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方案(讨论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  毕业生  后续课程教师  督导组评价  院领导评价  专家评价(含校外与行业专家)  就业单位 评价分析 质量评价 存在问题 N Y N 各课程教学大纲 改进 存在问题 行业企业专家、校外专家 评审 执行 教学团队或系(教研室)研讨 与前修、后续、类似课程任课教师研讨 35 三、 教学大纲 质量标准 1.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定位准确,符合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照表中,对学生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能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 2. 教学内容充实合理,重点、难点突出,深度、难度、广度能够支撑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实现,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 3. 选用近期出版的优秀教材,其中,参考教材不得少于 3 本。 4. 教学时数分配科学,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与交叉,与先修、后续课程,内容上无脱节、无重复。 5. 文字描述清晰、意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定义正确。 6. 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 样例附后。 四、 评价 与反馈机制 1) 学生评价  在校生评价  毕业生问卷调查  在校生座谈会  毕业生座谈会 36 2)教师评价  后继课程任课教师评价  类似课程任课教师评价 3)督导组评价 4)院领导评价 5)专家评价 必须含校外、行业专家 6) 就业单位评价 1) 对 各类 评价 资料 进行统计。 2)分析评价  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等是否科学  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3)提出切实的改进措施。 1) 将改进措施应用于专业 教学大纲 制定工作。 2) 通过下一轮的质量评价分析,证明存在的问题已获改进。 六、 制度 保障 教学大纲 管理规定。 37 七、支撑材料要求  教学团队研讨会照片与会议记录  前修、后继、类似课程任课教师研讨会照片与会议记录 环节  专家评审表  评审会照片  评审会会议记录 评价 环节  在校生座谈会照片与会议记录  毕业生座谈会照片与会议记录  专家评价(含督导组、院领导等校内专家,校外专家,以及行业专家)  相关课程(前修、后继、类似)教师评价  学生就业单位反馈 分析 环节  评价分析报告 含教学大纲科学性评价分析、改进措施  将改进措施应用于教学大纲制定工作的证明材料,如:改进的教学大纲等。  证明问题已获改进的下一轮质量评价资料。 38 39 附件: 《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样例 制定人: *** 教学团队审核人: *** 开课学院 审核人: **** 课程名称 : 运筹学 / Operation Research 课程代码 : 适用层次(本 /专科): 专科 学时 : 48 学分 : 3 讲课学时 : 35 上机 /实验等学时 : 13 考核方式 :考试 先修课程 :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适用专业 :民航商务等 教材 :张伯生. 运筹学 (第 2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 主要参考书 : 1.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 . 运筹学 (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2. 胡运权 . 运筹学教程 (第 4 版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0. 3. 韦恩 L. 温 斯 敦 (Wayne ) . Operations 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Algorithms(Forth Edition) 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0. 4. 韩中庚 . 实用运筹学:模型、方法与计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0. 5. 张杰 . 运筹学模型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6. 徐玖平 , 胡知能 .运筹学 ——数据 模型 决策(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 2020. 一、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说明:必须与 《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矩阵表》一致 ) 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培养学生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抽取有效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与科学决策的素质。 三、 教学效果 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学生 可具备: 1. 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 从复杂多变的客观实际中, 明确系统目标、确定决策变量、提炼系统约束条件, 建立 恰当的 数学模型的能力。 40 3. 手工 求解基本 数学模型 的能力。 4. 熟练运用 Lindo、 Matlab 等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 5. 将模型求解结果还原至实际问题,并进行正确判断与科学决策的素质。 6. 结合实际问题,修正与改进既有模型的能力。 四、 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效果 1 效果 2 效果 3 效果 4 效果 5 效果 6 绪论 √ 线性规划与单纯型法 √ √ √ √ √ √ 对偶问题与灵敏度分析 √ √ √ √ √ √ 运输问题 √ √ √ √ √ √ 整数规划 √ √ √ √ √ √ 图与网络分析 √ √ √ √ √ √ 五、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运筹学的简史 ; 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 ; 运筹学的工作步骤 ; 运筹学的模型 ; 运筹学的应用与展望。 教学要求: 了解 运筹学的简史; 了解 运筹学的性质和特点; 了解 运筹学的工作步骤。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运筹学的学科特点,运筹学的工作步骤,运筹学的应用与展望。 第二章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教学内容: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线性规划问题的几何意义;单纯形法;借助 Lindo、 Matlab求解线性规划的方法;单纯形法的进一步讨论;应用案例与软件求解。 