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心城市的城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扩大,已形成丁字口为中心,南到舟水桥,北达茅草铺,西起泥桥,冬至沙坝的城市道路网络。 区内共有主干道 16条,总厂 ,道路宽幅 30~50m,全部是水泥高级路面。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万里 路、中华路等主要街道都已拓宽改造,市政设施日趋完善。 川黔电气化铁路和 2 326国道横穿全境,贵遵高速公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 供电供水能力较强。 区内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 ,毗邻的乌渡发电厂装机容量 63万千瓦,生产生活用电充足,随着城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城乡供电设施有极大改善。 先后兴建了南、北郊水厂及红岩、海龙等 11座中小型水库,城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 15万吨。 邮电通讯设施网络完善。 现有邮电局(所) 25处,拥有现代机械装置邮政转运中心和载波、微波通讯等先进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和 移动电话。 此外,区内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其中:拥有科研机构 140个,民营科技企业 14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万余人,各级各类学校近 200所。 二 、 经济状况 遵义市红花岗区原为县级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邻汇川区,东与新蒲新区、遵义县接壤,全区总面积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 31 平方公里,辖 8个街道办事处和 7个镇(不含新蒲镇), 63个居委会, 44个行政村。 全区总人口约 万人。 1935 年 1 月,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 “ 遵义会议 ” ,遵义因此名扬中外,被国务 院授予首批 “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 ,红花岗区还先后荣获 “ 全国双拥模范城 ” 、 “ 中国酒文化名城 ” 、 “ 全国十佳绿化城市 ” 、 “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 、 “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 、 “ 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 、 “ 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 和 “ 国家园林城市 ” 等称号。 1997 年 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近几年来,郊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 “ 城郊旅游观光型、效益型、科技型、示范型 ”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培育和发展鲜果(葡萄、草莓)蔬菜、畜牧,城 14 郊旅游观 光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逐步形成了 “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 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农业农村经 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2020 年达到 4960 元。 2020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比 上年增长 %。 三次产业比例由 2020 年的 : : 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为 33058 元。 三 、 文化概况 红花岗区教育、卫生条件优越。 2020年 已审批的托幼园所 6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 6所,企业办幼儿园 3所,镇办幼儿园 6所 (其中 3所为公有民办, 3所为镇中心学校主办 ),民办托幼园所 50所,共计在园 (班 )幼儿 11371人。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 )率 %,学前一年幼儿入园 (班 )率 82%。 红花岗区现有普通中小学 105所,特殊学校 2所,有职高 6所,共计中小 学 113所;普通小学生 50435人,初中生 27210人,普高学生 13814人,共计普通中小学生 91459人;特教学生 261人。 其中小学共有 967个教学班,中学 728个教学班,共计普通中小学教学班 1695个。 红花岗区于 1996年 11月通过省政府和国家教委 “ 两基 ” 达标验收; 1997年 1月被国家教委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实现 “ 两基 ” 普及的县(市、区)。 1998年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先进县(市、区);区教育局于 2020年被市政府评为双线目标管理先进教育单位,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 2020— 2020年连续五年获市 教育局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省、市教育督导先进集体。 四 、 文物保护 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 评价区域内无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及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 五、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 南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于红花岗区南部洛江中下游的红岩和南郊两水库 15 流域区,行政区域包括遵义县松林镇的部分、红花岗区巷口镇的大部、金鼎山镇和忠庄镇的部分地区。 地理坐标:东经 106176。 30′00〞 106176。 53′00〞 ,北纬 27176。 36′35〞27176。 41′35〞 之间,总 面积约 141km2。 水泊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于遵义县西南部乌江一级支流偏岩河的支流乐民河流域区,行政区域包括遵义县乐山、石板两镇的大部,松林、鸭溪和龙坑三镇的部分地区。 地理坐标:东经 106176。 36′36〞 106176。 49′10〞 ,北纬 27176。 30′20〞27176。 42′17〞 之间,流域面积 ,主河道河长 km,坡降 ‰。 根据遵义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划 定 ,项目处于南郊水库、水泊渡水库饮用水源准保护区的分水岭处,距北面的南郊水库二级保护区约 3km,距南面的水泊渡水库二级保护区约。 南郊水库 位于洛江中下游老龙塘出口约 80米处,是 洛江 河下游区的蓄水库。 洛江 主河长 42km,坝址老龙塘以上段拦截河长 33km,控制流域面积 225km2;水泊渡水库坝址小龙塘距遵义县城约 ,下坝址上坝线以上集水面积 241 km2, ,其中闭流区 km2,河长 km,河道坡降 ‰,下坝线以上集水面积 243 km2,河长 km,河道坡降 ‰。 (项目所在地与水源保护区关系图见附图 3) 16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 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 一、环境空气质量 现状 本项目所在地 属二类环境功能区, 目前环境空气质量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20)二级标准的要求。 二、水环境质量 现状 本项目区域自然排水经北侧沙田嘴(地下漏斗)汇入雷庆沟,从西向东曲折迳流,迳流约 7km 后,在石坝附近汇入洛江河 , 雷庆沟、洛江河等均能满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20)Ⅲ 类标准要求。 三、声环境 现状 建设项目位于 红花岗 区 勤乐村朝门组 , 周围主要为 林地、坡耕地 及荒地。 属2 类声环境功能区 , 目前 噪声等效声级 Leq( A) 能 达到《声环境质量 标准 》( GB30962020) 2 类标准。 四、生态环境 现状 本项目区域群山环绕,属农村生态环境,植物覆盖率较高,周围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以种植为主, 在本项目 评价 范围内 有一处大气、声 环境保护目标 ,由于其距离养殖场较近,建设单位拟将其租用作为员工宿舍使用。 项目附近主要环境敏感点详见表 4。 