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松林公园漫水坝工程物探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态、空间位置等结构特征。 超高密度电法勘探 超高密度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 ,通过对人工地下电流场的 4 分布规律进行观测和研究,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 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当从地面或井下供电电极通入地下稳定电流,流经不同的岩矿层、矿体和地质构造时,在地表或井中观测到的电流场将发生变化。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过程全部自动化。 程序自动将每个排列的 64个电极分为奇数组 32 个( …… 6 63)和偶数组 32 个( ……6 64)两组,然后在这两组电极中各选取一个作为供电电极 A 和 B,在一次通电过程中同时测量其它电极相对于某一电极 M 的电位差(如下图所示),就可得到 61 个电位差( MN MN MN3…… MN60、 MN61)数据。 而奇数组 32 个 电极和偶数组 32 个电极互相配对(即全排列)做供电电极,即做一个排列就有 32 32= 1024 次供断电过程,每次供电可同时采集 61 个电位差数据,所以总的数据量为 32 32 61= 62462 个。 A BM N 1 N 2 N 3 N 58 N 59 N 60 N 61 超高密度电法打破了常规电法勘探中数据采集方式的限制,而采用自由无限制的任何四极的组合方式来采集数据,正是基于此,超高密度方法可采集到几十倍于常规电法数据采集方式采集不到的数据。 在同一个 64 电极的排列中,常规的数据采集方式仅可采集到一千多个数据,而采用超高密度方法,就可采集到六万多个数据,大大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本次使用仪器是由澳大利亚 ZZ Resistivity Imaging 研发中心研制的FlashRES 64 多通道超高密度直流电法仪。 4 资料解释 地质雷达勘探 地质雷达是一个重要的无损探测方法,探测目标体与周围土壤具有较大电性差异,是地质雷达探测法的重要前提。 地质雷达资料的处理主要是通过雷达系统配套软件完成,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滤波、静态校正、选取介电常数等处理后,形成地质雷达剖面图。 用地质雷达法探测地下地质体构造,对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参数有:振幅、频率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振幅 是反映电磁波反射能量的重要标志。 当地质体内充水时,与周围土壤电 5 性差异较大,将出现能量较强的反射,雷达波频率将明显降低,但相位不发生变化。 当地质体内存在空洞时,与周围介质也有较大电性差异,能获得较强的反射,雷达波频率较高,发生 90 度的相位变化。 在资料的处理和解释中也主要根据以上的特点和标志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超高密度电法勘探 Flash RES 64多通道超高密度直流电法勘探系统的数据处理是利用该套仪器专门配置的处理软件 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的输出为 Surfer 能够直接调用的 *.grd 格式的文件,再利用 Surfer 绘制该剖面的真电阻率剖面图,最后利用该真电阻率剖面图结合地质及其它物探方法的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工作。 5 成果分析: 由于本次物探工作量较大,且测线布置的紧密,在报告的成果分析中只列举部分典型地质雷达剖面图进行解释分析,其他剖面图详见附图册。 本次物探工作发现的所有异常点的位置详见物探工作解释平面图。 测线 X1 地质雷达成果及分析 测线 X1 位于坝顶北侧,平行于坝轴线,方向由西向东,地质雷达剖面图如下: 图 X1测线( 032米)地质 雷达剖面图 D1 6 图 X1测线( 3263米)地质雷达剖面图 图 X1测线( 6375米)地质雷达剖面图 分析:由图 、图 、图 :在测线的 ~,深度 58m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异常区域,同相轴错断,对雷达电磁波出现较强的反射,推测为测线下方地质体不均匀造成。 测线其他位置地质雷达波形层位清晰, 无明显异常,推测为地下地质体均匀。 D1 7 超高密度电法 成果及分析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15105004080120160 图 X1测线( 075m)超高密度电法反演 剖面图 分析:由图 :测线整体电阻率值较低,电阻率值大部分小于60Ω m,在测线的 25m37m,深度 515m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向下延伸高阻异常区域,推测为测线下方局部地质体不均匀造成。 测线 X2 地质雷达成果及分析 测线 X2 位于坝顶南侧,平行于坝轴线,方向由西向东,地质雷达剖面图如下: 图 X2测线( 032米)地质雷达剖面图 D1 D2 8 图 X2测线( 3264米)地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