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报告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教育的更加开放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读研,但是读研的出路在哪里呢。 近段时间的一项调查显示,研究生要求的薪酬普遍在 4000 元以上。 而企业对比做出的回应却与此不大一样,可 3 能对于像工科类专业薪酬较稳定,其它类似文史类的毕业生并不十分抢手。 与前四五年的硕士 8000 元,博士 1 万元,严峻的市场同样也让研究生趋于理性化。 而一些企业也确实将研究生的价位定得不高,这样极大打击了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 相反一些在学历上比研究生寒酸很多的专科高职学校毕业生却频繁受到企业的青睐,并且薪酬也较为理想。 但也有少部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又对薪酬要求较高的毕业生仍然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由于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鉴于条件有限,我们以 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为主 ,涉及国工、英文、中文、欧亚等各个学院,调查面较广,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此次调查面向我院学生属于文科性院校,不免有些片面,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对于现在就业形势的确要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养,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 上海的议价调查机构对 116家企业做过调查,有 %最不喜欢“不诚实”的就业,其次是搬弄是非占 %。 从调查中可以表现 ,其实个人因素还是占难就业的很大一部分的。 大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在校的学习能力同样也很被看重,除了毕业生一般有的三大证(学位证、毕业证、英语等级证),另外有无实践经验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据有关数据显示: 有 %的同学认为,个人的 综合能力 是应聘最主要的因素; 4 有 %的同学认为企业最看中学生的 专业能力 和技巧; 有 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相关社会 实践经验 上存在巨大的弱势; 有 %的学生认为, 心理承受能力 在当代职场中日益不可或缺。 所以,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就业的一个好方法。 反之,这也就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对于毕业生而言,显然,当今的高校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当今 的市场经济,而确实是企业对于毕业生不满意的很关键的一点。 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表示: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少,造成就业途径窄,信息渠道不多,使得毕业生没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而学校的客观因素表现在本身名气与硬件设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是高校在大学生难就业中的责任以及原因。 (三)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的 扩招 的速度过快,而此时市场还没有完全适应,当然,也不能提供很多的岗位,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市场过度膨胀,而大学 毕业生的卖方市场也转化成了买方市场,任由企业“自由挑选”,企业对大学生提太多不可能的要求,如果要求大学生要 2— 3 年的社会经验。 试想,如果每个企业连进企业实习的机会都不给,试问,怎么会有 2, 3 年的经验呢。 而低工资也是现在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 5 因素,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大学毕业生却比较渴望可以 得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而现在提供的 1000 元左右的月薪,甚至更低。 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然开出“零薪资就业”,这难道不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沉重的打击吗。 如此恶性循环,即使是现在的大二以及大一的学生听着,也会被这就业难吓得瞠目结舌。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家用人单位,有 51%承认曾因性别,年龄,相貌拒绝过应聘者。 其实,真实数据往往还远不及此,部分女性由于婚姻关系常常被企业无理由的拒绝,但是,想想,如果这样,一个企业的道德何在,一个企业的底线何在。 中国劳动保障部明确,用工合同要包括五险一金,其中便有 生育保险,当然也有产假,即使一些女性应聘者,声明自己将延后结婚,但一些企业仍然拒绝接受。 在此其中,政府也有着不可推却责任,一直以来的就业难的问题常常只是一些政府机关口头上说说,直到最近的“两会”上才正式谈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上山下乡”政策。 但是,此时的大学毕业生难,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与企业和政府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与多方的因素有关。 三、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对于这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的是多方共同的努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 6 能使大学生就业循着良性发展趋势迈上新的台阶。 (一)、从高校方面来考虑 1. 高等院校教育 资源合理配置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 ,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要重视毕业生的 就业指导 工作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 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自主创业 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 形势表明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