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节 讨论和总结 现实经济中关于国际贸易问题的讨论常常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宏观层面。 国际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国际贸易上而且体现在国际金融资本流动上。 贸易收支不平衡不是一个进出口的简单结果,它是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相互依赖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对贸易收支不平衡不仅仅需要贸易政策的调整,而且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 讨论和总结 本章要点 第 14章 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本章内容 第 1节 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 第 2节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第 3节 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第 4节 讨论和总结 第 1节 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 第 1章所介绍的李嘉图模型是一个静态模型。 在这个静态模型中,贸易收益是一个国家开放贸易后所获得的静态收益。 实证研究发现,静态贸易收益在数值上并不是很大。 例如对美国的研究得出的数值是占国民收入的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得出的数值是占国民收入的 5%10%。 因此基于李嘉图模型或其他模型的静态贸易收益对贸易开放政策的支持力度似乎不够。 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 静态模型中的贸易收益 李嘉图阐述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的动态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力和土地,工业品的生产只需要投入劳动力。 资本所有者将 “ 工资基金 ” 投入到农业或工业中去追求最高的利润回报,而将获得的利润又投入到下一期的生产中。 在贸易开放条件下,如果这个国家是一个开放小国,那么工业品的价格由世界市场确定。 如果该国在工业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贸易开放会提高该国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提高该国工业部门的利润率。 由于资本所有者会将所获得的利润投入到下一期的生产中去,因而贸易开放通过提高资本所有者可以获得的利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推动力。 这个国家由此获得动态的贸易收益。 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 动态的李嘉图模型 假定经济增长源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 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以同样速度增长时,我们称之为平衡增长。 而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本数量以不同速度增长时,我们称之为不平衡增长。 HO模型中的罗布津斯基定理预测了开放小国经济增长对生产结构的影响。 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又称资本深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一个开放小国通过资本深化实现经济增长时,它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会扩张,而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缩小。 如果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该国由资本深化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国内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对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替代。 这种增长称为进口替代型增长。 国际贸易的动态分析 “动态”的 HO模型 第 2节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对于国际贸易动态效应的理解需要借助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是长期的经济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增长。 从理论上讲,长期经济增长率指的是在动态均衡中能够实现的增长率。 动态均衡是一种稳定状态。 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是平衡增长路径,即经济变量按相同速度增长的情形。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索罗模型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石。 在索罗模型中,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导致产出,而产出的一部分转化为储蓄使资本存量得以增长。 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边际收益率最终等于零,所以长期经济增长率等于零。 索罗模型中的长期经济增长只能来自于生产技术的变化,即技术进步。 扣除资本和劳动力增长后的产出增长率被称为 “ 索罗残差 ”。 索罗残差反映了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体生产率,即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模型中作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技术进步率是外生的。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索罗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在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获得了重大突破。 由保罗 罗默和罗伯特 卢卡斯等构建的模型从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了技术进步率的决定机制,使索罗模型中作为外生变量的技术进步率得以内生化,因此他们所建立的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在罗默 1990年构建的模型中,获得创新技术的企业将得到垄断利润,对利润的追求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罗默模型 ALA AALAAA LL A LAAg 在罗默模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对垄断利润的追求;而从新创意中可以获得的垄断利润取决于市场规模。 由于国际贸易意味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所以从罗默模型中可以推知贸易开放能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 贸易开放通过扩大新创意获利的市场规模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贸易开放的增长效应:罗默模型 琼斯模型 当 时, 平衡状态下技术进步率必然等于人口增长率,否则长期稳定均衡不存在。 ALA Ao ALA ALAAA /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和国际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以上三种总称: Wharf 3《 国际贸易条件解释通则 》 ( INCOTERMS》 国际商会 《 国际贸易条件解释通则 》 ,1936年出台,而后分别在 1953年、 1967年、 1976年、 1980年、 1990年、 2020年共修改过六次。 现在使用的是 《 2020通则 》。 2020年 1月 1日开始使用 《 2020通则 》 、《 2020通则 》 是在 《 90通则 》
注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其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礼仪风格会有差异,这些必然会反映到谈判风格上来。 同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也会有差异。 返回 第三单元 交易洽商的主要内容 一、品质条件 品质( Quality)指商品的内在质量、外观形态的综合,是商品适合一定用途,满足用户需要的各种特征。 (一 ) 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 实物:样品( Sample)
大体等于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 Y=n△ X ,n=1/(s+m) 例子: c=,m=→ n=1/=2 △ X =$1000亿 → △ Y=2*1000=$2020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精品课程 23 调节 BOP()的政策工具 支出转移政策 将国内外支出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国内产品上,以 增加本国收入( Y) 一般性政策-汇率政策( 本币贬值
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贸易条件 商品分为农产品和工业品两类, PA和 PB表示对应的价格。 初始贸易条件为(PA/PB)0时, U0衡量国民福利水平。 当贸易条件改善为(PA/PB)1时,该国会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国民福利水平上升到 U1 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 O 工业品 F E0 初始贸易条件: (PA/PB)0 新贸易条件: (PA/PB)1 E1 F U1 U0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它为政治外交政策服务的。 具体来说,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 保护本国市场;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 积累资本或资金; 维护本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1 应考虑的因素 : 本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实力及其比较优势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理论引进了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实际是对传统赫 — 俄理论作了重要修正。 (二)研究与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 (Gruber)、麦赫塔 (Mehta)和弗农 (Vernon) 主要内容: 强调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它对于实现商品生产的比较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对研究与开发理论的评价 研究与开发理论虽然有悖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