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调控炎症反应实现。 推荐剂量:血必净注射液 50~ 100ml加入 250ml液体静脉滴注, 2~ 3次 /日。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 高热是脓毒症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机制是感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抗生素只作用细菌感染,但不能阻断炎症反应。 中医则认为,脓毒症高热的病机是“瘀毒互结,络脉受损”,因此,应用活血解毒法,能起到退热的功效。 1.使用抗生素和解热镇静剂。 2.解毒活血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 250m液体静脉滴注,2~3次 /日。 3.推荐方剂:柴胡类方合麻杏石甘汤、柴胡类方合白虎汤。 病机 西医 中医 高热 炎症反应 瘀毒互结, 络脉受损 (三)抗脓毒性休克治疗  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病情恶化的结果,病死率极高。 早期目标治疗是抗脓毒性休克的基本治疗标准方案。  中医认为,其归属“厥脱证”的范畴,“正气欲脱,瘀毒内盛”是关键病机之一。 因此,中医可应用“扶正固脱、活血解毒法”。 1.脓毒休克的 “ 序贯 ” 与 “ 集束 ” 治疗  “ 序贯 ” 治疗是指在采取液体复苏、提高 RBC比容( HCT)和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相继治疗的方案。 在复苏最初 6h内,如 CVP已达 8~ 12mmHg后,但SvO2仍未达到 70%,则需输注红细胞悬液使 HCT> 30%;如平均动脉压( MAP)未达 ≥ 65mmHg应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最大剂量 20μ gkg1min1)。  “ 集束化 ” 治疗是指将指南中使用重要治疗措施组合在一起。 早期集束治疗更强调时间紧迫性,包括: ①尽可能在 1~ 2h内放置中静脉导管, CVP和 ScvO2监测; ②早期血清乳酸水平测定; ③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 ④在 1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 ⑤如果有低血压或血乳酸> 4mmol/L,即予液 体复苏 (20ml/kg), 6h内达到上述目标。 2.血管活性药物 经过充分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动脉血压和组织灌注,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维持平均动脉压60~ 65mmHg。 可选用去甲肾上腺素( gkg1min1开始,最大可达 5μ gkg1min1)和多巴胺( 5μ gkg1min1开始,最大可达 20μ gkg1min1)。 难治性休克患者可使用血管加压素( ~)。 3.扶正固脱法 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100ml,加 250ml液体,静脉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