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工业厂房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水泥粉刷内墙面 ( ) ∑底层: 纵墙自重 1 8KN/ 3m ()m=铝合金窗 =水泥粉刷外墙面 ( ) 水泥粉刷内墙面 ( ) ∑(8)内纵墙自重 底 层: 纵墙自重 18KN/ 3m ()m=铝合金窗 =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标准层 : 纵墙自重 18KN/ 3m ()m=铝合金窗 = 毕业 设计 10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9)内隔墙自重 标准层: 内隔墙 ()m水泥粉刷墙面 ()m2= ∑ 底层: 内隔墙 ( ) m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 ( 10) 栏杆自重 18KN/ 3m + 25KN/ 3m = ∑ 活荷载标准值 ( 1) 屋面和楼面活载标准值 根据《荷载规范》查得: 上人屋面 : 楼 面: 10KN/ 2m 走廊: ( 2) 雪荷载 ㎡ 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两者中取最 大值,即 竖向荷载的传递及框架受荷总图 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为简化计算近似等效为均布荷载,荷载的传递示意图如下图: 毕业 设计 11 板传荷载示意图 (1) A~B 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 KN/ 2m ( 12178。 +179。 ) 2 =活载: KN/ 2m ( 12178。 +179。 ) 2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 ( 12178。 +179。 ) 2 =活载: 10KN/ 2m ( 12178。 +179。 ) 2 =梁自重 : A~B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KN/m= 活载 =板传荷载 =楼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毕业 设计 12 =+ 活载 =板传荷载 = (2) B~C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 载同 A~B 轴间框架梁 (3) C~D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同 A~B 轴间框架梁 (4) A、 D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 1100mm, 100mm的混凝土压顶) 18 KN/ 2m +25 KN/ 2m +( 2+) KN/ 2m = KN/m 顶层柱恒载 =女儿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 载 =+()m+8m1/2+2m 5/8+ KN/ 2m ( 12178。 +179。 )8m1/422= 偏心弯矩 =()m= 顶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 KN/ 2m 5/8+ KN/ 2m ( 12178。 +179。 ) 8m1/422= 偏心弯矩 =()m= 标准层柱恒载 =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m+( )m+8m1/2+K N/ 2m 5/8+ ( 12178。 +179。 )8m1/422= 偏心弯矩 =()m= 标准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10KN/ 2m 5/8+10KN/ 2m ( 12178。 +179。 ) 8m1/422= 偏心弯矩 =()m= 毕业 设计 13 基础顶面恒载 =底层外纵墙自重 +基础梁自重 =( ) m+( ) m= KN (5) B、 C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顶层柱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m+8m+5/82+ KN/ 2m ( 12178。 +179。 ) 81/424= 顶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 KN/ 2m 5/82+ KN/ 2m ( 12178。 +179。 ) 8m1/424= 标准层恒载 =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m+( )m+8m+ N/ 2m 5/82+ ( 12178。 +179。 )8m1/424= 标准层活载 =板传荷载 =10KN/ 2m 5/82+10KN/ 2m ( 12178。 +179。 ) 8m1/424= 基础顶面恒载 =基础梁自重 +底层内纵墙 墙自重 =( ) m+( ) m= 框架在竖向 荷载作用下的受荷总图如下图所示: 毕业 设计 14 竖向受荷总图 风荷载计算 ( 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用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 2/)( BhhW jiOZSZK 式中 基本风压 0 =㎡ ; 因建设地点在长沙市漕河区,地势平坦,所以地面粗糙程度为 B 类; 计算过程见下表: 毕业 设计 15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注:对于高度不大于 30m或高宽比小于 的房屋结构 z = B= ( 2)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验算 : 侧移刚度 D 如下表所示: 横向 2~4 层 D 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cbiii 