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实行糊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 明清时期 1. 明清考试内容与形式 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 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 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科举制从此日益僵化。 ( 僵化与衰落时期 ) • • ( 1)、举措:从 1901年至 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 废科举 、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 ( 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废除原因: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 • ( 1)、举措:从 1901年至 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 废科举 、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 ( 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废除原因: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