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品格教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唯一的,且此唯一的善即是正義 Kohlberg(1981) 對 Kohlberg理論之反思 女性主義者 Carol Gilligan便批評 Kohlberg的理論完全以男性思維為主 卻宣稱其普遍性可類推至所有人,忽略男性與女性在道德思維本質上的不同 Gilligan主張關懷 (人際間互相期盼 ) 關於 Gilligan請見「校園道德知覺 .ppt」 道德討論取向 加一原則: Kohlberg將兩難情境用於道德教育課程,教師的任務是提供類似真實生活的假設性,刺激學生道德判斷的自然發展。 教師道德討論的口語層次較學生的道德發展層次高一階段 此為「加一原則」 道德討論取向 Danforth計畫: 將學生置於符合其道德認知結構的兩難情境中 將學生置於較其高一階段的情境中 提供開放與交換意見的氛圍 教師的討論方式則採提問法 有助於學生提升道德階段 1980年代後的新品格教育 廣泛多元的品格教育 自我要求、憐憫 責任、友誼 工作、勇氣 堅毅、誠實 忠誠、信仰 《 美德書 》 1980年代後的新品格教育 簽訂 Aspen「品格教育宣言」,宣布 8項品格教育原則 (1992) 「品格教育夥伴」提出「有效品格教育的11條原則」 (1993) 「品格教育優質中心」推動品格教育的十大歷程 (1999) 有效品格教育的 11條原則 以核心價值作為基礎 品格必須從思考、情感與行為三方面界定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一種有意向的、積極主動的和綜合的取向 學校必須是一種關懷的社群 有效品格教育的 11條原則 學校要提供學生實踐道德的機會 品格教育包括有意義、充滿挑戰的課程 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 學校教職員必須共同承擔品格教育的責任 有效品格教育的 11條原則 品格教育要求全體師生共同的道德領導。 學校必須使家長及社區成員共同參與學生品格陶冶的工作 品格教育必須評量學校的品質 品格教育夥伴 (1993) 品格六支柱 可靠、尊重 責任、公正 關懷、公民素養 傑佛遜倫理學機構 教育優質十大歷程 社群參與 品格教育政策 確認及定義內涵 統整課程 體驗學習 教育優質十大歷程 評鑑 成人角色模範 教職員發展。美国的品格教育(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