2 iiac 2 212hiaD cc /(KN/m) A 轴柱 2 410 / 2 410 = 9387 B 轴柱 2( 410 + 410 )/ 2 410 = 15360 C 轴柱 2( 410 + 410 )/ 2 410 = 15360 D 轴柱 2 410 / 2 410 = 9387 ∑D=(9387 KN/m + 15360 KN/m)2=49494KN/m 离地高度( m) z z s o / KN/㎡ ih /M jh /M kW /KN 毕业 设计 16 横向底层 D 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cbiii 2 iiac 212hiaD cc /(KN/m) A 轴柱 410 / 410 = 9837 B 轴柱 ( 410 + 410 )/ 410 = 12385 C 轴柱 ( 410 + 410 )/ 410 = 12385 D 轴柱 410 / 410 = 9837 ∑D=(12385+9837) 2=44444KN/m ( 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 : jiijuV D 式中 : jV ——第 j 层的总剪力 ijD——第 j 层所在柱的抗侧移刚度之和 ju ——第 j 层的层间位移 第一层的层间侧移植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出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植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i 层侧移 ——1jjjjuu 毕业 设计 17 顶点位移 ——1 ()niu u k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计算过程见表: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验算 ju 侧移验算: 层间侧移最大值: 1/3814 1/550 (满足要求) ( 4) 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风荷载(从左向右吹)作用下的内力用 D 值法进行计算。 其步骤为: 1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值; 2 求各柱反弯点高度; 3求各柱的杆端弯矩及梁端弯矩; 4求各柱的轴力和梁剪力。 第 i 层第 m柱所分配的剪力为: Vim=DimVi/∑D, Vi=∑Wi,见下表: 层次 KNWj / KNVj / )//( mKND muj / ijhu 4 49494 1/15008 3 49494 1/6864 2 49494 1/4609 1 44444 1/3814 毕业 设计 18 A 轴框架柱反弯点位置 层号 h/m cbiii 2 yo Y1 Y2 Y3 y Yh/m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 0 0 0 B 轴框架柱反弯点位置 层号 h/m cbiii 2 yo Y1 Y2 Y3 y Yh/m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工业厂房计算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机 3 3 3 17 钢筋调直机 3 3 3 18 钢筋切断机 3 3 3 19 电焊机 30 30 30 5. 5. 3 测量试验仪器配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需用数量 配备情况 合 计 自有 需采购 1 压力机 DYE200 1 1 1 2 养护式全自动控制仪 BYS 1 1 1 3 泥浆 3 件套 NB1 1 1 1 4 电子天枰 JM2KG 1 1 1 5 针片状规准仪 1 1 1
将 旋挖 桩的 冠 梁上口标高降至地面 以下 左右, 冠 梁上部 按 1: 放坡, 采用 挂网素喷 护壁。 返边宽度不小于。 见附图 25。 特别说明:基坑东侧紧靠围墙(红线)有一电缆沟,可能无放坡条件,此段施工时需要 采取 针对性处理 措施,保证电缆沟的安全。 桩间 土支护 设计 面层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型式。 桩间壁面宜开挖成 凹 弧形,壁面喷射混凝土厚度为 50~
易龟裂、风化的弱点,成为比大理石使用寿命更长的建筑陶瓷装饰材料。 另外通过科学试验,绝大部分陶瓷砖都可以达到放射性安全要求,而许多大理石,却存在严重的放射性,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与釉面砖相比,瓷质砖除了档次更高,装饰效果更好外,不会因后期龟裂、脱釉而变色破损,也不会因吸湿膨胀而变形拱起。 二) 瓷质仿古砖和普通仿古砖的比较。 13 项目 普通仿古砖 瓷质仿古砖 吸水率 一般在 3~6%
接地线连接应采用螺栓或压接,绝对不允许缠绕。 (5).每台用电设备附近应配备三级配电盘,箱内应装漏电保护器,其漏电电流应 小于24mA,动作时间小于 1S。 (6).交流电焊机电源线距电源不大于 5m,二次线长度不宜大于 24m,必须双线到位。 (7).现场施工照明必须有漏电保护器,室外照明安装高度不低于 ,照明安装高度不低 ,达到时应采用 36V 安全照明。 (8)
2)吊装中小型柱子,宜用的吊升方法是( B)。 A .滑行法 B .旋转 法 C .双机抬吊 D .两点抬吊 3)绑扎构件应选用( C)。 A. Φ6钢筋 B. 619+1 钢丝绳 C. 661+1 钢丝绳 D. 637+1 钢丝绳 4)在道路、场地条件不能满足机械行驶、作业的情况下,吊装构件时宜选用( B)。 A.履带式起重机 B.桅杆式起重机 C.轮胎式起重机 D.汽车式起重机
.................................... 71 安全管理措施 ............................................................................................. 71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