教学要求: 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特点; 熟练掌握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步骤; 能够识别符和线性规划特点的实际问题,并准确设置变量,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了解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熟练运用 Lindo 或 Matlab 等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本章难点】单纯形法、最优解的判别定理的理解。 第三章 线性规划的 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教学内容 单纯形法的矩阵描述和改进的单纯形法;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理论;对偶问题的性质;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应用案例与软件求解。 教学要求: 掌握 改进单纯形法; 理解对 偶理论问题的 意义; 熟练 运用对偶法则写出对应于原始问题的对偶问题 ; 熟练 掌握对偶理论中的一些 性质 定理及经济意义 ; 掌握 对偶单纯形法 和灵敏度分析技术; 熟练运用 Lindo、 Matlab 解决灵敏度分析问题。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对偶理论的 意义 、 对偶问题的求解, 灵敏度分析。 【本章难点】 对偶理论的 性质 、灵敏度分析 技术。 第四章 运输问题 教学内容: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表上作业法;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应用案例与软件求解。 教学要求: 理解运输问题的特点,和运输问题的表格模型以及数学模型; 熟练掌握 标准 运输问题的 求解方法和非标准化运输问题的处理方法;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运输问题模型; 熟练运用 Lindo、 Matlab 求解 运输问题。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运输问题的 特征, 表上作业法。 【本章难点】 表上作业法与单纯形法的联系、 非标准化问题的处理。 第五章 整数规划 教学内容: 整数变量及 0—1 变量的实用;分枝定界法; 0—1 型整数规划;指派问题;应用案例与软件求解。 教学要求: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整数规划模型; 了解 分枝定界法的求解步骤和过程 ; 掌握 指派 问题的求解步骤和过程 ; 熟练运用 Lindo、 Matlab 求解 整数规划和指派问题。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整数规划的建模 、指派问题的建模。 【本章难点】整数变量的应用, 整数规划的 求解 、指派问题的 求解。 第六章 图与网络 规划 教学内容: 图的基本概念;树;最短路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应用案例与软件求解。 教学要求: 掌握网络图的基本要素 ——节点、弧线、参数的具体含义 ; 42 熟练掌握最短路问题的特点和求解方法; 熟练掌握最大流问题的特点和求解方法; 熟练运用 Lindo、 Matlab 求解 网络规划问题。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图的基本概念 ,最短路和最大流问题的特点。 【本章难点】最短路问题的求解,最大流问题的求解。 六、 课内 实验、上机等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课堂讲授外,主要采取翻转课堂、实用案例训练、上机三种辅助教学形式。 1. 翻转课堂 除绪论外,每一章节均设 1 课时的翻转课堂教学。 学生掌握每一章的基本原理后,由教师选定与之相关的、有实际背景的管理问题或该运筹学分支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前布置给学生。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准备讲义、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自主讲授相关内容。 教师主要负责引领、讲评和提示。 2. 实用案例训练 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用若干综合性的实际管理问题,在课堂内通过互动讨论和教师要点讲解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 3. 上机 上机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解运筹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的方法,要求学生会用 Lindo、Matlab 或集成的运筹学软件包求解。 4. 不设单独的 习题 课,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由教师利用课堂碎片时间讲解。 七、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习题课 翻转课堂 实用案例训练 上机 小计 绪论 1 1 线性规划与单纯型法 6 1 7 对偶问题与灵敏度分析 4 1 2 7 运输问题 4 1 5 整数规划 6 1 2 9 图与网络分析 4 1 2 2 9 共计 25 5 6 2 48 八、 课程考核 1. 上课的基本要求(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课等)占 5%。 2. 平时作业占 10%。 3. 翻转课堂表现占 20%。 4. 实用案例训练(包含上机)占 25%。 5. 期末考试占 40%。 43 课程简介英文对照模板 中文 参考样 例: 制定人: *** 教学团队审核人: *** 开课学院 审核人: **** ( 备注:无教学团队的教学团队审核人处填系主任或主讲教师负责人,开课学院审核人为教学院长 ) (写完删除) 课程名称 :工程经济学 课程代码 : ****** 适用层次(本 /专科): 本科 总学时 : 32 学分 : 2 讲课学时 : 32 上机学时: 0 实验学时: 0 考核方式 : 考查 成 绩评定比例: 平时(含期中) %+期末 %(与大纲 中所述 一致) 课程简介 : 主要从以下 三 个方面描述: 课程 定 位: 课程性质的简单、概括描述,让学生对课程的作用及属性有所了解。 考虑到 有些 课程 对 不同专业的学生 课程性质不同 , 必修、选修要求也不同,故 此处不要提及具体的课程性质 ( 如“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也不要提及是必修或选修,可以概括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 如是某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 说明。 主要内容: „„ 教学目标: „„ 例: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如何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正确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有效性,为决策提供依据。 课程内容包括生产运行的成本分析、成本预算、工程经济学的原则、货币的时间价值、单方案评估分析、多方案比较分析、价格变化概念、折旧与计税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理解工程项目的经济影响;掌握一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并能通过案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 : 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 主讲教师: 教师 教师 2 教 材 :郑树棠等,《工程经济学学习》(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主要参考书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