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障体系之外。 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 保险 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 10%以下,其余 75。 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 [1]。 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 [2]。 :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 ,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 据前述调查显示 :有 36。 4%的农民工生过病 ,甚至多次生病。 他们生病以后有 59。 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 ,而是仗着年轻 ,体质好 ,硬挺过来的。 当然另有 40。 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 ,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 ,用人单位为 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 ,从 农民工保障 住房上看 , 虽然农民工进城创造了财富, 但大部分 农民工是无缘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情况下购买商品房的。 他们解决住房的途径是 :或租房 ,或借住用人单位的住房 ,或利用废旧材料搭建简易住所。 最后 ,从劳动时间上看 :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 农民工一旦有工作 ,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的。 据前述调查 :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 8小时的仅占 1/4,有 3/4的农民工都属超时劳动。 另外 ,像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等就更不要说了。 13 、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 某些 高速发展 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 查阅资料 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 由于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大、及用工单位瞒报谎报实际用工情况,不能为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开展规范的保障性措施,使农民工 无法在城市扎根,对城市没有归属感 [7]。 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 [3]。 ,会导 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 从事重体力劳动,文化程度较低导致 收入低下 , 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 [6]。 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 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 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 经济 与社会发展成果 [7]。 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 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 [8]。 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 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14 . 农民工建设社会保障 的原因 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在面对 城市化是指 在我 国工业化进程中 ,人口、产业 (或资本 )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 ,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停滞不前 ,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我国目前 呈现出 “ 工业国家 ,农村社会 ”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 (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 [11]。 (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 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 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 ( 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15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 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3]。 ( 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 [11]。 ( 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 社会主义 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4]。 ( 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作为农村 “ 精英分子 ” 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 (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 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11]。 ( 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 投资。 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 [7]。 ( 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 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7]。 ( 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16 ( 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6]。 ( 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 [5]。 ( 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 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6]。 ( 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 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