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城市:充分就业; 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 晚期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 ( 2)对 迁移动机 的解释不同: 早期 : ——城乡 实际 收入差别 晚期 : —— 城乡 预期 收入差别 ———— 【 Q:】 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别。 【 A :】 参见 ( 3) ( 3)对 就业概率 的估计不同: 早期 —— 就业概率= 1( 或 100%) 晚期 —— 就业概率 1 ( 或 100%) 即 ——— 早期模型 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后,能立即在现代 (制造业等)部门找到工作; 晚期模型 指出:在 LDCs城市失业相当严重情况下, 农民进城不可能立即就业。 后者正是试图解释, ————在大量城市失业情况下,农村人口为何还大量涌入城市。  人口流动模型: ( 1)人口流动规模( M),是城乡 预期收入 差别( d)的 函数, 即 M = f( d), ( f ’ 0) (其中: M —— 人口迁移数量; d ——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别; f ’ o —— 人口迁移数量 是 城乡 预期收入 差别的 增函数 ) ( 2) 预期 的城乡收入差别 ( d), 取决于 就业概率( π ) 和 实际城乡收入差别 ( w r), 即 d = w π - r ( —— 假定 w r 不变, π 越大,则 d 越大; 假定 π不变 , w r 越大, d 越大 . ) 【 Q:】 我国当前( 2020)情况如何。 【 A:】 如为 π 减小 ,而 w r 增大,会怎样。 ) ( 3)就业概率( π ),取决于现代制造业 就业机会创造率 ( r )与 城市失业人数( S- N), 即 r N π = ———— S- N ( 其中: r —— 就业机会创造率; S —— 城市劳动力总数; N —— 城市就业人数 ) ( 4)就业机会创造率( r),取决于制造业的 产出增长率 ( λ )和 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率( ρ ), 即 r = λ- ρ  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总体思路: M = f( d) = f( w π - r) r N = f( w ———— ) S – N ( λ- ρ) N = f( w ———————— ) S- N 即 城乡实际 收入差别( w- r); ( 1) 迁移规模( M ) 取决于 就业概率 ( π ) 城市失业人数( s- n) ( 2) 就业概率( π ) 取决于 就业机会创造率( r) 工业 产出增长率( λ ) ( 3) 就业机会创造率( λ ) 取决于 工业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ρ )  模型关于 城市失业 与 人口迁移 并存现象的解释: ( 1) LDCs 偏向 资本密集型 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就业机会创造 有限, 城市失业加重 和 农村迁移人口难以就业; ( 2)人们在城市 逗留时间 越长,就业概率 越大。 ( 3) 因此, 城市失业 虽然严重,农村人口 仍大量涌入城市, 城市失业进一步加剧。 【 注意: 】 ———— 这里的 “ 就业概率 ” , 显然是 一个 时期 累加 的 就业概率, 而不是某 特定时点的就业概率。 ) 我们用 π 表示某个特定时点的经验概率;用 p( t)表示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则有 : 第一个时期 找到工作的概率,就等于这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即 p( 1) = π( 1) 第二个时期 就业概率等于第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加上第一个时期未被雇佣的概率与第二个时期就业的概率之乘积,即 p( 2) = π( 1) + [ 1π( 1) ] π( 2) 第 t 个时期 就业概率 则 为: p( t) = p( t1) + [ 1 p( t –1) ] π( t) 如果把等式右边都用一个时期的就业概率来表示,则有: 这里,  tiijjitp211)](1[)()1()( aaaaaaa nnnii .. . .... 143211  可见,迁移者在城里 逗留 的时间越长, 其 就业 概率越大 、 预期收入 越高。  托达罗认为,城乡人口 迁移规模 是 城乡收入差别贴现净值的函数,即 M = f [ V ( 0) ] , f ’0 【 若 V( 0) 0,迁移者愿意进城; 若 V( 0) 0,迁移者不愿意进城。 】  城市失业动态均衡模型 (见教科书)  早晚期模型对迁移人口 “ 进城就业 ” 的理解不同: 早期模型 将其 看作 “ 一劳永逸 ” 的过程; 晚期模型 则将其划分为两 阶段: 阶段 I —— 进城并进入 “ 非正规部门 ” 就业; 阶段 II ——进入 “ 正规部门 ” 就业 ( —— 托达罗较重视城市 “ 非正规部门 ” (传统部门)就业)  早 /晚期模型 结论 及 政策含义 不同: 早期模型: —— ( 1)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 城市工业部门,是 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和规律, LDCs 将不会例外; ( 2)只要着力加快现代工业 部门的发展,落后的二元经济就可能变成现代经济。 