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障体系之外。 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 保险 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 10%以下,其余 75。 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 [1]。 还有人分析指出,农民工完全处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尤其在失业救助、医疗看病等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保障待遇和保障机制 [2]。 :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 ,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 据前述调查显示 :有 36。 4%的农民工生过病 ,甚至多次生病。 他们生病以后有 59。 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 ,而是仗着年轻 ,体质好 ,硬挺过来的。 当然另有 40。 7%的人不得不花钱看病 ,但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 ,用人单位为 他们支付的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12, ,从 农民工保障 住房上看 , 虽然农民工进城创造了财富, 但大部分 农民工是无缘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情况下购买商品房的。 他们解决住房的途径是 :或租房 ,或借住用人单位的住房 ,或利用废旧材料搭建简易住所。 最后 ,从劳动时间上看 :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 农民工一旦有工作 ,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的。 据前述调查 :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 8小时的仅占 1/4,有 3/4的农民工都属超时劳动。 另外 ,像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等就更不要说了。 13 、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 某些 高速发展 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 查阅资料 分析指出,部分地区虽然出台了与农民工有关的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但 由于农民工收入低、流动性大、及用工单位瞒报谎报实际用工情况,不能为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开展规范的保障性措施,使农民工 无法在城市扎根,对城市没有归属感 [7]。 另外有人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 [3]。 ,会导 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 首先,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 从事重体力劳动,文化程度较低导致 收入低下 , 还面临着失业风险,所以在陷入生活困境时 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容易铤而走险,从而积蕴社会不安定因素 [6]。 其次,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已推进到逐步将城市户口各类劳动者涵盖于其中,是否能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包括进来,关系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否最终形成;再次,不利于实际推进我国城乡社会结构的转型。 进城农民工如不能为相应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吸 收,就将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由此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四,不利于推进城乡居民实质平等地分享 经济 与社会发展成果 [7]。 第五,不符合市场分配的基本原理。 农民工在市场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在再分配中应得到适当补偿,但城市再分配却基本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被考虑到 [8]。 鉴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原因与本文将要在第三部分中仔细予以介绍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障碍因素 有着互相交融的特征,故在此对其只是点到为止。 14 . 农民工建设社会保障 的原因 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在面对 城市化是指 在我 国工业化进程中 ,人口、产业 (或资本 )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 ,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停滞不前 ,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我国目前 呈现出 “ 工业国家 ,农村社会 ” 理论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已有广泛共识,虽然有人存在异议,但认为有必要注重并加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农民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其政治意义: (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 [11]。 (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 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 不稳定而不考虑其保险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就应对成本要大得多。 ( 3)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 15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 1)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3]。 ( 2)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障 [11]。 ( 3)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 社会主义 的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4]。 ( 4)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作为农村 “ 精英分子 ” 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 (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 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要求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11]。 ( 3)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 投资。 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的流动投资 [7]。 ( 4)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 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7]。 ( 5)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16 ( 1)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时期弥补国有企业职工可能出现的保险金支付不足,有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6]。 ( 2)农民工虽然持农村户口,但他们已与城镇职工一样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体现其公平性 [5]。 ( 3)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他们应有社会 保障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6]。 ( 4)从长远来看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既能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社会保障一元化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 ( 1)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与他们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对称,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2)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受工伤、。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拥有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区内河流均属长江和珠江支流,河网密度大,分布均匀,全区共有河长 10 公里或集水面积 2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193 条,主要河流有六冲河、三岔河、白布河、野济河、偏岩河、乌江干流、赤水河、洛泽河等。 全区平均水资源量 134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 102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 亿立方米,已建成水利工程 2459 处,年供水量为 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因。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板结,有机腐殖质缺乏,团粒结构被破坏,微生物消失,理化性质急剧下降。 改施、增施有机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是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腐殖质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空间和质量。 腐殖质能吸附重金属。 腐殖酸能螯合重金属离子。 ◎改变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种植结构 6 水稻根系很浅,要求耕作层亦浅,使重金属大部集中在 20 厘米浅层。
层、不离淅、不漏浆。 砼运到灌筑地点时应具有规定的坍落度。 当温度较高或遇到 风雨时运输工具要遮盖。 局部采用手推车运输时,装料应低于平口 5~ 10cm。 ③ 砼的浇筑 砼浇筑前,应对模板的安装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作自检记录、工序交接记录,浇入仓内的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内部蜂窝,用振动棒振捣密实。 ④
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许多农民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非常普遍。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 :2020 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中,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占 %,比 2020 年的 %下降了 个百分点。 尽管外出农民工在建筑业中的就业比例只占 %,但工资拖欠主要还是发生在这一领域,其次是制造业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 2020)。
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项目经理 消防保卫负责 安全负责人 专职安全员 保卫值班人 员 各施工班组兼职安全员 针对不同的施工部位和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和详细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机械设备操作规程)。 做好各类安全标志设置,做好施工现场保安制度。 做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组织职工参加劳动技能学习和培训,开展安全劳动竞赛,开展对新入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利用黑板报
年平均降水量 10001600mm,无霜期 230 天。 15 宁宁 波波 国国 际际 投投 资资 咨咨 询询 有有 限限 公公 司司 某某 分分 公公 司司 ( 3)地震: 某 县是一个地震震级小、裂度低、强度较弱的相对稳定的地区,本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 5级以上地震。 根据中国地 震烈度区划,本区地震基本烈度 为六度,动震加速度。 ( 4)水资源: 某 县 傍山依海,溪流纵横,水资源总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