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工业厂房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水泥粉刷内墙面 ( ) ∑底层: 纵墙自重 1 8KN/ 3m ()m=铝合金窗 =水泥粉刷外墙面 ( ) 水泥粉刷内墙面 ( ) ∑(8)内纵墙自重 底 层: 纵墙自重 18KN/ 3m ()m=铝合金窗 =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标准层 : 纵墙自重 18KN/ 3m ()m=铝合金窗 = 毕业 设计 10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9)内隔墙自重 标准层: 内隔墙 ()m水泥粉刷墙面 ()m2= ∑ 底层: 内隔墙 ( ) m 水泥粉刷内墙面 ()m2= ∑ ( 10) 栏杆自重 18KN/ 3m + 25KN/ 3m = ∑ 活荷载标准值 ( 1) 屋面和楼面活载标准值 根据《荷载规范》查得: 上人屋面 : 楼 面: 10KN/ 2m 走廊: ( 2) 雪荷载 ㎡ 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两者中取最 大值,即 竖向荷载的传递及框架受荷总图 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或梯形荷载,为简化计算近似等效为均布荷载,荷载的传递示意图如下图: 毕业 设计 11 板传荷载示意图 (1) A~B 轴间框架梁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 KN/ 2m ( 12178。 +179。 ) 2 =活载: KN/ 2m ( 12178。 +179。 ) 2 =楼面板传荷载: 恒载: ( 12178。 +179。 ) 2 =活载: 10KN/ 2m ( 12178。 +179。 ) 2 =梁自重 : A~B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为: 屋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KN/m= 活载 =板传荷载 =楼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毕业 设计 12 =+ 活载 =板传荷载 = (2) B~C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 载同 A~B 轴间框架梁 (3) C~D 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同 A~B 轴间框架梁 (4) A、 D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女儿墙自重:(做法:墙高 1100mm, 100mm的混凝土压顶) 18 KN/ 2m +25 KN/ 2m +( 2+) KN/ 2m = KN/m 顶层柱恒载 =女儿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 载 =+()m+8m1/2+2m 5/8+ KN/ 2m ( 12178。 +179。 )8m1/422= 偏心弯矩 =()m= 顶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 KN/ 2m 5/8+ KN/ 2m ( 12178。 +179。 ) 8m1/422= 偏心弯矩 =()m= 标准层柱恒载 =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m+( )m+8m1/2+K N/ 2m 5/8+ ( 12178。 +179。 )8m1/422= 偏心弯矩 =()m= 标准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10KN/ 2m 5/8+10KN/ 2m ( 12178。 +179。 ) 8m1/422= 偏心弯矩 =()m= 毕业 设计 13 基础顶面恒载 =底层外纵墙自重 +基础梁自重 =( ) m+( ) m= KN (5) B、 C 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顶层柱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m+8m+5/82+ KN/ 2m ( 12178。 +179。 ) 81/424= 顶层柱活载 =板传荷载 = KN/ 2m 5/82+ KN/ 2m ( 12178。 +179。 ) 8m1/424= 标准层恒载 =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m+( )m+8m+ N/ 2m 5/82+ ( 12178。 +179。 )8m1/424= 标准层活载 =板传荷载 =10KN/ 2m 5/82+10KN/ 2m ( 12178。 +179。 ) 8m1/424= 基础顶面恒载 =基础梁自重 +底层内纵墙 墙自重 =( ) m+( ) m= 框架在竖向 荷载作用下的受荷总图如下图所示: 毕业 设计 14 竖向受荷总图 风荷载计算 ( 1)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 为了简化计算,作用在外墙面上的风荷载可近似用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处的等效集中荷载替代。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风荷载标准值: 2/)( BhhW jiOZSZK   式中 基本风压 0 =㎡ ; 因建设地点在长沙市漕河区,地势平坦,所以地面粗糙程度为 B 类; 计算过程见下表: 毕业 设计 15 作用在屋面梁和楼面梁节点处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注:对于高度不大于 30m或高宽比小于 的房屋结构 z = B= ( 2)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验算 : 侧移刚度 D 如下表所示: 横向 2~4 层 D 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cbiii 2 iiac 2 212hiaD cc /(KN/m) A 轴柱 2 410 / 2 410 = 9387 B 轴柱 2( 410 + 410 )/ 2 410 = 15360 C 轴柱 2( 410 + 410 )/ 2 410 = 15360 D 轴柱 2 410 / 2 410 = 9387 ∑D=(9387 KN/m + 15360 KN/m)2=49494KN/m 离地高度( m) z z s o / KN/㎡ ih /M jh /M kW /KN 毕业 设计 16 横向底层 D 值的计算 构件名称 cbiii 2 iiac  212hiaD cc /(KN/m) A 轴柱 410 / 410 = 9837 B 轴柱 ( 410 + 410 )/ 410 = 12385 C 轴柱 ( 410 + 410 )/ 410 = 12385 D 轴柱 410 / 410 = 9837 ∑D=(12385+9837) 2=44444KN/m ( 3)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 : jiijuV D  式中 : jV ——第 j 层的总剪力 ijD——第 j 层所在柱的抗侧移刚度之和 ju ——第 j 层的层间位移 第一层的层间侧移植求出以后,就可以计算各楼板标高出的侧移值的顶点侧移值,各层楼板标高处的侧移植是该层以下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 i 层侧移 ——1jjjjuu 毕业 设计 17 顶点位移 ——1 ()niu u k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计算过程见表: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侧移验算  ju 侧移验算: 层间侧移最大值: 1/3814 1/550 (满足要求) ( 4) 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风荷载(从左向右吹)作用下的内力用 D 值法进行计算。 其步骤为: 1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值; 2 求各柱反弯点高度; 3求各柱的杆端弯矩及梁端弯矩; 4求各柱的轴力和梁剪力。 第 i 层第 m柱所分配的剪力为: Vim=DimVi/∑D, Vi=∑Wi,见下表: 层次 KNWj / KNVj /  )//( mKND muj / ijhu 4 49494 1/15008 3 49494 1/6864 2 49494 1/4609 1 44444 1/3814 毕业 设计 18 A 轴框架柱反弯点位置 层号 h/m cbiii 2 yo Y1 Y2 Y3 y Yh/m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 0 0 0 B 轴框架柱反弯点位置 层号 h/m cbiii 2 yo Y1 Y2 Y3 y Yh/m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