晚期模型: —— ( 1) 城-乡经济 的显著 差别 是导致 农村人口大量进城的原因,因此,提升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可减缓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 ( 2)资本密集偏好发展的工业化使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有限。 因此,与其大力投资于城市和工业,导致城乡差别拉大,不如转而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经济现代化。  —— 即 与 ” 刘 费 拉模型 “ 看重工业和城市发展,在消除二元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同; 托达罗则更强调通过扶持和发展经济中 ” 落后的单元 “ —— (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经济现代化。 【 评论: 】 ( 1)早期模型适合于 “ 人-地比例关系 ” 紧张的 LDCs(如亚洲大部分国家等) ; 晚期模型则适合于 “ 地多-人少 ” 的 LDCs (如拉美国家及部分非洲国家)。 ( 2)早期模型以 DCs工业化经验为基础; 晚期模型从 LDCs 现实出发。  托达罗在人口流动模型研究上的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得到充分的肯定。 美国经济学家 ( R. Willis)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象 M. P. 托达罗 那样,对第三世界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人口香城市大量涌入的并存现象作出如此令人信服的解释。 这种解释导致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改变。 这些人原来只信奉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合理性,支持旨在促进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的政策。 【 R. A. Easterlin 主编: 《 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变化 》 (英文版 ), 1980, pp 394395.】 完 第五章 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发展  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  第二节 工业化的 “ 发动因素 ” 和 “ 限制因素 ”  第二节 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 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 及其 变动趋势  第四节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表明:所有发达的或富裕的国家,几乎都是工业化国家,所有不发达的 或 贫穷的国家,都是农业国家。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 “ 工业化 ” 是 “ 文明 ” 、“ 开化 ” 、 “ 先进 ” 、 “ 发达 ” 和 “ 富裕 ” 的同义语;“ 农业 ” 则成为 “ 不开化 ” 、 “ 不文明 ” 、 “ 不发达 ” ,以及 “ 落后 ” 和 “ 贫穷 ” 的代名词。 然而,这仅仅是事物的表象,要把握其背后的本质的联系,必须对人类经济进步的历史,特别是 产业革命 以来的经济变迁史进行深入考察,对工业化理论加以系统回顾和反思。  一、传统工业化概念 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尽管关于工业化的定义有着诸多表达。 但普遍存在 两个 缺陷 : 其一 ,是将工业化的 表现 ( 或 结果 )当作工业化的 本质 ; 其二, 是 将工业化仅仅理解为 工业( 即 制造业 )的机械化 和 现代化,而将 农业 的 现代化排斥在工业化之外。 【 例如 】 印度经济学家( S. Y. Thaker)认为: 工业化是 一国国民经济 脱离 农业 的结构性转变, ——农业 在 国民收入 和 就业 中的比重 下降 、 制造业 和 服务业 的比重 上升。 某权威经济学辞典写道: 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来自 制造业 和 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以及就业份额普遍 上升 的过程。 ( 可悲的是,战后相当长时期里,上述看法成为主流。 ) 二、工业化概念的正确理解 工业化 —— 指一系列 基 要 生产函数 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见: 张培刚 《 农业与工业化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