表 4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要素 主要保护目标 方位 与本项目距离 保护级别 水环境 岩溶漏斗 西面 约 100m 《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0) Ⅲ 类标准 雷庆沟 北面 1km 洛江河 东北面 4km 南郊水库二级保护区 北面 约 3km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0)Ⅱ 类标准 大气环境 声环境 勤乐村村民 ( 1 户) 东面 生态庄园内部,距离养殖场约10m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20)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20) 2 类标准 17 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环境空气质量执行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20) 二级标准 ; 表 5 GB3095202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摘录) 单位: mg/m3 污染物名称 NO2 SO2 CO 总悬浮颗粒 物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 二级标准 浓度 限值 年平均 —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氨: mg/m3;硫化氢: mg/m3) 地表水执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20) Ⅱ 类 标准; 表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摘录) 单位: mg/L( pH 除外) 参 数 pH COD BOD5 NH3N 高锰酸盐指数 浓度限值 6~ 9 ≤ 15 ≤ 3 ≤ ≤ 4 地下水执行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 类 标准; 表 7 地 下 水质量标准 (摘录) 单位: mg/L( pH、粪大肠菌群除外) 参 数 pH 细菌总数 总硬度 粪大肠菌群 浓度限值 ~ ≤ 100 个 /ml ≤ 450 ≤ 3 个 /L 声环境执行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20) 2 类标准; 表 8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2020)(摘录) 单位: dB(A) 标 准 适用区类 标准值 昼间 夜间 GB30962020 2 类 60 50 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二级标准; 表 9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二级标准(摘要) mg/kg 项目 土壤 pH ~ 镉 ≤ 汞 ≤ 砷 旱地 ≤ 40 30 25 铜 农田 ≤ 果园 ≤ 50 100 100 150 200 200 铅 ≤ 250 300 350 铬 旱地 ≤ 150 200 250 锌 ≤ 200 250 300 废气执行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无组织 排 18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放 标准(颗粒物 ≤ mg/m3) ;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185962020)(臭气浓度(无量纲)≤ 70) ; 《恶臭污 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中表 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表 10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1455493) (摘录) 控制项目 单位 二级新扩改建 氨 mg/m3 三甲胺 mg/m3 硫化氢 mg/m3 甲硫醇 mg/m3 营业 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20)2 类声环境功能区排放限值 ; 表 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摘录) 单位: dB( A) 时段 功 能区类别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施工噪声执行《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125232020); 表 12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摘录) 单位: Leq( dB) 标准 噪声限值 昼间 夜间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20) 70 55 本项目产生废水 经过 沼气池无害化 处理 后,沼液 全部作为 基地农作物有机肥, 不外排。 病死牛的处理符合《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 GB165481996);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沼渣、牛粪执 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962020)(蛔虫卵 ≥95%;粪大肠菌群数 ≤ 105个 /kg)。 19 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污染物主要为生产废水、生活废水、恶臭气体、牛粪、生活垃圾、沼渣等。 本项目 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进入沼气池 处理后,全部作为 项目附近基地农田的施肥用 ,不 外排;恶臭气体经过处理后,为无组织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建议不设置 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20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一、理论基础 生态 循环农业 ,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本项目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 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各业和农村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源,创新发展理念,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丽水市莲都区 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2020年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方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2 第三章 项目场址选择及 建设条件 一、 场址现状 建设地点与地理位置 莲都区 碧湖镇和高溪乡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 项目建设 范围为 白口、任村、郎奇、 蒲塘、里河、沙岸 、山根、老竹 等村,规划面积 5050亩。
8 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企业服务质量的要求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分明 ,日照充足 ,气候温和。 年平均降水量 ,蒸发量 1440mm。 年平均日照时数 2292h。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无霜期146d,春夏干旱少雨,秋季气温高、降水多。 3. 社会经济条件 XX县为甘肃省 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绝对贫困人口 万人,低收入人口 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面在不断下降,全县大部分乡镇已全面进入小康建设阶段。 2020年, 全县 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比 “ 十五
2020)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2020) ●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 (GB/T177752020) ● 《旅游规划通则》 (GB/TI89712020) ( 2) 施工期环保措箍 ①施工废水应经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排放,堆泥干化后外运填埋。 施工期间利用当地的生活*******现代生态园 建设 项目 总体规划 25 设施,不得新增生活污水排放口。
X 的 资源状况 XXX 和 XXX 位于中国 XX 维吾尔 XXX 西北边缘 , 是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也是 XX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XXX 人杰地灵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 有“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的美誉 , 是闻名世界的亚欧大陆桥的西桥头堡。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援 XX 的 战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机遇期,让 XXX 面临 难得的历史机遇。
化经营的商品林基地。 严格控制木竹粗加工项目,加快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松香、湿法纤维板、小型木材加工项目,木竹加工企业必须建立与其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一是科学制订和严格执行 养殖业区域规划, 按照“调减过载、适度保有”的要求,依法限期拆除影响环境的“低小散乱”养殖场 (棚 ),在适养区域内,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畜禽排泄物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