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2(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日照长短可引起昆虫滞育。 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 昆虫一般生活于小气候环境,除受大气的气温、光照、降雨、风等的影响外,还受小生境的温度、湿度、植被、土壤( pH、含盐量、干湿度)、食物等因子的影响。  从昆虫对生境的反应,可看出环境多因子的作用:行为上对不良环境的回避,选择合适的栖境;生理上反应,进入专性滞育或兼性滞育,冬眠或夏眠 ;通过遗传,改变适应性,提高抗逆性。  昆虫的抗药性是对人为造成的不良环境的抗逆性表现。 约有 450种害虫对各种农药产生了抗性。  有些害虫如印度谷螟、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Bt)产生抗性。 Bt的室内淘汰实验,经 36世代后,印度谷螟的抗药性提高 250倍。  生物防治为解决生防与化学防治的矛盾,有的作了天敌的抗性筛选。 如用亚胺硫磷处理尼氏钝绥螨 33次,其抗性水平从 LC50为 ml 至 995181。 g/ml 提高。 抗亚胺硫磷 —杀虫双品系的尼氏钝绥螨,对杀虫双的抗性提高(黄明度等, 1980, 1987)。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 定义: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里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 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它呈现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有其发展和演替。  群落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一般用物种丰富度( richness)来表征;对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的相对丰盛度( relative abundance)用均匀度( evenness)来表征;由这两个统计量所描述的特点,一般用多样性指数( diversity indices)来表征。  一般的共识:自然林的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害虫少发生或不发生;而人造纯林和农田里,植物种类较单一,容易引起害虫大发生。 因此在害虫生物防治、综合防治中提出许多改进群落多样性的措施:  柑橘园种植霍香蓟和保留杂草  苹果园间种大豆等作物  稻田保留田埂杂草,不搞三面光  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多物种间的基本形式有 6种:中性作用( 0 0);竞争作用( – –);互利作用( + +);偏害作用( – 0);偏利作用( + 0);利已害彼作用( + – ),如捕食作用和寄生作用。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是动物赖于生存的基本条件。 食物链 表示食物从植物转入植食性动物,又从植食性动物转入肉食动物,或者再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