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政职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 (二)职能方式的转变 : • ①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②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③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 (三)职能关系的转变 : • ①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②理顺政企关系:基本原则是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府所有者职能和 行政管理职能分开,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 ③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三、近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理论 有限政府理论 政府全面干预理论 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 有限政府理论 出现于 1 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时经济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是行政职能的两个重要来源 、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架构论证政府干预的不合理性,认为 “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 如,洛克论证政府职能不能过大的理论 斯密奠定了自由放任公共行政职能的基础: 1776年 《 国民财富和性质的研究 》 理论基础:“经济人”假设 “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大要素 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国家“守夜人”政府。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29 • 亚当 斯密 主张完全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自由地经营工商业,自由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扫除经济上的一切障碍,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 政府的职责仅仅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安宁,投资于某些纯属共同利益的事业,别的什么都不必干了。 • “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 • 自利 ——理性 ——利己而不损人 ——社会利益的实现 ——自由放任。 30 (二) 政府全面干预理论 • 19世纪末至 20世纪 5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放任政策和“守夜人”政府理论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 凯恩斯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1936《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 •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扩大政府职能,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行对经济的全面调节和干预。 31 • 消费不足、投资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衰退 →失业增多 →经济危机 • 政府对经济调节 刺激消费、投资 • ↑ • 赤字财政(扩大政府支出) • 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 • 对外扩张政策 32 •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 (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 (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 (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 (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20世纪 60年代后半期至 70年代。 1974石油危机,滞涨现象存在,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干预理论。 主张回到自由主义立场上,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进行反思。 (哈耶克) 自由化、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反对经济计划、社会主义,认为其无效率。 (布坎南) 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党竞争最大化特点,政府干预不能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的局限性:一是公共决策失误;二是政府工作低效率。 其理论也被称为 “ 政府失灵 ” 理论。 (弗里德曼) 坚持自由放任不干涉政策。 政府的任务是保护人民的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等,借助市场排除集中的权力,分散任何不能排除掉的权力。 政府的职能在于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 (三) 新自由主义学派理论 (四) 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 80年代、 90年代初,失业增加、企业倒闭、新自由主义理论不尽如人意,新凯恩斯主义重申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主张: ( 1)政府对经济干预是必要的、有效的; ( 2)改变信贷供给,银行厌恶风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