均 GDP,在欧盟内部也是如此。 在一国内部,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不仅在欠发达国家内部,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间断现象,如意大利的“ 南贫北富”地域特征仍很突出。 在我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如京津冀地区,京津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 GDP 也较高,然而离北京很近的张家口市大部分地区仍然相当贫困,与京津两市的收入差距相当悬殊。 因此,块状经济深层次的含义是,经济变量在空间维度上不连续,表现为经济变量在不同块状之间间断和突变。 平时我们所说的区域分异就是指这种经济变量的不连续现象。 与此相反,对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经济变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是连续的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不连续现象。 可能有人指出,这种空间上的不连续过程与国界或在 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有关,即与人为的行政区划分有关。 我们度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常用的指标是人均 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这种人均 GDP 是某一区域 GDP 的总量除以人口总量。 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种指标反映的是平均水平而不是空间上的真实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行政区边界,把所有居住在某一国家内的居民按其居住地为空间坐标排成一队,则居民个人的实际 GDP 或实际收入水平曲线将是连续的曲线。 没错,但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 GDP 曲线上存在实际 GDP 的峰值区间。 如果我们假设不同区域生产技术相同(即投入产出比相同)、人们 的偏好相同,则与实际 GDP 峰值区间相对应的空间范围内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总量比实际 GDP 低值区间所使用的要素总量多。 这样,我们提出第二个提问,即为什么出现这种生产要素聚集度的差异,也就是为什么出现经济活动密度和强度的空间差异。 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回答这些提问。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地理学常以土地、矿藏、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均匀分布来解释许多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如上海成为港口城市是因为它有通往内地的天然水道、我国山西省的燃料动力工业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东北平原的黑土带 使得东北平原地带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产区之一等等,这种经济活动区位的简单解释至今在地理学著作中经常看到。 然而,不考虑这些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安全厌氧污水处理基本知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 1) 监督检查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与煤矿企业贯彻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 、 政策和法律 、 法规 、 规章 、 规程的情况; ( 2) 参加有关安全会议 , 查阅有关资料 , 随时进入煤矿企业作业场所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察; ( 3) 参与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 ( 4) 监督检查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施工的情况; ( 5) 检查煤矿企业管理人员 、
,再采取急救措施。 (5)切断电源、可燃气体 (液体 )的输送,防止事态扩大。 (6)安全总监为紧急事故联络员,负责紧急事务的联络工作。 (7)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安全总监应填写记录,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措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目的是帮助施工人员学习防火、灭火、避难、危险品转移等各种安全疏散知识和应 对方法,提高施工人员对火灾
安全管理协议书 ...........................................................................................................................................98 安全纪律牌 ...........................................
16 如何在实际中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呢。 2 • 有效的对策到位 (对策必须有效 ) 对发生过的安全事例: 四不放过原则 : (不得复工 ) (不得复工 ),同时制定后要对效果确认 (不得复工 ) 对策完善及使其作业标准化 (手册 ) 7S管理 这里举二个例子有关对策的 : 插座与插头用颜色区分管理 . 有一台铣床机 ,为了防止手碰到高速运转的刀片 ,用了双重保险
6 2799368 33 郑永茂 总医院创伤骨科(下肢) 主任 13837558525 2799373 34 朱明生 总医院骨科主任 13949465366 2799399 35 银公敬 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13703759121 2799395 36 赵良柱 总医院普外二区主任 13703753197 2799390 37 张功宝 总医院烧伤科 副 主任 13937589878 2799386
全场性服务的施工设施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工期及经济效果,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优先周密安排。 内容包括现场水、电、通讯线路布置和道路平整,以及各项生产性和生活性施工设施及堆场规划,详见 “施工平面布置图”。 物 资部署 材料采购 建立管理体系及检测体系,专项管理材料采购工作。 根据工程总进度编制所需材料计划,分轻重缓急,保质保量供应。 主要材料投入部署 浙浙浙 江江江 省省省 二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